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五行生克理论的困惑和猜想,以及由此引发的方法论视角转变!
个人对于教科书上的五行生克理论一直困惑不已。随便举个例子,都知道水生木,但是大家想一下如果没有土的营养,火的热量……木真能长大吗?
所以,个人大胆推演下,每一行都得需要其他四行的参与,才能生下一行,或者克下一行。
也就是说五行生克本质是五行组成的整体结构关系的演变,而不是这一行和那一行局部实体的变化。
也就是说教科书的五行生克解释是以空间维度的局部实体视角为前提,而我的猜想是以时间维度的整体关系视角为前提。
由此前提出发,我们在实践中面对具体的疾病时,就应该着眼于五行关系结构整体的调节,而不是局部脏腑的调节。当然,历史上的大家也应该都是这种思维,只是我们现在的后人思维已经严重西化而瞎解释罢了。
比如《伤寒杂病论》写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什么不去治肝,而先实脾呢?因为实脾后,土克水,水弱不上济心火,心火盛则刑金,金受火克则不克肝木,肝木自然条达。这种思路不就是着眼于五行关系结构的整体调节吗!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以关系,整体,演化视角来认识事物,这种思维渗透于中医学的各个角落。(2019年4月15日思考笔记)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