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们的常用针灸处方,干货!
第一节 内科病证处方
一、醒脑开窍方
【组成】 主穴: 内关(双) 人中 三阴交(患侧)副穴:极泉(患侧) 尺泽(患侧) 委中(患侧)
【出处】 石学敏编著《中风病与醒脑开窍针刺法》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功能】 醒脑开窍,补益肝肾,疏通经络。
【操作】 先刺双侧内关穴,直刺0.5 1.0寸,采用提插捻转结合的泻法,施手法1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 0.5寸,采用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再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度角斜刺,进针0.5 1.0寸,采用提插补法,针感传至足趾,下肢出现不能自控的运动,以患肢抽动3次为度。极泉穴,于腋窝中央下2寸的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术者用手固定患肢肘关节,使其外展,直刺进针0.5 0.8寸,用提插泻法,患者有手麻胀并抽动的感觉,以患肢抽动3次为度。尺泽穴,另患肢屈肘120度,术者用手托住其腕关节,直刺进针0.5 0.8寸,用提插泻法,针感从肘关节传到手指或前臂自动外旋,以3次为度。委中穴,令患者仰卧,抬起其患肢取穴,术者用左手握住患肢踝关节,以术者肘部顶住患肢膝关节,刺入穴位后,针尖向外15度,进针1.0 1.5寸,用提插泻法,以下肢抽动3次为度。
【主治】 中风。
【方义】 中风病乃'窍闭神匿,神不导气'使然。内关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属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有养心安神、疏通气血之功。人中穴为督脉、手足阴阳之会穴。督脉起于胞中,上行入脑达巅,故泻人中可调督脉,开窍启闭以健脑宁神。三阴交穴系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少阴肾之交会穴,有补肾滋阴生髓之效,脑为髓海,髓海有余则脑神充沛。内关、人中、委中、极泉、尺泽相伍可开窍醒神通络;补三阴交既可生髓醒脑,又可滋水熄风。诸穴合用,补泻兼施,则收到标本兼顾、相得益彰之效。
【临床应用】 本方可作为各类中风的基本处方,临床根据合并症的不同,可配以不同的穴位。1、如吞咽障碍配风池(双)、翳风(双)、完骨(双);眩晕配天柱(双);手指屈伸障碍加患侧合谷;语言不利加金津、玉液点刺放血等。对于针刺人中日久不能耐受疼痛或于中风后遗症期者,可用上星、百会、印堂替代人中或交替使用。2、石氏等经数十年的临床研究,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万余例中风患者,总有效率达90 %以上。经实验研究证实,该法对中风患者或脑缺血动物模型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血液生化学、脑组织形态学、脑组织微循环及能量代谢等方面,均有显著的良性调节作用。
二、颞三针
【组成】 于偏瘫对侧头部颞部,耳尖直上2寸处为第1针;以此为中点,同一水平前后各旁开1寸分别为第2、3针。
【出处】 靳瑞.应用头部五类三针的临床经验.中医杂志,1995,10(600)
【功能】 扶助正气,生发少阳,兼以活血化瘀,平肝潜阳。
【操作】 取30号1.5寸针,与头部呈20度夹角向下斜刺,深度约占针身3/4,至局部有麻胀感或放散至整个头部为度。据病情虚实做提插捻转补泻或平补平泻手法。留针半小时,每隔半小时行针1次,同时令患者配合活动患肢。
【主治】 中风偏瘫后遗症。
