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康:在双循环创新发展中实现高质量升级发展

本文系贾康先生在全国青年企业家峰会上的主旨发言(2021.5.30,南京)
谢谢主持人。尊敬的徐乐江书记,吴政隆省长等各位领导,尊敬的到会各位企业家朋友,各位嘉宾、专家、媒体朋友,大家好!很荣幸能接受邀请参加这次峰会。我借此机会以研究者定位,谈一谈怎么样在领会中央的指导精神之后我们于双循环的创新发展中实现高质量的升级发展。我想汇报四个层次的基本看法。
首先,要深刻的领会中央的指导精神: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是中央现在进一步强调的我们现代化全局战略目标实现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我们要抓住创新,带领全局升级发展。在中央关于“十四五”和2035远景目标规划的指导文件里,特别强调了这样一个概念,即我们过去所强调的创新发展作为第一动力,要进一步认识到他是一个核心问题。“核心”在汉语里的含义是非常有份量的,比如政治方面的核心,大家都体会到了,要统领一切;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它也是作为一个统领一切的、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的战略性指导。那么战略指导之下的创新,它实际对应的是什么?就是我们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三步走”的战略,对接到现在中央说的“新的两步走”的战略,要实现“中国梦”的梦想成真。“行百里者半九十”,鸦片战争揭开中国近现代史帷幕以后,这个近两百年过程中可歌可泣的奋斗现在终于使我们看到,我们可以经过新的两步走,15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30年建成现代化强国——但是一系列的考验正摆在我们面前,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依托的是前面所有的这些奋斗只能认为是我们整个现代化过程中充其量走了一半,剩下的这段路它的挑战性,它的考验性质,绝不输于前面我们说的所有的奋斗过程。
所以,第二个层次我就要特别强调一下我们企业家的担当是什么?企业家在我们的经济社会生活中,如果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资源的稀缺性这个概念下,应该讲企业家是最稀缺的资源,因为人力资本大家知道最为宝贵,最宝贵的人力资本里最稀缺的是企业家,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创新正是企业家的使命和他存在的价值。中国经济社会的转轨过程中,民营企业家已经并将继续作出他们的贡献,而且我深信民营企业家在总书记充分肯定是自己人的这个定位之上,会在未来的征程上更加有所作为。时间关系,这方面我就不展开说。
第三个层次,我想谈谈我们的创新发展中间,企业家发挥自己的潜力和作用的过程中间,我们的核心问题在创新方面,可以分三个不同层面又相互联系的概念来认识。
第一个层面是制度创新:中国必须完成现代化的经济社会转轨,必须在中央所说的改革这个概念之下取得决定性成果,领导人说这是我们现代化的“关键一招”。企业家必须积极地跟随宏观层面上配套改革的过程,以及对应于自己行业、自己企业的所有改革事项,在这方面会涉及到很多的考验。一方面我们要注意跟随自贸区概念之下,中央一再强调的高标准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企业应该面对负面清单,法无禁止即可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抓住这个环境打造提供的机遇;相对应的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关注政府方面的自我改革,政府正面清单,法无授权不可为。这整个制度建设推进之下,企业很多的机会也可能是稍纵即逝的。种种挑战之中,我们在制度创新方面有所作为,当然也要对接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要共赢发展,推进混改等等,这是一个层面。
第二个层面是科技创新。科技是产生乘数、放大效应的“第一生产力”,高新科技、数字化的信息革命日新月异,那么企业家应怎样对着自己创业创新中间的竞争局面,特别关注产学研的结合,来在科技创新这方面身体力行?你要带团队,要吸引人才;除了高新科技之外,其实很多的行业和很多的企业家还得注意阶段性的适用技术;科技的作用充分发挥还必须充分尊重科研规律,和方方面面一起,让科研团队的专家们可以发挥潜力,心无旁鹜地来实施科技的创新。科研创新的成功率是很低的,但一旦创新成功可能全局皆活。几天之前,全国的院士大会上总书记特别强调了,对科研人员要让他们摆脱那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应酬,那些填表考核,那些繁文缛节,这是非常重要的指导。我们在科技创新层面,企业家们要抓住自己的领域和自己的舞台,一定要让科技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第三个层面,管理创新。我们企业家天天要抓管理,这个管理很多时候没有简单的什么可套用的方法,很多是跟自己投资这方面的一些综合判断、甚至是直觉结合在一起的,必须有谋略,必须做充分的准备,又必须当机立断,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同时还要尽心尽力地把“”细节决定成败”的一切争取做到极致。这三个层面的创新我在概念上的总结是作为研究者给出的框架,企业家朋友比我有更丰富得多的经验,但是理论这方面的这种概括,对各位可能也还有一些参考作用。
