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脸上的所有都饱经沧桑
文:朱炫丞 聂传安
我,作为一位老师,已经被自己的学生在文章里写滥了。反正他们知道怎么写我我都不会生气,所以我正面形象虽有,猥琐形象也一大堆,如嘲笑我“矮”啊,如说我在篮球场上胡乱跑,像找不着家的孩子啊等等。不过多数类似的文章仅是对老师进行表面的描摹,很少深入老师内心的。
所以,当某一天,当我看到三班朱炫丞的文章时,的确是吓了一跳的:他的笔,似乎探及老师的灵魂深处。
外面是教学楼,夕阳洒在楼上,让这蓝白相间的楼变得蓝金相间的。(炫丞这是由教室内往外看。有些老旧的教学楼在炫臣笔下也显得那么美,看样子文字还是挺不靠谱啊……)
很快的,在四楼,我发现了一个人。(笔触开始聚焦于一点,应该详写了)
他站在四楼的一扇圆形的窗前,阳光直接照进小窗,使他小麦色的皮肤变黄了一些。他脸色不怎么好,似乎有一丝烦闷。在黑框长方形眼镜下,一双熟悉的眼睛正望着夕阳,眉宇之间似乎透露着一种无畏。这无畏中仿佛还混着一种难受的味道,让人感到这张脸上的所有都饱经沧桑。(这是一段细致的刻画,有“形”的描写,有“神”的感觉。这段厉害之处在于能写出那人的内在的“烦闷”、“无畏”、“难受”与“沧桑”,这不仅需要炫丞目光如炬,还需要他有以心去感应心、读懂别人的能力。而多数初中生写形容易写神难,此段可供借鉴)
“老聂站在那儿干什么?”我心想。我继续看着他,尝试着猜出他的想法。(点出主角)
他一动不动,双眼直勾勾地向着夕阳看去,眼珠子动都没动一下。“又是在为学生们想吧?”有时,当我们做错了某些事后,老聂可能会站到走廊。原来,他的正面表情竟如此苍凉,神情如此沧桑!他脸上的皱纹已经不少了,又使他原已十分沧桑的脸更显沧桑。(这一段为前段的细化,突出老师的“沧桑”感)
想起在课堂上,我们看老聂进行“表演”时,老聂如同一位年轻的,或是年幼的孩童似的,根本无法同现在我眼前站着的老聂放在一起。这一刻,我有点难受,但更多的是内疚。我不断地胡思乱想,想到的都是老聂的故事。直到下课铃响起,我才回过神来。抬头一看,老聂转身进了身后的10班。(上课时如孩童,独处时却沧桑。鲜明的对比,让人顿生感慨)
他转身的那一刻,脸上的表情一变。沧桑感顿时消失,又变得坚毅与果断。(抓住由沉思者角色转入教师角色时的一瞬)
此文炫丞主要通过对比手法,写出独处时的老师与工作中的老师的不同,突出外表沧桑的老师在上课时无比的投入与充满活力,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而这等印象不再是我们熟知的脸谱似的老师,而是富有个性又有深度的人,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其实不少孩子的文字已经开始往所写对象的内心深处探入,如十班戴子林写聂老师的有一段:
第一节课的铃声响起,英语老师来到课室,她问我们有谁没来,她要汇报给老聂。我心想:老聂肯定是回老家了。
这让我想起老聂刚来时教我们的一篇文章《三峡》,由《三峡》延伸到《世说》里的桓温“既为忠臣不得为孝子”。那老聂今天就是既为孝子,就不得为良师了……
父亲年老,行走不便,所以清明假虽短,我还是赶回老家为先人扫墓,因此而请了一天假。子林文章即写此事。“既为孝子,就不得为良师”,其实也写出人生的无奈。
十班陈晓文章开始写周末他们几个同学到操场打球,后来老聂也来了。他文章最后写道:
可正当我走时,看到老聂一个人坐在场下,拿着衣服擦着脸上的汗。突然让我想到了老师一个人从河南到惠州工作,刚开始会有多么辛酸啊!
能感受到老师的辛酸,这篇文章一下子就厚重起来。
唐韩愈说“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宋诗人赵翼说“赋到沧桑句便工”,二人之语说明一个道理:“愁思”、“穷苦”、“沧桑”类文章比和平、欢愉类文章更能打动人。对于人生阅历尚浅的中学生而言自然不应该“为赋新词强说愁”,但有意识去描写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痛苦、波折、委屈、压抑等内容,会比只写打一打、闹一闹、玩一玩、笑一笑之类的文章更能冲击读者的灵魂。
所以,当我发现这些孩子能写到老师的沧桑、烦闷、辛酸、无奈时,知道他们真的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