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书法 (提要)之妙在执笔1

--读古代书论揭示书法的笔法

千古不易
关于书法与文化的关系,我们做了很多的论述,现在开始进入笔法的探讨。有关笔法的论述,估计书论有很多,可以说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我们都知道赵孟頫认为书法中最重要的是两样东西笔法和字形,并说:“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兰亭十三跋》第七又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伟传,用笔千古不易。”潘伯鹰先生解释这段说:“他在这句话里说清楚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用笔,古往今来所有写字的笔法是一致的。学会了笔法,就掌握了关键,任何字都会写。一个是结字,结字是字的组织问题。这是随时代,甚至随作家而不一致的。”结字是审美观的表现,用笔讲的是工具的使用方法。工具不变,方法当然也不变。所以说“用笔千古不易”。沙孟海先生对古代书法研究具有则认为不可盲从古人,他说:赵孟頫《兰亭十三跋》中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后世奉为金科玉律。我认为赵孟頫的话似乎讲得太绝对化了。所谓“用笔”,包括执笔与运笔。执笔方法已如上述。运笔变化更多,更不能说“千古不易”。
任何艺术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也都会总结出一些符合其内在规律的技法,所谓秘籍之类,因为不管时代怎么变化,其内在规律是不会变的。书法的内在规律也就是书法的最高原则,象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一样,一旦有人能掌握了这些技法规律,又能运用在书写中,不管什么书体,也都可以运用这些技法将其发挥到一定境界,像赵孟頫有很高悟性而又能勤奋练习的人,得法就可以直接晋唐,直超宋四家,我们想他也不会是乱说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不管武术还是书法,或是别的技艺,都会有所谓的秘籍,他只不过是前人对某种技艺的经验总结,也不是说得到秘籍立刻就能横行天下,任何技艺还是离不开勤学苦练。不过不得秘籍者或是苦练而无功,或是费尽周折始得一二,得诀者则可很快行之有效而已。象王羲之家族的后代,为什么都擅长书法,还有象日本的空海来中国一年便书法大进,靠苦练肯定是不成的,其中也必定有秘授。所以 古人一再强调学书须从师授。
明代徐渭说:“ 余玩古人书旨,云有自蛇斗、若舞剑器、若担夫争道而得者,初不甚解,及观雷大简云,听江声而笔法进,然后知向所云蛇斗等,非点画字形,乃是运笔。”明代的人已经是在自悟笔法,我们现代人更是很难说清楚古人的笔法,如果我们又找不到明师,要想学习书法,只能从古人留下的碑帖(以宋以前的碑帖为主)和古代书论中寻找。碑帖是古人成形的作品,我们用一定的理论知识,特别是传统的文化思维模式,从点画到章法参以现代科学来分析,然后对照古代书论,来研究古人是用什么样的笔法来完成的,更高层次的东西只能是靠个人的修养和境界了。
我们这里所说的笔法,我们先要知道古人笔法的内容,简单说包括执笔和用笔,对于笔,《笔史》记载:“《考槃余事》说:'制笔之法,以尖、齐、圆、健为四德。’”这既是我们选择笔的要求,也是我们用笔的要求,笔法就是要尽量发挥笔的特性。
说到笔法,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张旭,一方面前面说过他是那个传承谱系中的人,另一方面虽然前代有很多书法家都有书论留下来,但在书法史上张旭可以说是一个集大成的人,我们这里就以张旭的笔法作为基础来探讨。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真卿前请曰:“幸蒙长史九丈传授用笔之法,敢问攻书之妙,何如得齐于古人?'张公曰:“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其次识法,谓口传手授之诀,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其次在于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纸笔精佳。其次变化适怀,纵舍掣夺,咸有规矩。五者备矣,然后能齐于古人。”另外韩方明《授笔要说》:“清河公(崔邈)虽云传笔法于张旭长史,世之所传得长史法者,惟有得“永”字八法,次有五执笔,已下并未之有前闻者乎。”“方明传之于清河公,问八法起于隶字(真书)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至于永禅师,而至张旭始弘八法,次演五势,更备九用,则万字无不该于此,墨道之妙,无不由之以成也。”这就告诉我们张旭讲授笔法有四个内容:一是五执笔;二是永字八法;三是五势、四是九用笔。黄简先生曾发表《张旭的笔法》发现《玉堂禁经》不但包括这些内容,还有提出了“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三者兼备,然后为书,苟守一途,即为未得”。学书法,就是要弄清楚笔法的内容。两者有点出入,但并不冲突。
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玉堂禁经》,本名《禁经》,始唐太宗命大臣辑纂自秦汉至唐代书家流传于世关于用笔技术法度的一部书学文献,至玄宗又命张怀瓘修订,是唐代宫中以至玄宗设置的翰林院“翰林供奉”精习书法的高级教课书。
在此基础上,我们会参考大量其他书论来探讨,一方面可以更好阐释笔法,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内容更加丰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