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连载(313)《颜渊篇》第20章,“是闻也,非达也”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hào)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原文朗读】
子张:复姓颛(zhuān)孙,名师,字子张,比孔子小48岁,陈国人,是孔子晚年所收的弟子,《论语》中提及20次。他崇敬孔子,好学深思,他为人雍容大度,才貌过人,交友广泛。孔子认为他过于心高气傲,而或流于一偏,对他的评语是“辟”,也就是偏激。子张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多次向孔子问政问行,孔子针对子张的缺点,也反复对他加以不厌其烦地教导。
达:有两层含义。其一,通达,通晓,明白,通达事理。其二,高贵显赫的显达。很明显,子张对“达”的理解是后者。
闻:名望,名声。
邦:古代诸侯国的地盘叫“邦”,指在诸侯国做官。
家:古代大夫的地盘采邑称作“家”,指在大夫家做家臣。
质直:品质正直。
虑以下人:总思虑着对人谦让。
色取仁而行违:表面上仁义,行动上却违背。
居之不疑:安于虚伪的名声,却又习以为常,不觉得内疚脸红。
子张问:“一个士如何才称得上'达’了?”孔子说:“你所说的'达’指什么呢?”子张对道:“一个达的人,在诸侯的邦国里一定有名闻,在卿大夫的封地一定有名闻。”孔子说:“那是名闻,不是显达呀。一个显达的人,他必然本质正直,喜爱道义,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而且观察别人的神色,心里总想着对人谦恭礼让。这样的人,在邦国里为官一定显达,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也一定显达。至于那些有名闻的人嘛,只是在表面上装得很仁,行动上却违背了,还常常以仁者自居而毫不怀疑他自己,好像很心安理得似的。这样的人,在邦国中必定会贪图虚名,在卿大夫的封地也必定会贪图虚名。”
在本篇的第1章中,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还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在后面的《宪问篇第十四》中,孔子继续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就是告诉我们,修养仁德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而不是沽名钓誉。到了本章,孔子借子张的提问,全面阐述了这个道理。
子张才华横溢,但却喜欢张扬,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所以他问老师,一个读书人如何才能显达啊?孔子故意问他“你所说的显达指的是什么?”子张答道“不管在一个邦国,还是在一个卿大夫的大家族中,你的名声都很大”,孔子回答“你所说的这叫名声,而不是显达”。接下来孔子详细告诉子张“闻”和“达”有什么根本区别。
在现实社会中,许多人对名声看得很重。子张兴许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因为他一上来就问得很功利。本来,他问的是读书人怎么样才算通达,但当孔子反问他时,他却回答的是名声。现在的人也习惯上把“闻”与“达”合在一起,称之为“闻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贤达”,名声鹊起的人大多冠以此称。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达者”心有“闻”,“闻者”却不一定能“达”。“闻达”混淆的结果是引导人们只知有名不知有实,造出了不少沽名钓誉的人。
什么是“达”呢?就是有道德有知识有丰富的正义感,在社会上众望所归,只想做事不奢求做官不奢求名声的人。按照孔子的定义,要具备四种基本素质,第一是本质要正直,没有歪曲的心思,无论做人做事,绝对不用手段不用权术。第二是好义,这个好义就是慷慨好义,他人有急难,见义勇为,他人处危险,拔刀相助,既不犹豫也不求回报。第三是能够察颜观色,它不是被后人反面理解的“看人眼色见风使舵”,而是能够审时度势,有先见之明。这种先见之明来自于眼光远大而看得清楚,来自于智慧深睿而判断准确,对国家大事时代趋势,善于抓住蛛丝马迹,能够通过综合分析得出正确的评估。第四是“虑以下人”,自己虽然有包括思想和学问在内的智虑,但对他人谦虚恭让绝不傲慢。具备了这几点,你自然就是一个凡事通达的“达者”,也自然可以出名成为一个名人,而且是名副其实的名人。
什么是“闻”?“闻人”也是出名的人,但往往只做表面工作,看其表面行的是善事,看其内心求的却是那个“名”。在现实社会中,我们要特别注意把“质直而好义”的人与“色取仁而行违”的人区别开来,千万不可以貌取人和重貌轻德。“达者”是真正的品行正直、爱好仁义的人,而“闻者”则在表面上装出仁义的面孔,而行动上却违背仁义的人,这种人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他们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沽名钓誉罢了。
人生在世,谁不渴望青史留名?所以,所有的君子都强调立名重视名声,仁人志士,特别是洁身自好之人,都非常看重名声。在儒家学说里,还把名声看做一个人立世处身的根本,自然对名声的要求非常严格。文天祥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便是重视名声的真实写照,可见名声对一个人来说有多么重要。追逐好名声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是,为了名声不择手段,弄虚作假,谎话连篇则是不可取的。要知道,你能欺骗一个人,但不能欺骗所有的人;你能骗得一时,但绝对骗不了一世。无数钓名沽誉之辈,可能会名噪一时,但绝不会千古流芳。
关注公众号“把经典还给老百姓”,跟着张武忠老师学习《论语》、《道德经》、《周易》等国学经典。
版权声明: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合作QQ:304622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