【方义】颞部乃足少阳循行分布之处,肝胆相表里,针刺局部可疏通经络气血,平肝熄风,鼓舞少阳生发之机。颞三针位于头部。第一针通过率谷及角孙穴,前者为足太阳、少阳之会而后者为手足少阳之会;第二针通过悬颅穴手足少阳、阳明之会,及曲鬓穴足太阳、少阳之会;第三针通过浮白穴足太阳、少阳之会,有利于疏通这些经络的气血,平肝息风,清肝胆火,鼓舞少阳生发之机。
【临床应用】1、上肢瘫加肩俞、曲池、外关;下肢瘫加环跳、足三里、太冲;语涩加风府透哑门;高血脂加足三里、内关、三阴交。2、研究表明颞三针能改善患者脑动脉的弹性,使其紧张度下降,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从而加强病者脑部的血循环,提高脑组织的氧分压,改善病灶周围脑细胞的营养,促进脑组织的修复,从而利于中风后遗症的康复。
三、偏头痛方
【组成】 丝竹空透率谷 合谷 列缺 足临泣
【出处】 贺普仁 北京中医医院
【功能】 宜散少阳、疏风止痛。
【操作】 泻法。
【主治】 偏头痛。
【方义】 偏头痛病因多端,但究其病位均在少阳。丝竹空为手少阳经脉的终止穴,也是足少阳经气所发之处。率谷属足少阳经脉,也是足少阳、足太阳二经的会穴。丝竹空沿皮透刺率谷,既可疏通手足少阳之气,又可使邪气循太阳经脉达表而解。因此,丝竹空透率谷是治疗一切偏头痛的有效主穴。合谷是手阳明经之原穴,五行属木,既可安神镇静止痛,也能疏通少阳。列缺为手太阴肺经之络穴,据《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记载:'列缺善疗偏头痛,'与合谷相配,更有原络配穴之意。足临泣属足少阳胆经,按五行亦属木,可疏泄少阳风热,而且它位于足部,寓'上病下取'之意,引气下行。
【临床应用】临证中,可根据辨证进行加减变化。1、外风侵袭:配风池、曲池、绝骨等穴;2、肝胆实热:配丝竹空、内迎香放血,针刺四神聪、行间等穴;3、肝木乘土,脾胃虚弱:配悬颅、颌厌、中院、足三里或丰隆、气海,针、灸并施。
四、癫痫方
【组成】 发作期:百会 人中 合谷 腰奇间歇期:百会 大椎 风池 腰奇
【出处】 邵经明 河南中医学院
【功能】 醒神开窍,息风止抽;通阳化气,安神镇静。
【操作】 针刺操作,一般穴位都按常规操作。惟腰奇穴需要采用3寸以上的长毫针,让病人侧卧屈膝,将针刺入皮下,顺脊柱(督脉)向上沿皮下刺入2.5寸以上,使针感向上传导效果更佳。间歇期者根据病人具体情况,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每次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2-3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5-7天,继续治疗2-3个疗程,可获远期效果。
【主治】癫痫。
【方义】癫痫发作期宜'急则治标',开窍醒神,熄风止抽,急取百会、人中、合谷以平肝熄风。腰奇属经外奇穴,是治疗癫痫的经验有效穴,对个别病例发作呈持续状态仍有较好疗效。癫痫间歇期宜'缓则治本',百会位于巅顶,属督脉与手足三阳经和足厥阴经之会穴,有醒脑开窍,镇惊熄风的作用,为治疗脑源性疾患的要穴;大椎属督脉与诸阳经交会,具有宣通阳气、定志安神之功;风池是足少阳经穴,乃风邪汇集入脑之门户,具有祛风清热明目,醒脑开窍之功;腰奇穴位于尾骨尖端上2寸处,属经外奇穴,具有通调督脉,醒脑镇静止抽之功。四穴同用对癫痫间歇期的治疗可控制其复发,以巩固远期疗效获得满意效果。
【临床应用】对本病发作期的治疗,由于发病急,时间短,门诊极少遇到。偶尔遇到,一般采用百会、人中、合谷即可奏效,如个别病例发作呈持续状态时,据实践观察针刺经外奇穴--腰奇穴则有较好效果。如遇到抽风虽然缓解但痰涎壅盛,咽喉闭塞,颈项强硬,术者可采用左手食指压迫喉部,右手托按脑后向前推压,可使病人吐出痰涎黏液病情即可得到缓解。这都是'急则治标'之法。针灸治疗癫痫,更应重视间歇期的治疗,遵'缓则治本'的原则,选用百会、大椎、风池、腰奇以通阳化气,安神镇静。临证如属脾虚痰盛者,酌加脾俞、胃俞、中脘、丰隆等穴。
五、疟疾方
【组成】 大椎 间使 后溪 中渚
【出处】 邱茂良 南京中医学院
【功能】 虚者扶正祛邪,实者和解截疟。
