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十幅大彩旗”中“幅”之解
公开课上,同事声情并茂地讲着宋朝周密的《观潮》,细致的讲解让我沉迷于钱塘潮的壮观之中。尤其是吴儿弄潮那一段,更是让人神往。原文曰: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这正是同朝潘阆《酒泉子》中所言的“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啊。
品着文字,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手持十幅大彩旗”?“十幅”是什么意思?“十面”吗?弄潮儿立小船上,不论一杆旗杆多细,十面旗一只手也抓不住啊!再说,有必要去拿十面旗么?那时那刻,立在船头挥舞着一面旗不是更自由潇洒得意?
所以,“十幅”绝非“十面”之意。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于是查《汉典》。我遇到字词问题基本都是指望这个了不起的网站。它对每个字词都有“基本解释”和“详细解释”,并有该字词在《康熙字典》与《说文解字》中的意思。全面而权威。
查《说文》,“幅”,“布帛广也”,原来“幅”之本意是布帛很宽。那么到底有多宽?“凡布帛广二尺二寸”。那么“十幅大彩旗”就不是十面旗,而是一面将近二丈二尺宽的大彩旗。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又查资料得知,古代一尺在周密所在的宋时约等于现在31.68厘米,二丈二尺就接近于现在的7米。
所以,当我们这些吃瓜群众看到吴儿们立在涛头,手舞着7米宽的一面大旗逞能时,是不是特别的羡慕嫉妒恨?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