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N折:中国陶瓷珠峰研制始末

自上世纪60年代起,唐山人为骨质瓷研究整整奋斗了27年,付出巨大。1990年,唐山第一瓷厂向国家专利局申报了中国骨质瓷国家发明专利,它向世人表明,中国骨质瓷是唐山人研发的。但遗憾的是,这个专利并没有得到切实的重视与维权,以致骨质瓷在后来陷入了无序发展与竞争的局面。所幸,2013年3月28日,唐山骨质瓷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录,“唐山骨质瓷”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再次强调了唐山骨质瓷的首研者地位。

英国茶杯唤醒中国激情

1963年春天,天津外贸来唐山第一瓷厂洽谈业务,带来了一些国外的样品,其中就有一件英国的骨灰瓷茶杯。工厂生产科叫技术人员过来观看,开开大家的眼界。这件骨灰瓷茶杯深深刺痛了瓷厂技术干部,厂实验室负责人王庆祥的神经,他从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高级的瓷器,惊叹之余,内心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冲动。他拿着样品去找工厂总工程师兼任技术科长谭振岭。檀振岭,出生于唐山岳各庄的檀振岭自幼聪慧好学,心灵手巧,工作上一向踏实肯干,多有发明创造,是当时工程师中的佼佼者。陶瓷生产工艺复杂,原料、辅料、窑火温度,甚至人的情绪都会给生产带来许多莫名其妙的问题。但凡大家搞不清的问题,谭振岭就会自己去试,在生产第一线解决问题,因而他以近乎神奇的形象,在唐山日用陶瓷界享有声望。当谭振玲得知王庆祥的想法后,连连说好。说干就干,一项艰苦卓绝的科学跋涉,就这样在唐山第一瓷厂悄无声息地开始了。

从鸡骨鱼骨到猪骨牛骨

研制伊始,当时在国内有关骨灰瓷的技术资料完全是一片空白。谭振岭和王庆祥考虑,它既然叫“骨灰瓷”,原料中肯定应该有骨头的成分。他们首先想到的是鱼骨、鸡骨这些表面柔润光滑又坚硬的骨头。但经过无数次的摸索,鸡和鱼骨很快被排除。之后,大家把目光放在数量较多的猪、牛、羊这些大牲畜的骨头上。熬制骨头,烟熏火燎,臭味刺鼻。当时许多人听说这是在搞高档瓷试验,纷纷说这是冒傻气。经过一次一次变更配方,调整工艺,试烧瓷片,1964年的秋后,中国的第一件用动物骨粉和瓷土烧制而成的瓷器样品诞生了。这种瓷的瓷质轻盈、釉面细腻柔美舒适,半透明、通体泛着淡雅柔润的绿色荧光,和通常粗厚不透明的陶瓷有着本质的区别。很显然,这与英国的样品全然不同,也与世界各国的不一样。国外的骨质瓷是乳白色的,而唐山却是淡绿色的。但是不管如何,谭振岭和王庆祥都感到中国的骨灰瓷似乎离自己已经不远了。

骨瓷研发经历一波N折

正当大家踌躇满志,信心倍增之时,“文革”开始了,谭振玲和王庆祥都被下放到生产车间劳动改造,刚刚起步的中国骨质瓷研发第一次被迫中断。1970年,王庆祥被调到陶瓷公司美术设计室,之后从唐山陶瓷公司又去了新组建的河北外贸,过早地离开了自己实验室。而檀振岭只能默默地等待,这一等就是6年!1972年之后,唐山第一瓷厂的生产秩序逐渐稳定。在谭振岭的主导下,骨灰瓷实验的第二团队逐渐组成。在1972年至1975年这段时间,骨质瓷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在1965年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配方,定型工艺。唐山一瓷厂最初生产的绿骨灰瓷,依据其天然特质,起名“绿宝石”。尤其让人痛心的是,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发生了。第一瓷厂是个重灾区,厂房全部坍塌,人员财产损失惨重。而最为不幸的是骨质瓷研发的领头人谭振岭在地震中不幸罹难,年仅52岁。巨大的天灾,使中国的骨质瓷研发第二次被迫中断。

绿骨瓷遭遇五个难题

唐山第一瓷厂的绿骨灰瓷小批量试产不久,问题接踵而来。其一,绿骨灰瓷热稳定性很差。一件好好的瓷器,放久了就自行开裂炸纹,甚至破碎。其二,铅含量过高,画面放置稍久就出现铅污,画面脱落。其三,生产难度大,半成品破损率极高,成本投入无法承受。其四,销路不好,产品积压。其五,也是最让人沮丧的,是有关部门根本不承认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骨灰瓷。因为国际上公认的高档骨质瓷呈现奶白色,而唐山的却是泛绿色。但是把绿色变为白色的工作很难。因此,工厂在对骨质瓷的认识上还是出现了分歧,上上下下要求骨质瓷下马的呼声渐起。是上是下?骨质瓷命悬一线。这时,时任厂长的崔金祥力排众议,对骨质瓷研究表示出了力主不弃的决心。很多人回忆说,如果当时没有崔金祥厂长的坚持,恐怕唐山的骨质瓷早就半途而废了!

