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灯留住
文:袁尉升 聂传安
曾经让孩子们玩过“作文接龙”的游戏。
我把孩子们分成八组,每组七八个学生。我给一个开头,每组第一个孩子根据共同的开头往下写,第二天第二位孩子写,以次类推,七八天后最后一位孩子收尾,完成一篇接力文章。
文章是小组合力的结晶,其形成自然要花许多精力。
但在成文的过程中,许多同学也在不断成长。
且看10班袁尉升同学的作文《把灯留住》。
我在几乎全黑的过道上来回踱步,却还是想把灯留住。(开篇点题,又满是悬念)
“我因为不想再忍受父母每天的唠唠叨叨,十六岁那年独自离开家里,想独自生活。八年的风吹雨打,二十四岁的我还是如此不堪,终于感到了对不起父母。”(概括老师所给的开头大意。我记得大概让这娃离家出走三年,这个小袁同学怎么转手就成了八年?)
“这是作文背景,开头是'我寄了一封信回家,上面写道:我想家了,希望你们还欢迎我回家,请留盏灯给我。’我们来想想接下来怎么写。”作文接龙组长说道。(小组同学在商量。不错)
经过讨论,我们确定了男主角是一个年少轻狂时不懂教诲、无能为力时终于放弃的经历了许多的浪子,懂得社会的残酷,渴望回家,满心忏悔。(接龙故事的梗概,将由每位同学细化)
他这一路上,撞见了自己的信从邮车上掉下来,还受伤进了医院。(回家的路并不容易啊)
写最后一段的是我们的组长,也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们在一起讨论如何写的时候,意见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他执意灯不能亮。我说灯要留着。(接龙文章情节的分歧,同样也是此文的波折,从而使得文章“不平”,引人入胜)
“最后要有一个震撼的大转折才震撼!”“一路上那么多事了,灯还不能亮吗?”“直接亮就没意思了!”“可是他是被父母的唠叨逼走的,他们怎么可能不留灯?”(两个朋友在争嘴,其实也是情与理的斗争)
你敢相信吗?我们就这样不欢而散,仿佛绝交了一个下午。我很想把这篇文章写好,所以我多想把灯留住。(因为文章而“绝交”,可见二人对自己见解的执着。文章至此,似乎成了一个死结。余下的内容就应该是如何解这个结)
一般来说,放学的时候我会和他留在课室写作业到很晚。这天放学,班上同学走得只剩下我和他的时候,我立马就走了,仿佛真的不在意他。(等别人都走了再一反常态地走,其负气之心那人应知)
我习惯性的像以前一样随手关灯,可突然停住了手。其他班逐渐关灯,我在几乎全黑的走道上来回踱步,我看到他拿出了作文纸。(此处为开头的衔接段。可见上面内容为插叙)
我多想走进去告诉他还是把灯留住,但我发现他迟迟没有动笔。(因“绝交”,所以只有“多想”却无法出口。“迟迟没有动笔”,暗示情节可能反转)
他一个字没写,提起书包手拿纸就走了出来。我背对着教室,我听到他关了灯我才发现他出来了。他看到了我,说:“我觉得你说的对,还是要符合背景一点,要不要一起来写?”(组长同意留住灯的理由是“符合背景一点”,这说明他们是为文章更合理而争,并不是为面子)
我点点头。我们打开了灯,乌黑的教学楼里唯一一处亮。我们取了一个折中方案,灯先未亮,但只是坏了,父亲出来修,被“我”撞见了。(他退一步,说亮灯;我退一步,说灯坏了,正在修。美丽的文章正是双方妥协的结果)
此刻,灯留住了。(文章里的灯,似乎也是教室里的灯,似乎也是心中的灯)
尉升此文构思十分精巧!接龙文章里的灯与现实中教室的灯交相辉映,双关互喻,含蓄蕴藉,耐人品味。
另外,此文既写了一篇文章如何艰难地形成,又写了这些孩子如何不知不觉地成长。因对文章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矛盾,因双方互退一步而完成文章。文章的完成又标志着二人的重归于好,又是共同成长的见证。
这么看来,那次接龙,不仅是作文的训练,更是成长的磨砺。
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