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高中生迎娶14岁少女,解决盲婚哑嫁,难道只能靠曝光?

每一个睿智的灵魂

1

2020年终于只剩1个月了,往年这个时候,大家都在统计年初许的愿实现了几个,但今年,只愿平平安安度过,不要再出什么幺蛾子了。
不过说起幺蛾子,还真有。
最近,有媒体曝光,在广东汕头,一名18岁(17周岁)的高中生迎娶了一名14岁(13周岁)的初中生,还摆了酒席,大宴亲朋,且两人都已辍学。
且不说两人的年龄,远远低于法定的结婚年龄(男22周岁女20周岁),就看视频中那种稚嫩的感觉,就很难将他们和“结婚”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女生,隔着厚厚的马赛克,都能看出分明还是孩子的模样。
这样的两个人,究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恋爱、结婚,为什么家人非但没有阻止,还协助办了酒席,学校、村委在当中又充当了怎样的角色,都是引人遐想。
男方家长表示,两个孩子是在网上认识的,属于“自由恋爱”,两人在结婚前便已辍学,结婚是双方家长都同意的,至于法律问题,家长则称“我们不懂,不知道犯法了”
而在记者采访村干部的过程中,村干部则显得有些淡定,仿佛早已知晓,然而不以为意,只有当记者问到民政局那边时,工作人员才表示如果属实的话会认真处理。
直到记者发稿时,当地相关部门已经介入,“新娘”女生已经被原家庭接回去,并准备继续读书,一出盲婚哑嫁的闹剧,因媒体的出现,才终于告一段落。
然而,这件事情还带给我们很多迷思。
比如,双方家长有没有利益关系,会不会是在买卖婚姻,又或者男方有没有违法行为(与未满14岁的幼女发生性行为一律算强奸),等等,但显然,现在不会再有人追究这些事情了。
而且,媒体的这次曝光,很有可能治标不治本,毕竟,从双方家长和村干部的态度来看,这样的事情在当地已经见怪不怪,虽然不一定都像这次这么过火,但违规早婚肯定是少不了的。
在一些经济没那么发达,宗法观念又特别浓厚的地区,法律规定的结婚年龄堪称一纸空文,只要不领证,法律对他们便无可奈何,甚至有人形成了“领证不算结婚,摆酒才算结婚”的观念。
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如今这婚事虽然黄了,但双方家庭错误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不可能就此善罢甘休,最大的可能,就是在风头过后,再悄悄让两个孩子重新在一起,罪恶不会消失,只会埋藏得更深。
我们现在的社会,在婚姻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一个非常诡异分化:
一方面,年轻人对婚姻慎之又慎,且充满怀疑,“不婚不育保平安”之类的话在网络上屡见不鲜,尤其是在城市,结婚的人少了,离婚率却越来越高,在上海,为了落实新的“离婚冷静期”制度,已经将登记预约改为申请预约,说不定,以后离婚也得排号了。
但另一方面,在一些稍微落后的地区,人们的婚姻观念仿佛依旧停留在19世纪,包办婚姻的现象屡屡见诸报端,且几乎无一例外是悲剧。
在云南,一名14岁就生娃的早婚妈妈,在22岁时提出离婚,结果在路上被丈夫扔下12米的大桥。
还有前段时间引起热议的方洋洋案,患有轻度智力障碍的方洋洋,在父亲的安排下结了婚,结果婚后因为不孕,被婆家虐待致死,死后还被娘家配了阴婚。
从生到死,她从没拥有过自主选择的权利。
所有的这些都指向了一个事实:我们整个社会的婚姻质量在下降,原本维系稳定、体现爱和责任的避风港,现在被卷在了风眼之中,反而令人避之不及。
城市的不婚和离婚现象,今天不作详细的讨论,但农村地区的盲婚哑嫁和包办婚姻问题,光靠媒体的曝光和相关部门的三分钟热度显然不够。
最关键的,只能是经济发展,以及教育。

