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探索
饮酒致癌的分子机制
酒精位列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的1类致癌物清单上,但饮酒究竟为何会致癌,此前并没有从分子机制上证明两者间的关联。一项新研究首次发现,酒精可以损伤干细胞的DNA,从而提高饮酒者罹患癌症的风险。酒精的初级代谢产物乙醛会导致小鼠造血干细胞DNA双链断裂。虽然部分DNA断裂后被修复,但是残留损害仍影响广泛,包括某些区域被删除,染色体重排。而这些遗传变化会被传递到无数源自这些造血干细胞的后代。一些癌症发展的源头就在于DNA损伤,虽然这些损伤通常是偶然发生,但该研究证明了饮酒会增加DNA损伤的风险。
南极曾被森林所覆盖
你能想象吗?两亿多年前的南极是个布满森林的绿色大地,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大陆板块的变迁,物种发生了变化。科考人员在南极山脉发现了13棵树和一些叶片的化石标本,它们被认为是南极最古老森林的化石。科学家据此推测认为,南极至少在二叠纪时期是温暖湿润的绿地。当时南极的树种没有现在的地球寒带那么多,但是具有更顽强的生命力,能在一个月内从夏季的活跃状态变为冬季的休眠状态,而目前地球的大多数树种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这种转换。
脂肪或有免疫功能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名为记忆T细胞的免疫细胞似乎能被储存在小鼠的身体脂肪中。当用寄生虫或者细菌感染小鼠时,T细胞开始在小鼠的身体脂肪内集聚。和被储存在其他器官中的细胞相比,储存在脂肪中的T细胞更加高效。比如,它们在复制和释放对抗感染的化学物质方面表现得更好。如果将小鼠再次暴露于相同的病原体时,储存在脂肪中的T细胞以最快的速度做出了响应。此项发现改变了人们看待脂肪的方式:脂肪也应当被视为一种免疫器官。
关于草甘膦的最新结论
不久前,美国环保署发布公告,重申草甘膦不可能对人类致癌。这一结论美国环保署已坚持了40年。草甘膦是全球农业生产中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广谱灭生性除草剂。但是由于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的推广,使人们对其安全性感到担忧。此次人类健康评估涉及多方面,并对草甘膦癌症数据库进行了深入调查,汇集来自流行病学、动物致癌性和遗传毒性研究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按照农药标签要求使用草甘膦,对人类健康不会产生风险。不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仍将草甘膦归类为“较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此前该机构曾被发现篡改、删除、修改了科学报告。
蠕虫能在模拟火星土壤中存活
荷兰生物学家在由火山岩和猪粪构成的模拟火星土壤中进行种植培育实验,并在其中添加成年蠕虫。实验结果表明,成年蠕虫能够幸存于模拟火星土壤,并成功孕育两只小蠕虫。如果未来人类长期定居火星,那么必须建立起封闭式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将是最理想的废物利用环境,包括人类排泄物和死亡有机物质,而这正是蠕虫适宜生存的环境。蠕虫开始分离有机物质,之后由细菌继续分解,这将释放至关重要的植物营养物质,如氮、磷和钾等进入土壤。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蠕虫在土壤中挖掘的洞有助于土壤通气,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更容易使水分渗透进入土壤,滋养植物。
你有“自拍瘾”吗
美国精神病学协会2014年把“自拍成瘾”认定为一种精神疾病。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英国和印度研究人员根据所收集的数据,制定出包括20条评估标准的“自拍成瘾行为量表”,如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拍照以获得关注、自拍以减压、自拍以获得自信等。如果你每天自拍至少3次但没有把照片发到社交媒体上,属于边缘性自拍成瘾;每天自拍至少3次并且会把照片发到社交媒体上,属于急性自拍成瘾;抑制不住想自拍的冲动并且每天至少在社交媒体上分享6次自拍照则属于慢性自拍成瘾。就像网瘾一样,自拍成瘾的概念最初也被认为是吓唬人,包括这项研究在内的近期一些研究则通过实证验证了它们的存在。
本文来自《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