【操作】 针刺大椎穴,进针要l寸以上,行提插法,使针感向下传达至胸椎部,针间使穴要针感向上传达至肘关节以上。其他各穴针感也要较强。留针30分钟,才能起到较好的截疟作用。对恶寒重发热轻的寒疟,大椎穴针后要加灸疗。对于久疟体虚的患者,除大椎仍应深刺加强针感外,其余各穴均宜行补法,或加灸法,间日1次,连续治疗。
【主治】 疟疾。
【方义】 疟疾多乃感受疫疠之气兼受风寒暑湿等邪,伏于少阳半表半里,营卫相搏,正邪交争而发病。大椎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会,可宣通诸阳之气而祛邪,为治疟之要穴。后溪是手太阳经的输穴,通于督脉,能宣发太阳与督脉之气祛邪外出。间使属于手厥阴经,为治疟的经验效穴。三穴同用,可奏通阳祛邪之效。中渚属手少阳三焦经,可疏利少阳,加强和解截疟之功。
【临床应用】 针刺治疗疟疾,一般应在疟发前1小时左右治疗。凡疟区患者,治疗效果较好,针治1~2次即可控制发作,3~4次疟原虫阴转;新去疟区初发病者效果较差;而恶性疟疾症情常较危重,应配合药物治疗。1、对于间日疟,按时发作者,可采用和解截疟法。以基本方为主,热盛者加曲池、委中;呕吐重者加内关、足三里。2、对于久疟不愈,时发时止,面黄肌瘦体质衰弱者,宜扶正祛邪。加肝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
六、呃逆方
【组成】 主穴:膻中 中脘 内关(双侧)辅穴:3~4颈椎夹脊穴 足三里
【出处】 杨介宾 成都中医学院
【功能】 宽胸快膈,和胃降逆。
【操作】 选用28号毫针,采用强刺激泻法。针膻中宜沿皮直透中庭;内关透外关;颈椎夹脊穴针向脊柱。诸穴必须得气,留针半小时,每3分钟提插捻转一次,并于出针后加拔火罐,以皮肤紫红色为度。
【主治】 呃逆。
【方义】 呃逆多因饮食不节,伤及中土,胃失和降,气机逆乱,直冲清道而致。其治常以宽胸快膈,和中降逆为法。上气海膻中,沿皮直透中庭,宽胸顺气。中脘系腑之会,胃之募.直刺l寸,调中和胃以降逆。内关透外关,针感直达胸胁,疏调上中下三焦气机。足三里胃之合穴,针刺通调腑气。颈椎夹脊穴,针向脊柱,针刺1.5寸,针感强烈,舒胸快膈。
【临床应用】以上主、辅穴,远近相伍,组成二组处方,交换治疗。
七、扶脾升胃方
【组成】 胃上穴 天枢 百会 气海 脾俞 足三里
【出处】 王胜. 刘冠军针灸应用脾胃学说的经验.中医杂志,1993,1(27)
【功能】 升阳益气,温运脾阳。
【操作】 令患者仰卧屈膝,按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20次,然后将拇食指分开,用虎口从耻骨联合上缘推按,使胃底上举;另一术者,取4寸毫针,从胃上穴沿皮刺到天枢,行温针补法,加电针,再行百会、气海温针,留针20分钟,至患者感觉胃体上抽后出针,再令患者高尾盘卧,行腹式呼吸100次,然后温针脾俞、足三里。
【主治】 胃下垂。
【方义】 胃下垂多因平素体虚,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因禀赋不足,久病耗伤脾胃之气,肌肉消瘦,动则气坠,升清降浊无权所致。取脾俞、足三里,健脾升清;气海为任脉经穴,可温肾健脾,以助脾气升健。天枢为大肠经募穴,可以降浊。胃上穴为经外奇穴,下脘旁开4寸,可助脾胃升运。百会有升提阳气的作用,与诸穴相配共奏升阳益气,温运脾阳之功。
【临床应用】临床应用本方治疗胃下垂效果肯定,配合按摩效果更好。亦可配服中药。
八、痢疾方
【组成】 天枢 足三里 上巨虚
【出处】 邱茂良 南京中医学院
【功能】 清热利湿,消积导滞。
【操作】 针用泻法。进针要深,腹部各穴进针1.5寸以上,下肢穴位2寸以上;提插幅度、捻转角度要大,频率要快。在第一、二次治疗时,更应注意操作,才能迅速缓解或控制症状。随着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的减轻,针刺深度可略浅,针刺手法亦相应减轻。重证每天针2~3次,轻证日1次,症状好转后均每日1次。留针时间一般为30-60分钟,腹痛甚便次多者,可延长至1小时以上。在留针时,病者感腹痛消失或减轻,腹泻停止,如要大便,行针可使便意消失而继续留针。
【主治】 急性菌痢.
