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淋巴瘤主要方剂——阳和汤之白芥子解析

白芥子为治疗常见淋巴瘤的要药。白芥子是一味祛痰药,古人说:“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白芥子莫能达”。可以看出它祛痰的部位与一般祛痰药不同,西医经常把疾病分为中枢性的与外周性的,这里我们借鉴一下这种分法。
白芥子为治疗常见淋巴瘤的要药。白芥子是一味祛痰药,古人说:“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白芥子莫能达”。可以看出它祛痰的部位与一般祛痰药不同,西医经常把疾病分为中枢性的与外周性的,这里我们借鉴一下这种分法,把痰也分为在中央的及在地方的。在中央的痰即五脏之痰,如肺脾胃之中的痰,大部分祛痰药,半夏,南星等,都是去除脏器之痰的;在地方的痰就是和脏器关系不大的痰,如白芥子去除的胁下之痰及皮里膜外之痰都属于这一种。胁下虽然也属于躯干,但它明显的不属于躯干的中央,而是属于躯干中比较偏远的地区,一般的祛痰药达不到这个地方;白芥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皮里膜外之痰,我们经常对这一点很疑惑,白芥子有什么癖好吗?它为什么偏偏能到达怎么一个古怪的地方,其实仔细思考一下,去除皮里膜外之痰只是说明白芥子能够到达机体最边远的地方。因为痰不可能存在于皮外,它只能在皮内,皮内紧挨着的就是膜外了,所以说痰在体内最偏远的地方就是皮里膜外,只有白芥子这么辛窜的药物能达到,治疗四肢关节麻木疼痛也是这个道理。虽然说去除外周之痰是白芥子的特性,并不等于它不能治中央之痰,应该说它既然能祛远端的痰,对近端脏器的痰就更不在话下。
《本草新编》中说:“或疑白芥子止能消膜膈之痰,而不能消胃肺之痰,似乎消肺之痰必须贝母,消胃之痰必须半夏也。而谁知不然……白芥子消膜膈之痰,是有痰之处无不尽消,况且肺、胃浅近之间,岂有反不能消之理。”如我们熟悉的三子养亲汤,就用它来祛肺中之痰。其实白芥子不仅仅能祛脏器之痰,白芥子因为辛窜走散,既能向外达到皮里膜外,向内又能够达到筋骨,如阳和汤治疗贴骨疽,就用到它,以祛除极内的寒痰。
所以白芥子的作用趋势是双向的,既可以向外,又可以向内。我们看作用向外的辛散药,象麻黄,涂抹到皮肤上是没有什么感觉的,喝到体内可以发汗,这就证明了它的作用方向向外;作用向内的一些药物,象冰片、麝香,涂抹到皮肤上会有一些刺激性的感觉,所以很多外用药中都用到它们,以引药力入内,一些闭证也要用到它们开窍,开窍是从外向内开的,同时冰片口服以后不会出汗,也证明它们作用向内。白芥子口服后既有发汗的作用,同时涂在皮肤上又能引起发泡。就证明了它既能发外,又能入内,来回的运动,就象巡逻的保安一样,发现坏人(痰湿)就去处理。所以古人常用“搜剔”一词来表达它的作用,如《本草求真》:“白芥子专入肺。气味辛温,……得此辛温以为搜剔,则内外宣通,而无阻隔窠囊留滞之患矣。是以咳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痈毒肿痛,因于痰气阻塞,法当用温用散者,无不藉此以为宣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