2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曾读过一个放羊娃的故事,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已经不可究,但道理相当深刻,基本道出了农村地区婚姻观念的症结。
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很多人祖祖辈辈都以放羊为生,有一天,一个记者来到了这里,看到一个放羊娃,就停下来问他:
“小朋友,干嘛呢?”
“放羊呢!”小朋友答道。
“放羊干嘛呢?”
“卖钱!”
“卖了钱干嘛呢?”
“盖房子!”
“盖房子干嘛呢?”
“娶媳妇!”
“娶媳妇干嘛呢?”
“生娃儿!”
“生娃儿干嘛呢?”
“放羊!”
农村地区的早婚,固然和传统宗法观念脱不了关系,传统宗法观念讲究传宗接代、无后为大,养育后代,几乎就是很多人一生的目标。
也正是为了这个目标,娶老婆这个配套手段才被格外重视起来,也是基于这个逻辑,天价彩礼、买卖婚姻、拐卖妇女、国外相亲、性别鉴定等为道德和法律所不容的事,在农村地区一直有着深厚的成长土壤,春风吹又生。但在这种土壤下组建出来的家庭,不可能幸福。
娶了老婆、生了孩子,又能怎样呢?
很多人偏偏从不思考这个问题,只觉得生了孩子,自己的生存意义便已经达到了,孩子教育成怎样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长大后重复生儿育女这个步骤,让血脉一代代延续下去,也让这种蒙昧的思想一代代传下去。
当一个14岁的孩子结婚时,他们显然对婚姻、家庭和责任是没有思考的,只是在家长的安排下,走进幸福的幻梦之中。
因此,要打破这种包办婚姻的恶性循环,学校和社会教育要做的事便是:打破幻想。
要告诉年轻人,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能掌握自己人生的感觉是怎么样的,结婚生子只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不是人生意义的全部——当然,最重要的是依法办事,不允许孩子辍学。
而对于那些顽固不化的家长们,社会也有必要加强监管,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发动村干部的力量了。
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只要方法得当,村干部们的积极性还是非常强的。
还记得前段时间,某市因为落选文明城市,逼着在人行道骑自行车的老师的上电视道歉(戳蓝色文字跳转),可见“文明城市”、“新农村”之类的头衔,在基层干部的心目中有多重要。
那如果我们将“包办婚姻”、“违规早婚早育”之类的现象,列为评选文明城市和新农村的扣分项,不知道村干部们会不会就此积极起来呢?
要是真的解决了包办婚姻的问题,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明啊。

3

最后,还是想发表一下个人的看法。
很多人对原生态有着近乎浪漫的幻想,比如《边城》里可爱得像头小兽的翠翠,比如最近大热的藏族男孩丁真,都是因为满足了人们的幻想,变得格外受欢迎。
在热爱的同时,人们又有着谜一样的固执,一旦现实和幻想有些许出入,就不高兴了。
比如沈从文的家乡凤凰古城,近年来的商业化受到游客的诟病,屡屡被排上“最令人失望的旅游景点”前列。
比如丁真,一旦他的旧照看上去不那么“甜野”,就被网友黑上热搜,说他是土包子;现在形象保住了,开始接受采访、上节目,又有人担心他被世俗所污染,失去那种纯真的感觉,泯然众人。
其实,我想说的是,我们不能以自己的喜恶去定义其他人和事,所谓的“原生态”、“淳朴”,只是我们幻想中的滤镜。
要是一个地方能够长期保持原生态,那意味着它受现代文明的影响也是少之又少的,人们的思想、生活,和封建时代差不了多少。
丁真好歹是红了,有了更好的发展机会,但在同一个地方,没有丁真的颜,世世代代困在方寸之地,重复着放羊娃的故事,又被城市人瞧不起的人,又有多少呢?
我们总不能要求别人既文明开化,又保持贫穷。从文明发展的角度说,只有发展经济,改善人们的生活,才是硬道理。
如果失去“原生态”的感觉,是文明发展的必然代价,那就让它失去吧。最重要的,是人们的生活能够真正有所改善,眼界有所提高,不再宥于眼前的方寸之地,年轻人也能够好好读书,提升自我,不要为所谓的传宗接代碌碌一生。
现实固然不尽如人意,但幸好,我们还有充满希望的未来。
文 | 毒哥&玉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