中国陶瓷珠峰的诞生

人祸天灾都没有能阻碍唐山陶瓷人的步伐。骨质瓷技术攻关组的工作从1981年再次开始,最终的攻关组被调整为“新五人”。他们是:第一瓷厂工程师李洪凯、实验室技术员金秀萍;唐山陶瓷研究所工程师王淑英、王贺勤、林铁良。1982年春天,骨质瓷技术攻关组基本掌握了骨质瓷呈色及变质的规律,骨质瓷技术攻关组在上百个试验配方中,最终选定了机压产品92号配方,注浆产品96号配方作为最佳方案。1982年7月,由国家科委、轻工业部委托省轻工厅邀请全国共计55名各地陶瓷专家汇集唐山,对骨质瓷作部级鉴定。鉴定会最终权威宣布:唐山骨质瓷白度88.9%,光泽度106%,透光度42.66%以上,吸水率保持在0.13之下,热稳定性180度不炸,釉面硬度每平方毫米689公斤。至此,中国宣告骨质瓷独立研发成功,中国结束了不能生产骨质瓷的历史。唐山骨质瓷技改项目的成功让世界感到震惊,唐山骨质瓷一举成为中国陶瓷的珠峰。

默默无闻的“红玫瑰”

正宗的乳白色骨质瓷诞生之后,不可能再使用“绿宝石”底标。1982年,国家要求报送骨质瓷评奖样品的时候,要求确定商标。时间很急。为此唐山陶瓷公司通知下属各单位及第一瓷厂、陶研所、花纸厂美术设计人员,优先为第一瓷厂骨质瓷设计新“底标”。唐山花纸厂是陶瓷公司专业的陶瓷花面装饰设计及陶瓷贴花纸印制工厂,其设计室有个刚从河北省轻工业学校美术专业毕业的陈延年,和大家一起参加了这次的投标设计。据陈延年回忆,他当时共画了两张不同内容的设计稿,通过工厂交了上去。交上去之后就开始忙于其他工作,没再关心此事。后来,偶尔碰到公司的一位同事告诉他,恭喜你!听说你为第一瓷厂设计的“红玫瑰”设计稿被选用了!他这才知道自己中了标。但此事始终没有人正式通知他,当然也没有因此而获得什么表扬或奖历。唐山骨质瓷“红玫瑰”底标获得工厂认可后,经陶瓷公司报送唐山市工商局注册,一直使用至今。

骨瓷再遭“下马风波”

1984至1985年,由于外贸体制改革和国际市场变化,中国的陶瓷出口首次遭遇国际市场冲击,唐山所有陶瓷厂都面临着极度困难的局面。当时,对于第一瓷厂出现的危机与困难,很多人把怨恨指向了骨质瓷。要求骨质瓷下马者的主要理由是,骨质瓷生产技术难度太大,这个项目实际很难完成。谁要做,弄不好谁就是历史罪人。1986年底,面对唐山第一瓷厂出现的混乱,陶瓷公司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改组了厂领导班子,由力主继续生产骨质瓷的崔金祥出任厂长。至此,骨质瓷第二次下马风得到遏制。经过之后六年的不懈努力,唐山骨质瓷得到第三次提升,一条总投资4200万元人民币,年生产能力500万件的骨灰瓷专业生产线,于1991年8月在唐山第一瓷厂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在此之前,我们一直把“BONE CHINA”称为“骨灰瓷”,这次经轻工部肖永定部长提议,为适合中国人的习惯,开始改称“骨质瓷”。

世界刮目相看“唐山瓷”

中国骨质瓷在国内第一次登台亮相的地方叫“东方明珠”,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北京第一家香港中餐店。当时那里是北京唯一的“西方窗口”,所有汇聚的外商们都会被桌面上洁白无瑕,晶莹剔透,精美绝伦的餐具所吸引,无暇他顾,忙不迭地打听出处。从那时起,唐山红玫瑰骨质瓷犹如一场红旋风,进入了中国大都市的涉外五星饭店和航空公司的头等舱。1984年4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要下榻北京长城饭店,总经理风风火火找到唐山,提出必须要用唐山红玫瑰骨质瓷来接待!更以“港府用瓷”、“澳府用瓷”、“共和国五十周年庆典用瓷”,见证了当代中国的三大历史事件,创造了中国日用陶瓷绝无仅有的奇迹。之后,上海APEC会议、上海世博会、杭州G20峰会等等众多国际重大活动中,唐山红玫瑰骨质瓷犹如大河奔流,一发而不可收拾。作为“高端定制瓷”也备受国际的青睐。如伊丽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用瓷、英国威廉王子婚礼用瓷、瑞典公主婚礼用瓷均出自唐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