第四个层次我汇报的问题,是我们创新发展中所要结合的高质量发展,在中国怎么理解它的具体推进路径?中国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制造业规模全球第一,但是我们必须冷静看待中国现在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基本情况,在全球的供应链或者价值链上,这个生产过程在横轴上看是首先要有成功的创意创新,树立品牌,然后加工生产,成批量生产出来以后,则是全球竞争的市场上的品牌营销,售后服务,一轮一轮的市场扩展。中国的制造业这种庞大的产能,现在主要落在这样一个“微笑曲线”横轴上的中间部位,就是加工生产。这从我们双循环一开始的“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看,是必然的切入点。那么从收益率来看,这条曲线是两头高,中间低:创新成功、品牌确立的这个左端,和后面的品牌营销、售后服务、市场扩展的右端,都是高收益。但是高收益方面的主导权,现在面上说,主要还在外国人手里。我们中国现在总体来说,靠中间的加工生产这个世界工厂的作用发挥,已使我们形成了自己很可贵的大量就业机会,低端劳动者由此得到收入;由此还使我们形成了税收、GDP、经济繁荣的景气因素,等等。当然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们不能永远呆在这样一个位置上——如果我们呆在这个位置上是什么问题呢?现在基本局面是“上有强压”,美国和它的盟友在压制中国,不希望我们继续往上、往左右高端托上去;我们还面临“下有紧追”,新兴市场经济体比如越南,这些地方他们的比较优势在劳动力的低廉,在土地、自然资源开发综合成本方面,很明显地已经占先,逼着我们从珠三角开始现在到全国,要处理“腾笼换鸟”的问题。面对这样一种挑战,我们的时间窗口,专业人士研究认为大概五到七八年,也就是“十四五”期间,我们必须努力地实现升级发展,在双循环中间还要以自循环为主体,把我们的位置争取做到左右高端上。
具体来看,中国早已经生产了全球儿童玩具80%以上,但是大家想一想,能有什么想起来叫得响的中国本土儿童玩具品牌吗?想不出来,可能会想到芭比娃娃,左右高端在外国人手里,好几十年了,长盛不衰,产品一茬接一茬。另外,大家都用的智能手机,典型的是苹果引导潮流,风靡全球。中国本土有大规模的苹果手机代工的厂区,比如郑州附近我前几年去看,订单高峰期三十几万人三班倒,连轴转,源源不断生产出来产品,供应全球,但是中国本土干的是中间这个低收入的事,按照吴敬琏老师的说法,讲得难听一点儿,我们干的是硬苦力的活儿。这种局面如果我们不改变的话,会被夹在中间。我们必须努力地争取通过创新,把我们的位置往左右高端推上去。
那么又可以举出相对成功的例子,比如广州汽车生产厂家过去生产的广本,一一我在财政科研所当了十几年的所长坐的就是广本,60多万公里里程了,不用大修,基本不出什么毛病,又节油又舒适,但是对不起,左右高端日本人手里拿着。后来,广州生产厂家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了自己完全知识产权的产品系列,最近几年听到的消息,它一款广汽传褀在国内汽车销量下滑的过程中却卖得非常好,每年都是几十万辆的销量。这个案例,体现我们本土成功案例,有了一个打开创新空间后的升级,这时我们就可以考虑,广州的生产厂家是不是有可能把它的生产线转到越南去,跨国公司式的双循环的格局之下,我们牢牢地继续掌握左右的高端,而在综合成本方面可以进一步压低。这就是我们升级发展比较直观的在微笑曲线上的一个解说。我认为我们企业家朋友就是要抓住一切有利因素,按照中央所说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过程中,有新的动能,实现我们升级版的创新发展。
这样的一些基本看法汇报出来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贾 康 简 介

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曾长期担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是北京、上海、福建、安徽、甘肃、广西、西藏等地方政府特聘专家、顾问或咨询委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行政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多所高校特聘教授。1988年曾入选亨氏基金项目,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1995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学术带头人。多次受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之邀座谈经济工作。担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财税体制改革”专题讲解人之一。孙冶方经济学奖、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和中国软科学大奖获得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PPP专家库专家委员会成员。2013年,主编《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发起成立“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任首任院长、首任秘书长,第二届理事会期间任首席经济学家),2015年-2016年与苏京春合著出版《新供给经济学》、《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以及《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获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央视的“2016年度中国好书”)》,2016年出版的《供给侧改革十讲》被中组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国家图书馆评为全国精品教材。2017年后又撰写出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模型与实践路径》、《供给侧改革主线上的未来财税》、《财政学通论》等多部专著。根据《中国社会科学评估》公布的2006~2015年我国哲学科学6268种学术期刊700余万篇文献的大统计分析,贾康先生的发文量(398篇),总被引频次(4231次)和总下载频次(204115次)均列第一位,综合指数3429,遥居第一,是经济学核心作者中的代表性学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