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升官发财,也要纵横四海


这是属于我们的时间,就我和你。


还有两个月的时间就毕业,班上的同学已经开始各奔东西。

有的去了干燥的北方,宋冬野唱的北方,有的去了南方,一年四季都如夏天一般丰盛饱满的南方。

Meyrowitz在帝都安稳扎根的那一晚,将自己未来遮风挡雨的小居所拍下来发进朋友圈,那一刻我才恍惚觉着,我们都迟早会被生活打磨得有勇有谋,玲珑剔透

她本来是一个看起来柔弱无比的女孩子,小小个子,大大眼睛,但是为了生活,她也不得不学着栉风沐雨,隐忍顽强,在异乡生存。

总而言之,生活是最强有力的指挥棒,为了迎合它的指令,我们不得不奋不顾身。

稍有不经意,就会有狠辣无情的鞭子从头顶甩下来,如今自然不再似从前,饱经忧患如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但那也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而已,生活从来不容易。

因为你向它讨要服装、食物、房产、跑车、伴侣、新鲜感、刺激感、安全感,那么自然需要付出数不胜数,绵延不绝的代价。

这是个真实的社会,一分钱一分货,想有所得,必然得有所付出。

如今,我就读到了亦舒的《纵横四海》。

我原以为那是和张国荣钟楚红主演的电影一般的剧情,最终才发现原来讲的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如何在异乡忍辱负重最终平步青云的奋斗血泪史。

如果早几年读到它,或许纯欣赏态度,像读一切名著小说,再传奇坎坷,不过是看戏心态,所以云端里看厮杀,旁观者轻。

如果晚几年看到它,也许司空见惯,乏善可陈,生活百态,经历太多,并不觉得值得涂脂抹粉,摇旗呐喊,一颗心已被生活驯化迟钝,与其说不能,不如说不愿,身在此山中,无语问青天。

偏偏是如今这段时候,即将踏入动刀动枪,切肤真实的社会,所以领略人世蹉跎,生活苦辛,自然不敢不屑一顾或者听者无心。

小说主人公罗四海因家道中落,为谋生存十三岁便随着舅舅远渡重洋,辗转奔波来到异国,寒来暑往,风风雨雨。

从籍籍无名到有头有脸,从加拿大温哥华修铁路到开办自己的洗衣厂,隐忍耐劳,勤奋朴实,善良仁厚,有苦吃苦,居安思危,最要紧得贵人相助,因为重情重义,终于扬眉吐气,衣锦荣归。

你会觉得人生是残酷的,尤其是通过别人的眼光去关注的自己的人生。

因为那些年的苦不堪言,满面风霜,居然用这样几句轻描淡写,粉饰太平的话就能轻易掩盖住,让人不胜唏嘘。

罗四海渡过了海,过上了高人一等的日子,他对别人说起那一段,也只是抱着庆幸的态度,说自己不过是运气好一点罢了。

因为他无比知道,更有无数人活活冻死,或者是摔死,又或者是被人打死,在千万里的异国他乡,到死都无法落叶归根,到死都见不到春闺里的人,到死都还没有一处安稳地容放他的肉身。

一个人但凡是挺过去了,才能被人称颂英雄,而那些终于半道夭折的,不过是化作一个冷清清的数字,或者是某某人回忆录里的一抹凄凉瘦影,然而那也是无可奈何。

生活就是如此叫人无可奈何的,历史就是叫人如此无可奈何的。

这部小说是亦舒小说里的“另类”,虽然故事还是一般的欢喜团圆结尾。

虽然男主人公幼时心心念念的那一个“翠仙”终于随着多年之后猝不及防相逢的“人面桃花”式的物是人非情状而化作灰烬,这是亦舒小说一贯的语境,无论是《连环》、《印度墨》还是《真男人不哭泣》——

我们喜欢的是一些人,而最终生活推给我们的,往往又是另一类人。

但是人活着靠的是一种心境,即便是这样的“人生不如意”,但也有些人,也许便是所谓的聪明,心宽体胖,安于所遇,最终也未尝不幸福。

比如小说里的罗四海。

虽然还是师太青睐宣扬的价值观——一个人要紧是能够吃苦耐劳,自己争气,否则天兵天将,牛鬼蛇神都救不了你。

我之所以形容这部小说“另类”即在于,《纵横四海》借助的时代背景是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到二十世纪横跨一百来年之间,这自然而然营造出一种令人“怀旧而神往”的历史感。

加之当时处于特殊的战争年代,所以国仇家恨的矛盾剑拔弩张,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使得亦舒的这部小说多了一层“苍茫厚重的底蕴”。

虽然立足之处最终还是一个人为了生存而与生活周旋的主题,但是这种取巧的包装方式使得它令人耳目一新。

如果对中国那一段历史了解颇深的人难免会开始他漫无止境的考据癖的道路——

换了名却依稀可辨的孙中山、中国同盟会、檀香山、剪辫子、拆裹脚布、建立社会主义......

这些人还有这些事,虽然都只是点缀般地出现而已,但已然在读者的心头笼上一层岁月苍茫,国运哽咽的情愫。

亦舒巧夺匠心地将小说里出现的女孩子,无一例外地都用了翠仙这一个名字,无论她们是本土的小家碧玉,或者是平凡人家女,还是混血的多姿多彩丽人。

这种设置的机心在于营造一种群体感——

在那样的年代,不知道有多少平凡普通,心无大志,任劳任怨的女子,渴渴盼望着一家之长能够荣归故里,结果多的是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一个个的深闺梦里人,最后都成了散落在天涯的苦命亡魂。

兴许也有飞黄腾达的,在外头风生水起,抛弃糟糠之妻的,但那台湾苦情剧的戏码毕竟是少数。

而女性望夫石的悲剧其实折射出来的还是男性群体生死存亡,被生活折磨殆尽的生存的悲剧。

而中国男儿们在国外受尽冷落不公对待的悲剧,同时也是折射出一个疲弱国家的凄凉命途。

如此层层深入,层层渲染,层层展开,小中见大。

亦舒小说写的多的是都市男女之间的情情爱爱,以及人在社会上如何自立自足的故事,往往切入点小,却颇有几分能够使人瞬间立于平地,惺惺相惜,深得共鸣的好来。

但是这一部小说却独得几分沉重的历史沧桑感。

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时候,在国外无法抬起头来,如今虽然国力增强,颇有几分威望,但种族歧视的疑难杂症,却也并未烟消云散,而且此类新闻不断见诸媒体,令人心寒而气短。

一个国家的存亡问题自然引人断肠,但是在国家的荫照之下,我们每一个人的活着也许更加令人刻骨铭心。

那些艰难困苦,那些屈辱折磨,那些妥协扭曲,那些血泪交织,都是我们经历过的,或者正在经历着的磨难。

活着从来不容易,无论你读不读萧红的《生死场》,余华的《活着》,或者张爱玲的《赤地之恋》。

你都会慢慢懂得,一个人到了一定的地步,就只能将自己渐渐地武装起来,去应对人世间大大小小的刁难与挑战。

祖祖辈辈,子子孙孙都是这样一步一步沉沦深重地走过来的,这就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历程,这就是人类充满血泪斑斑的史诗。

你和我,都是这条滚滚流淌,汹涌澎湃的生命之河的一部分。

我们都得化成这汪洋里的水花。

我只愿彼此都能够在最后适得其所,落在哪一处土壤,都能开出花来,掉到哪一个角落,都能纵横四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