【方义】 急性菌痢证属湿热食滞,互阻大肠,伤及阳明气血所致。用清热化湿,消积导滞法。上巨虚以宣导肠中积滞。
【临床应用】单纯用针刺治疗,收到良好的疗效。10天内治愈率,一般可达90%以上。热重证加曲池、合谷以祛邪热;湿重证加阴陵泉、三阴交以祛脾湿;寒湿证天枢加用艾条灸;腹痛甚者加气海;后重甚者加中膂俞;高热者加大椎;呕吐者加中脘;症状消失,仅大便细菌培养仍阳性者,只用足三里或上巨虚一穴,至连续3次阴转为止。
九、胁痛方
【组成】 支沟 阳陵泉
【出处】 吕景山 山西中医学院
【功能】 和解少阳,活络止痛。
【操作】 属实证者针刺用泻法;属虚证者针刺用补法。
【主治】 胁痛。
【方义】 本病临床辨证有虚实之分,左右之别。针刺治疗本病,多从肝、胆两经入手,即和解少阳,活络止痛。支沟,为手少阳三焦经经穴,金火穴,有调理脏腑,通关开窍,活络散瘀,行气止痛,清利三焦,通调腑气,降逆泄火之功。阳陵泉,又名筋会,为足少阳胆经脉气所入,属合土穴,有和解少阳,疏肝泄胆,清泻湿热,祛除风邪,舒筋活络,缓急止痛之效。支沟以清利三焦之气为主,阳陵泉以疏调肝胆为要。二穴伍用, -上一下,同经相应,同气相求,疏散郁结,和解少阳之力益彰。
【临床应用】属实证者,以基本方为主,佐以病所反应点(压痛点),针刺用泻法;属虚证者,宜加肝俞、胆俞针刺用补法。
十、泌尿系结石方
【组成】 肾俞 膀胱俞 患侧的京门穴
【出处】 司徒龄 广州中医学院
【功能】 行气解结,利尿镇痛。
【操作】 均用拔火罐法。
【主治】 泌尿系结石。
【方义】 泌尿系结石属中医'石淋'范畴,治宜行气解结,利尿镇痛。肾俞为肾之背俞穴,膀胱俞为膀胱之背俞穴,二穴均为气街通达之处。京门属足少阳胆经,为肾之募穴,别名气府、气俞,位于腰侧部,可治腰痛以及肾炎等病。本病取上述病位近部穴位拔火罐治疗,既疏通经络,行气解结,利尿镇痛,因而能获得显著疗效。
【临床应用】 本方法可作为治疗泌尿系结石的基本治法,临证可配合利尿通淋祛石之方药。结石较大者,尚需手术治疗。
十一、前列腺方
【组成】 主穴:秩边透水道湿热下注加阴陵泉、丰隆。气滞血瘀加太冲、三阴交。肝肾阴亏加肝俞、肾俞。肾阳不足加关元、命门。
【出处】 冀来喜 山西中医学院
【功能】 清利湿热,行气止痛 。
【操作】 主穴秩边透水道:患者取俯卧位,以30号6寸长针,从秩边定向深刺透向水道穴,即在髂后上棘内缘与股骨大转子内缘连线的上2/5与下3/5交界处进针,与患者躯体矢状面呈20度夹角、与水平面平行进针,轻捻徐入4-6寸,令针感传至会阴部或睾丸或小腹部为度,施捻泻法1分钟,不留针。各组配穴:依常规法进针,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后,留针30分钟;疗程:隔日一次,连续15次为一疗程,一般连续治疗3个疗程。
【主治】 急慢性前列腺炎,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之功能梗阻者。
【方义】 急慢性前列腺炎、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概属中医'癃闭'、'淋证'、'白浊'、'阳痿、早泄'等范畴,病位在肾与膀胱,病机主要有湿热下注、气滞血瘀、肝肾阴亏、肾阳不足等型。'秩边透水道'针法源于《灵枢·官针》'病在中者,取以长针,'和《灵枢·癫狂》'内闭不得溲,刺骶上以长针。'秩边穴位于'骶上',为膀胱经要穴,膀胱经循行'络肾、属膀胱',所以取长针深刺秩边穴,气至病所,可行气止痛,利湿通淋。湿热下注者,配阴陵泉、丰隆以加强清热利湿之功;气滞血瘀者,配太冲、三阴交以加强行气活血止痛之效;肝肾阴亏者,配肝俞、肾俞以增强滋补肝肾之功;肾阳不足者,配关元、命门以助补肾壮阳之效。
