愧为语文老师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到底是什么?语文老师到底应该怎样教语文?这些问题时时萦绕于我心头。有时我会警醒,力争把语文课上得更具语文味,让孩子们更喜欢语文、喜欢阅读;但有时也不得不屈服于现实,去迎合考试,把一篇篇优美的文章糟蹋得不像个样子。本想这样浑浑噩噩教下去,但刘裕同学的一篇文章又让我近似于麻木的心惊动起来,让我为自己的堕落与懈怠而惭愧。我想,在语文教学上我还有许多路要走。
刘裕的文章其实就是一篇周记:
此时,正在练习语文阅读题的我,甚是烦闷,于是提笔渲泄。
写着题的我,总觉得自己像个屠夫。是的,屠夫,不是屠户。只是,我这个屠夫,不杀人,只杀灵魂。
练习中的美文则如同待宰的无辜小羔羊躺在我折笔下,手中挥舞着银笔如同冰冷嗜血的手术刀,将小羔羊一块一块地肢解分离,连筋络与毛细血管都不放过。澎湃的罪恶感将我淹没。
人们热衷于可笑而无聊地分析这块肉起什么作用,哪块骨骼运用了哪家修饰显得格外清奇。
因此,我尤其反感用短短三两分钟扫视一篇文章,要求比X射线还要快速透彻,并写下什么赏析感悟。这不是在糟蹋文字、摧毁灵魂吗?
我非常不理解,有哪位作家写文章前会先想好哪句用拟人、哪句用象征、哪句运用外貌描写的?不过都有感而发,想这么写就这么写罢了。
我痴迷于读书,沉浸于阅读,这是心与心的交流,是通过文字他(她)向我倾诉,而我静静聆听的漫长过程。
深阅读,才是曼妙优雅的灵魂之间的互舞。
读刘裕文章,深感这孩子的见识不凡。一个十四五岁的姑娘所提出的问题,正是许多有见地有痛感的语文老师甚至专家学者的共识。的确如文中所言,不少的语文教师上课时都会将文章肢解得七零八落,架空分析,在字里行间寻觅关键词、知识点,不厌其烦反复强调。一节课下来,很少阅读课文,更谈不上对优美文段的鉴赏与背诵。进入初三,语文课基本不再读书,不是做《中考宝典》就是《南方新中考》,然后就是成套的试卷。大量的测验,反复的刷题,许多优美的文章也因此被全方位折磨,比如让你说出题目的作用,或者某句的深层含义,对你有什么启示;或者让你说出某词与某句有什么内在关联,这种关联对全文有何作用;或某句隐含了作者什么意图,如此等等。
这些似乎司空见惯、约定俗成的做法的合理性却让刘裕产生质疑,于是形成此文。如果不是在别处接触到此话题,文中的观点便是刘裕自己的独特的思想与真切的阅读感受。也许她的表述并不成熟,但这丝毫遮掩不了这丫头对阅读真谛的深刻理解,以至于我在此文面前,都深深感受到自己的“俗不可耐”!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很多语文老师都认为:回归文本,认真阅读,有选择地背诵,培养学生熟练、准确、规范而有文采地运用母语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含英咀华,加深理解,吸收文本营养,潜移默化升华学生的境界,促进他们人格的养成。
用刘裕同学的更生动形象的话表述就是:
我痴迷于读书,沉浸于阅读,这是心与心的交流,是通过文字他(她)向我倾诉,而我静静聆听的漫长过程。
深阅读,才是曼妙优雅的灵魂之间的互舞。
我想,我们语文老师也需要放慢自己的脚步,去用心思考类似的问题,思考是否需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否则,我们站在刘裕这样的学生面前,真的会有深深的愧意。
(这篇文章昨天推送后,却发现因为疏忽而没有设置“留言”功能。但我知道,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读者读了自己的文章后能有真诚的评价。于是我删掉文章,重新设置,于今天再发(公众号每天只能一篇,删掉后当天也不能重发)。期待各位朋友对刘裕同学的文章有更多的留言。你们的留言,就是孩子前进的动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