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最好别遇到老师

文:朱炫丞  聂传安


某天下午放学,我走得稍晚,准备沿着南湖快走。出校门没几步,听见有人叫“聂老师”。我一定睛,就见三班的朱炫丞同学正坐在湖边的石凳上看书。我赞他勤奋,并提醒了一句,然后匆匆离去。没想到这一偶遇居然成了炫丞的一篇文章,没想到偶遇之后还有后续故事。

炫丞如此写道:

周五下课放学后,我坐在南湖边上一条石椅上背着英语,等着爸爸来接。(等老爸时背英语,精神可嘉也!)

已经是下午六点了,过路的人渐渐变少。可是,老聂突然由学校方向出现,向我走来。

“咦,是语文老师哦,叫叫他!”我心中想到。(见了老师要问好。好有礼貌的娃!)

老聂微微低头,双手插着口袋,一副沉思的模样快步走着。听到我的叫声后,如受惊了一般瞬间抬起头,停下脚步并向四周环视。花费了一秒后,老聂找到了我,并说出了一堆关心学生的话:

“哇!这么晚了,还在这看书?”

“学习太勤快了吧!”

……

就这样听老聂说了一大把,我同时陪笑一一回应。(“陪笑回应”,可怜的娃!这个老聂也太不让人省心了!)

然后老聂在临走前,留下了一句:“夏不坐木,冬不坐石。”分析下这句话,嗯,仿佛很深奥,但还是能读懂意思的。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我当时无心思考。(此语字面意思好懂,其原因略难)

老聂沿着南湖边远去了,我心理想,老聂好会关心学生啊!带着一丝喜悦,我从书包里抽出学校的英语课本先垫着,装作没有“坐石”的样子,继续背我的新概念英语。(这孩子好聪明!为了不“坐石”,就垫了一本英语课本,变成“坐书”。文章到此为止,与老师相关的事已经结束,如果就此收笔,文章就显得平淡,因为师生对话并不能体现出师生情深;如果继续写下去,却不知情节如何发展)

过了十分钟,我觉得时间合适了,背上书包离开南湖边回家去了。坐上车的路途上,我又开始细细琢磨老聂那句古语的深意。忽然脑海里浮现出我那本可怜的英语书正寂寥的躺在石板椅上的画面,天呀,那本英语书没拿耶!我仿佛被电了一下,心中一下子被紧张充斥了。我几乎瞬间就叫爸爸掉转车头回去找。

但是书没了。哎呀,完蛋!

哼,都怪老聂那句“夏不坐木,冬不坐石”,害我还没深刻理会,书却不见了。我又胡思乱想起来。(“坐书”,变成了“丢书”,居然还是与老聂有关!他不说那句话,“我”能把书拿出来坐才么?于是前后情节方才衔接得住)

书丢的第二天,杨承佑电话告诉我他找到我的英语书。我还没施实补书计划,书就失而复得。当时心里只顾得高兴,还没问他是怎么找到我的书的。(这个……的确有点巧!结合文末的点题句,此处还是应该细说一下他到底是怎么找到书的)

紧张、焦虑的心瞬间放下了,两个字:高兴!

好心的人无处不在啊。(有些出乎意料的点题,却是“遇师”与“书的失而复得”二事最恰当的概括。此处足见炫丞的抽象能力以及写文章时清晰的头脑)

书能失而复得,老师的愧疚之心也稍稍平复。

炫丞曾与煜钧合写“朱C马D”文章,让大家都见识了其细腻与风趣。今天之文能把寻常小事不紧不慢娓娓道来,生动有趣,收束有力,文字与情感不张扬不激越,可见其性格之平和与沉稳。

而现实中的炫丞正是如此。

文字的确是人的另一张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