【临床应用】急慢性前列腺炎、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属于中老年男性常见病,目前临床尚无肯定的良效治疗手段。应用本法见效快,但疗程较长。治疗期间一般不需配合其它疗法。对于前列腺增生症之机械梗阻者,则需手术以解除机械压迫。
第二节 妇儿科病证处方
一、功能性子宫出血方
【组成】 关元 三阴交 隐白
【出处】 孙国杰编著《中医药高级丛书-针灸学》
【功能】 固摄冲任, 清热,补气,化瘀 。
【操作】 根据证候虚实采用相应手法。隐白可用点刺法或艾灸法,或用艾条施灸15-20分钟,或用麦粒灸5-7壮。一般留针20 30分钟,每天治疗2-3次。
【主治】 无排卵型宫血, 排卵型宫血, 临床上可包括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生育年龄宫血和更年期宫血。
【方义】 关元为足三阴与冲、任脉的交会穴。三阴交为足三阴的交会穴。隐白为足太阴脾经的井穴,具健脾止血之功,亦是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经验有效穴。三穴合用,可固摄冲任,治疗各种类型的功能性子宫出血。
【临床应用】 本方是治疗各种类型的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基本方,临床亦可结合以下备用方:
1、耳针处方:子宫 皮质下 内分泌 肾 肝 脾 卵巢 神门。每次选用3-4穴,毫针刺用中等手法,留针40-60分钟,间歇行针。也可用埋丸或埋针法,左右两耳交替轮换。
2、穴位注射:取气海 关元 中极 肾俞 关元俞。可用维生素b12或黄芪、当归等注射液,每穴可注药液2m1。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3、三棱针挑治:在腰骶部督脉、膀胱经上寻找反应点 方法:用三棱针挑破0.2-0.3cm长,0.1cm深,将白色纤维挑断,每次选用2-4个点,每月1次,连续挑治3次。
4、皮肤针处方:腰骶部督脉、膀胱经、下腹部任脉、肾经、胃经、脾经、下肢足三阴经。由上向下反复叩刺3遍,用中等刺激,每天治疗1--2次。
二、小儿疝气灸疗方
【组成】 三阴交(对侧)、归来(同侧)
【出处】 陆垚垚编著《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学术经验选》
【功能】 温补元气 ,调节气机。
【操作】 以上2穴,每次灸治1穴,每次施艾炷灸5 7壮,艾炷如麦粒大,隔3天再另灸1穴。
【主治】 小儿疝气。
【方义】 盖三阴交者,足三阴经交会之穴,统三经之经气,灸治此穴可以温补足三阴的元气,针治此穴可以疏泄三经的壅滞。归来属阳明胃经,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主润宗筋,与冲脉会于气街,故气街(冲)穴乃系胃气出入之街,有渗灌督带,濡润前阴诸筋的功效,治疗偏坠本应取用此穴,但此穴不宜多灸,恐引动冲脉之气,厥逆上行,使人喘息,所以取归来代之,引胃气灌济前阴,故能克奏厥效。至若施用针法,当仍取用气冲为宜。
【临床应用】首取三阴交施治。因肝脉绕行阴器左右交贯,因此临床上左坠则治右,右坠则治左,作用可以直达阴部。临床若施针法,则再配同侧气冲;若用灸疗则再配同侧归来。一般2次灸毕即能痊愈。若病程较长,1次灸后不愈者,休息2星期再灸第二疗程,直至收到疗效为止。
三、小儿遗尿方
【组成】 关元 气海 三阴交 合谷
【出处】 杨依方编著《杨永璇针灸医案医话》
【功能】 补肺脾,益肾气。
【操作】 补法。采取徐捻入针的方法,针关元穴应用烧山火手法,行少阳之数,针感须达阴部,针三阴交穴针感须至膝关节以上,留针10 15分钟,出针前再行提插捻旋1次。如遗尿次数较多,或尿频属于肺气郁遏的,合谷穴可用泻法,采取双手运针法加强刺激。
