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江等: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本文节选自:
引文格式:黄文江, 师 越, 董莹莹, 叶回春, 邬明权, 崔 贝, 刘林毅. 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研究进展与展望[J]. 智慧农业, 2019, 1(4): 1-11.
★
★
★
★
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随着遥感卫星数据源的不断丰富,近几年新发射的中国高分(GF)系列、欧洲航天局的哨兵系列(Sentinel series)等,加之已有的中国的风云(FY)系列、环境(HJ)系列,美国的Landsat系列卫星等,使得遥感观测数据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都得到了极大提升。近年来,利用遥感手段进行作物病虫害监测,主要针对不同的遥感数据源的特点,对不同病虫害胁迫下的光谱响应特征进行分析,通过选取病虫害敏感性波段所表现的波普特性,对遥感信号进行分析和建模,从而实现病虫害的监测和分类。
1 基于高光谱分析技术的遥感监测
表1 用于病虫害高光谱特征区分的一阶微分、连续统特征及植被指数
2 基于航空/航天平台的多光谱遥感监测
在区域尺度上,随着航空/航天遥感平台的不断完善,国内外构建起了完善的遥感对地观测体系,为病虫害的大尺度遥感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撑。Held等通过分析受甘蔗锈病胁迫的甘蔗光谱数据,利用DWSI指数对EO-1 Hyperion高光谱影像进行了分析,成功实现了研究区病虫害发生范围的监测。Yuan等通过星地联合实验获取了陕西关中地区小麦白粉病的地面高光谱数据,并利用SPOT-6卫星影像,基于SAM算法将地面高光谱数据与多光谱影像进行了融合,对小麦白粉病进行监测,结果表明监测精度达78%,说明基于SAM算法的地面高光谱与多光谱影像融合技术能够应用于病虫害遥感监测。Lenthe等通过接种实验获取了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的地面测量数据,同时也获取了对应的热红外影像,通过选取敏感特征并构建监测模型,全局精度达到了88.6%。Yang等对棉花根腐病上的多光谱和高光谱图像信息进行了比较,结果认为多光谱影像在大区域的病虫害遥感监测和识别方面能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Pan等对甜菜叶斑病的研究表明,400~900nm光谱范围内的反射率特征能够对叶斑病实现精确监测。Zhang等分别利用马氏距离法(Mahalanobis Distance,MD),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e,MLE)和混合调谐滤波的混合像元分解法(Mixture Tuned Matched Filtering,MTMF)对小麦白粉病进行监测,在区域尺度上,采用多时相遥感卫星影像对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进行监测,结果表明,耦合PLSR和MTMF的监测方法对区域尺度的白粉病监测精度达到78%。
相较于大尺度的卫星遥感观测,基于航空遥感平台的机载高光谱/多光谱传感器除用到目标作物的光谱特征外,也需要对图像的结构和纹理特征进行解析。例如,Kim等对获取的机载遥感影像的信息熵、对比度等纹理特征基于颜色共生矩阵方法进行了提取,从而实现了柚皮病进行检测和病害识别,分类精度达到96.7%。Panmanas等对大豆黄斑病、疮痂病、黑点病的高光谱遥感影像进行分析,结合光谱信息和纹理信息实现了病虫害的区分和识别。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多病害分类和识别方面,有学者尝试利用计算机图形学的算法对病虫害的表征信息进行识别。Wang等利用无人机影像种显示的番茄瘟病、纹枯病和胡麻斑病的病斑纹理结构特征,对三种病害进行了区分和监测。Yao等基于作物在遥感影像中的方向一致性特征,对多种小麦病虫害进行了识别。
农田地块尺度和区域尺度下基于航空/航天平台的多光谱病虫害遥感监测特点及应用案例见表2。
总体而言,基于高光谱遥感影像对区域尺度上的病虫害监测研究过多的依赖于遥感手段获取的地物光谱信息,较少的考虑了田间小气候、病虫害生境、人为因素等多元数据的影响,因此,对于融合遥感与其他多元数据对病虫害进行监测的研究尚不完善,且系统性较弱,未来在基于多元信息融合研究基础上的病虫害监测方面的工作有待加强。
作者简介
黄文江 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