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亲人去世航班滑回引争议:没有拒绝的权利,我只能被迫善良

回复“晚安”,送你一条特别的推送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

杭州萧山机场一航班,在滑行过程中紧急返回,原因是飞机上的一对老夫妇,临时收到亲人去世的消息,要下飞机改签。

机组方面最后决定,将老人送下飞机,该航班在延误50分钟后,才终于起飞。

新闻本是从温暖、人情、体谅等角度出发,赞扬机组的行为,但不少网友却表示:一点都不觉得温暖。

1

慷他人之慨,无异于道德绑架。

为个人利益,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机组看似有情有义的行径,不过是慷他人之慨,实际上与我们都嗤之以鼻的道德绑架无异。

所谓的“征得多方同意”,是真的取得了每一位乘客的同意吗?

根据新闻中所提到的“并广播通知乘客缘由”,以及接受采访的乘客表述来看,其他乘客明显是被动接受这一结果的。

就事论事,收到噩耗想要下飞机的老夫妇没有错,亲人离世,悲痛难过,人之常情;被耽误了50分钟,却不敢作声的其他乘客们更没有错,只是恰好赶上了。

真正做错的,是打着“人情牌”,自以为人性化的机组。

正如有网友所说,机组方面可以正常起飞,在落地后迅速为老夫妇安排返程,这样其实耽误不了老夫妇多长时间,也不会对其他乘客造成影响。

打破既定规则的后果,不是传递人间有爱,而是为这种不遵循规则的行为埋下了一颗雷,再有类似的“急事”发生,你让,还是不让?

慷他人之慨,从来不是个例。

曾经,有一篇《河北井陉县两残疾人种树感动世人》的文章火遍全网。

河北省的两位残疾人,一个自幼失去双臂,一个双目失明,为“养老”而种树,15年间种了上万棵树,把50亩荒滩变成了绿洲。

事迹流传后,两位老人成了身残志坚、植树绿化的典范,人人称颂,个个夸赞。

乡里的干部找他们谈话,说:“弄不好是你们的事,弄好了大伙都沾光。

本来打算卖树养老的他们,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不敢卖了。

后来,洪水来袭,两位残疾老人辛苦多年种下的树,一夜之间被冲毁。

“一万棵树,每棵一百块,就一百多万了,对于我们两个残疾人来说,是天文数字。没有卖掉,14年的心血白费了。那片树林是我们的精神支柱,等于把我们的心掏走了。我们指着那片树林养老,指着那片树林给儿子结婚,现在一无所有了。”

被推到道德模范位置的两位老人,满足舆论的渴望,却葬送了自己半生的心血。

而在此次航班延迟事件中,被迫耽误了50分钟的乘客,又何尝不是无形之中落入了道德绑架。

但并没有人,为自己鸣一声不平。

2

沉默的大多数,吃亏的大多数。

那么,其他乘客的态度,究竟是怎么样的?

“我是到三亚参加活动的,因为我买了后半程的高铁嘛,所以我当时感觉很心急。”

“大家都能理解,我当时一句话也没说。我心里也很着急,但我一句话都没说。”

每一位坐在飞机上的乘客,本都有自己的后续行程安排和打算,耽误的那50分钟,对每个人都可能造成麻烦。

但他们都表示“大家都能理解”、“但我一句话都没说”,为什么?

往人性的光辉上去上价值,那是我们的共情能力与同情心共同作用的结果,体谅老夫妇的难处,所以选择自己承担被耽误的50分钟。

但实际一点呢?

没有人愿意当出头鸟。

试想一下,如果有一位或者几位乘客对机组的处理提出异议,表示不满,等待他的会是什么呢?

“别人家都死人了,你有什么事不能等一等?”

“换了你是出事的人,该跪谢机组给你开后门了吧!”

“针不扎到你身上,你哪知道有多痛,做人善良点吧!”

这些声音,我们听得太多,看得太多,几乎可以预测,大帽子扣下来,没人再敢为自己开口。

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道理大家都懂。

因此,大多数人在生活中,始终都是沉默的大多数,习惯于站在多数人的那一边,不是从心底就认同,而是害怕成为少数人,害怕被异化,只能选择从众。

本季《奇葩说》有一道辩题:“同事组了个“吐司局”(吐槽上司的局)邀请我,我该/不该加入吐槽”。

正方反复提到的一点,就是:你不去,就是不合群,就是标新立异,就是独树一帜。

而身处此次事件中的其他乘客也是一样。

不体谅,不理解,不宽容,就是不善良,没有同情心,只顾自己。

无形之中的道德绑架,堵住了这些实际上的“受害者”的嘴,让他们有苦说不出,只能微笑着说一句:“大家都能理解”。

3

善良,不该是被逼的。

共情是每个人的本能吗?

未必。

鲁迅先生曾在杂文中写道: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必须承认的是,我们并非人人皆有一颗利他为上、利己为下的圣母心,大多人在面对选择时,首先考虑的必然还是自身利益。

回到事件本身,如果机组在做出返回这一决定前,征求了每一位乘客的同意,也不至于面对如此多的指责。

那些被代表“同意”的乘客,其实是被逼着善良的,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莎士比亚说:

“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露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

与人为善,当然应该提倡,但若是善良成了被逼的附和,那就失去了善良本身的意义。

同情,理解,体谅,悲悯,宽容,这些善良的特质,值得每个人追寻,正如高晓松所说:一生温暖纯良。

但后半句:不舍爱与自由,同样不可忘。

我们可以选择善良,但不代表失去了拒绝的权利。拒绝,也从来不代表不善良,而是代表你有得选。

文 | 毒哥&丫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