【主治】 小儿遗尿。
【方义】 遗尿症主要由于下元虚冷,不能固摄所致。与足三阴经、任脉等关系密切。关元是足三阴任脉之会,肝、肾及任脉的经脉皆络阴器,取本穴可以调和足三阴和任脉的经气,使遗尿自止。三阴交是足太阴、少阴、厥阴之会,取本穴正如汪省之所说'三阴交一穴可尽';又本穴系脾经要穴,脾主土,遗尿如因脾气不能散精,土虚不能制水的,取此穴有扶脾实土制水之功。气海穴功用略近关元,顾名思义,气海是人身生气之海,又为任脉脉气所发,本穴可以温阳调元,补益真气,使'阳元在下者温暖',而溺自止。合谷是手阳明的原穴,大肠与肺相表里,故内经谓合谷可'候胸中之气',本病取此以调肺气,气和则水自化,治节有常,水道通调,遗尿就能轻痊,故亦为治遗尿的要穴。
【临床应用】 本方是治疗小儿遗尿症的基本处方,尤以关元、三阴交为重点穴位。故临证时首取关元、三阴交针之,往往即可奏效,若配合气海、合谷效果则更佳。 针刺时间掌握:每隔一天针刺一次。对经连续治疗1周以上遗尿停止者,治疗次数可延长至每周1次;经3周治疗后,停针观察。若病已轻痊,偶尔一遗者,每4-5天治疗1次,如经2-3星期未遗尿者,则予停针观察。
第三节 其他科病证处方
一、乳癖方
【组成】 屋翳 膻中 肩井 天宗 肝俞 合谷
【出处】 郭诚杰 陕西中医学院郭诚杰《针灸临证指南》胡熙明.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操作】 屋翳呈15度角向外平刺1.5寸,膻中向下平刺1.5寸,从后向前平刺肩井1.5寸,向外下45度角刺天宗1寸,余穴按常规手法针刺。留针15-30分钟,5-10分钟行针1次。
【功能】 疏肝解郁,活络除癖。
【主治】 乳腺小叶增生、乳房纤维腺瘤。
【方义】 屋翳,足阳明胃经,近取通乳络。肝俞、膻中,疏肝解郁,调气。肩井、天宗、合谷调气,通络,散结,除滞。
【临床应用】 处方穴位加减,肝火炽盛去加太冲;肝肾阴虚加太溪;气血两虚加足三里;月经不调加三阴交。
二、消炎复聪方
【组成】 听会 翳风 丘墟 足三里
【出处】 肖少卿.抗炎抗感染的针灸处分简介.针灸学报,1992,3(1)
【功能】 清泄肝胆湿热,通利耳窍。
【操作】 泻法,足三里补法。
【主治】 中耳炎。
【方义】本方具有消炎解毒抗感染恢复听力的作用。听会、丘墟为足少阳胆经之穴,其经循耳,具有清泄肝胆之热,通利耳窍之功。翳风属足少阳三焦经,又为手足少阳之会,能加强清泻胆火,通耳窍之效。足三里具有强壮机体作用。
【临床应用】实证者加耳门、风池、外关;虚证者加太溪;发热者,加合谷、曲池;耳鸣者,加中渚。
三、眼肌麻痹针方
【组成】 单眼上睑提肌麻痹,主穴鱼腰 辅穴阳白 太阳 合谷 外直肌麻痹,主穴瞳子髎 辅穴风池 太阳 光明动眼神经麻痹阳白 鱼腰 瞳子髎 四白 合谷 光明 臂臑眶上裂综合征取穴同动眼神经麻痹眼肌重症无力取穴同上睑提肌麻痹
【出处】 王立早编著《中国针灸处方大成》
【功能】 疏经活络。
【操作】 光明向对侧刺1-1.5寸,合谷直刺1寸,臂臑向上呈45度角刺0.8-1寸,三穴均施捻转提插法。瞳子髎透鱼腰。自瞳子髎沿皮呈15度刺向鱼腰;针阳白时,由阳白横刺向鱼腰(透针)。风池针尖向右眼方向进针,右风池针尖向左眼方向进针,捻转手法。患者均取卧位,针刺捻转得气后留针10-15分钟,中途要行针1次。眼部诸穴用轻刺激,远道穴刺激稍强。每日或间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如一疗程即愈,可再加针一次,以巩固疗效。
【主治】 眼肌麻痹,动眼神经麻痹,眼重症肌无力,及外伤性眼肌麻痹等。
