宝玉娶宝钗后,王夫人为何自责没让黛玉过门?专家:做人一假一真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的集大成之作,不仅位居四大名著之首,更深深影响了数代作家和读者,虽成书于清代,可直到今日学者们对于《红楼梦》的研究以及读者们对于《红楼梦》的追捧都从未消失过。
我们纵观诸多古典文学名著,能有此等价值的屈指可数,而读过《红楼梦》的朋友都知道,王夫人当时给贾宝玉选了一位“终身伴侣”,这就是薛宝钗。
当时的王夫人几乎认定了她就是自己眼中的“好媳妇”,甚至不顾一切地要逼着贾宝玉娶了她。只不过时过境迁,后来王夫人却对这件事耿耿于怀,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一、薛宝钗自身的性格特点
01、精致的利己主义
对于王夫人后悔这件事,其中的原因有很多种。
首先就是宝钗表现出来的“友好”没有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众所周知,就人品而言,她和黛玉肯定是存在差异的。
——在原著中宝钗长得清秀、举止大方,凡是看到她的人都觉得比黛玉要强上不上,尤其是她没有黛玉那种孤高自许,目下无人的感觉,所以很多小丫头都不自觉的和宝钗亲近了起来。
这就是宝钗的性格特性,当人们刚刚接触的时候觉得非常友善,很有亲和力。不过这些都只不过是表象而已,并不能代表着宝钗完全可以胜任一个朋友的角色。
宝钗带给人的感觉最容易俘获的就是湘云这样心思单纯的小孩,甚至让对方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宝钗的真实面目就逐渐地浮现出来,比如在帮助湘云准备螃蟹宴的时候,最后受益的并不是湘云而是宝钗,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宝钗出的钱。
这个手段就很高明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举办宴会的是湘云,可是最后的夸赞全部给了宝钗。
02、转嫁危机的本能
从宝钗的性格上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转嫁危机”的习惯。这是属于宝钗小时候就养成的一种习惯,并且一定是和王夫人信念不合的。
这话怎么说呢?
大家印象最深的一定就是宝钗把偷听的嫌疑转嫁给了黛玉,这让黛玉落了一个没有修养的骂名,十分令人生厌。
宝钗自己还说过自己的哥哥、妹妹都读一些家人不让读的书,大人发现后宝钗就立刻把所有的罪名都转嫁给了自己的兄弟姐妹,要知道薛蟠是根本不看书的。
慢慢地长大后,商人家的风险规避意识又促使宝钗的转嫁危机行为演化为了一种本能。
所以和宝钗这种性格的人在一起是不能长期相处的,平时看上去风轻云淡,相安无事,可一点遇到了风险或者逆境,那么就会遇到宝钗抛出的无数“锅”,骂名和追责是源源不断而来的。
那么从王夫人的角度来看,事情的转折点在宝钗帮助自己处理金钏事件上,自己的这个亲戚帮助自己居然完全是有目的性的。
虽然王夫人的双商不如王熙凤,但基本的人情世故还是一眼可以看得出的,所以联想一下宝钗进府后的种种行为自然可以品味一番。
二、林黛玉的优秀和王夫人的后悔
01、黛玉更善良
黛玉和宝钗相比好就好在没有那么多的小心机,这一点应该是王夫人理想中的媳妇人选。
其实没有心机并不代表不具备较高的双商,只是单纯没有刻意要迎奉某些人的习惯和想法,更不会生出喜欢嫁祸人的行为,不得不说在这一点上黛玉和王夫人多少是有些相似的。
贾母虽然很喜欢这个外孙女,但是也看出她不会讨好自己,这个评价她也给过王夫人。
大家可以看看王熙凤,能够获得欣赏喜欢就是因为会捧人。还有一个就是湘云,她见到贾母就往怀里钻,撒娇卖萌很是惹贾母喜爱,而这些黛玉都不会。
她展示给世人的就是一个字:真。什么喜怒哀乐只要打眼一看都知道了。
02、两次错选人生路
王夫人选择了宝钗之后直接带来了一个后果,就是宝玉离家出走还皈依了佛门。
这个结局是王夫人乐意看到的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王夫人深知这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替宝玉选择了宝钗。
这是自己对儿子的一种错误行为,也是自己一个严重的管教失当的问题。这是王夫人一生之中连续两次给两个儿子选择人生道路导致的悲剧。
和早亡的大儿子相比,虽然宝玉的性命无忧,但她自己却失去了宝玉这个儿子,这肯定是肠子都悔青了。
综上所述,不管是从宝钗自身的利己主义性格特点、和黛玉相比自身的不足,还是在宝钗进入府中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后果来看,宝钗终究不会和王夫人走到一起,两人在性格和行事作风上也一定会大相径庭,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种情绪都会出现,这也注定不会以喜剧收场。
不过话说回来,《红楼梦》之所以经典且精彩,不就是有这些别样的“美”存在,发人深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