【方义】 本方以局部取穴为主,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瞳子髎为手太阳经、足少阳经交会穴;阳白为足少阳经、足太阳经、阳维脉交会穴;四白属足阳明胃经穴;鱼腰、太阳为经外奇穴;风池为足少阳经、阳维交会穴。以上六穴是局部取穴与邻近取穴,以疏调眼部经气。合谷为手阳明之原穴,四总穴之一,'面口合谷收';光明为足少阳胆经络穴,臂臑为手阳明络之会,上三穴为远道取穴,以疏调手足阳明经气。
【临床应用】 本方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眼肌麻痹,临床体会唯先天性者效果不理想,外伤性治愈较难。
四、鼻衄方
【组成】 天府(双) 孔最(双)
【出处】 师怀堂 山西省针灸研究所
【功能】 宣肺泻热,止鼻衄。
【操作】 均用毫针直刺,双侧同取,行提插捻转泻法,以局部痠胀或针感向下走窜为度。
【主治】 鼻衄。
【方义】 鼻衄多为风热袭肺,或肺热壅滞,循经上扰所致,俗称'上火'。天府为手太阴肺经穴,位于上臂,简易取穴可'以鼻点穴',是治疗鼻衄的经验有效穴。孔最为手太阴肺经之郄穴,阴经郄穴主治血证,肺开窍于鼻,故孔最尤善治疗鼻衄。
【临床应用】本方操作简便,对常见之肺热所致者行之有效。多数情况立竿见影,且一次即可收功。对于热甚者,可酌加:少商、商阳点刺放血。
五、减肥方
【组成】 内分泌 胃 三焦 小肠 脾 肾
【出处】 李志道编著《常见病耳穴治疗图解》
【功能】 调整胃肠功能 清利实热。
【操作】 耳穴埋藏揿针或王不留行籽,胶布固定,每日在感觉饥饿时或饭前按压,每次按压3分钟左右,中强度刺激,3天更换对侧耳穴,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天。
【主治】 形体肥胖,消谷善饥,口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等。
【方义】 脾胃乃升降之枢,与消化功能、能量、水盐和物质代谢密切相关。单纯性肥胖患者中,胃肠实热型最为常见。其病机主要是素体阳盛体质,又加之饮食不节,贪食过多的肥甘厚味,实热积于胃肠,胃肠功能失调。故耳部穴位内分泌,胃,三焦,小肠,脾,肾调节肠胃的功能,消除肥胖。
【临床应用】1、多食易饥者,加饥点。2、嗜睡者,加额。3、饮水多者,加渴点、肺。4、便秘者,加大肠。5、动则气急汗出者,加肺。
六、戒烟方
【组成】 交感 神门 口 肺
【出处】 李志道编著《常见病耳穴治疗图解》【功能】 调和气血,通络解毒。
【操作】 耳穴埋藏揿针或王不留行籽,胶布固定,每日按压3次,每次按压3分钟左右,中强度刺激,3天更换对侧耳穴,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天。
【主治】 烟瘾癖发作。
【方义】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虽分脏腑、九窍、四肢、百骸等,但它们都是整体的一部分,每一局部又是一个小整体,耳亦如此,不仅是一个听觉器官,而且和经络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生理、病理方面息息相关。故耳部穴位交感、神门、口、肺,可宣通经络气血,调节脏腑功能,消除瘾癖之功。
【临床应用】1、气喘、咳嗽、心悸、气短者,加大肠、心。2、头昏、耳鸣、遗精、月经紊乱者,加肝、肾。3、胃痛、腹胀纳差者,加脾、胃。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针灸方法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关注查看
关注平台之后回复数字查看相应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