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西域山水,笔绘胡杨精神——记新疆著名山水画家周光辉
周光辉, 1946年生人,笔名寒星、号静雷轩主,潜心中国画西部山川大漠的创作研究五十余年,曾参加“全国第一、三、四、五、六、八、九届当代山水画邀请展”、“全国首届风情画大展”、“全国书画院院长中国画新作展”、“澳门东方国际名家教授书画展”等50余种全国各类大型书画展览。
周光辉钟爱西域山水的创作和研究,足迹遍布新疆天山南北,尤以胡杨题材的作品独树一帜自成风格。几十年来他在新疆轮台县、且末县、伊吾县、尉犁县、木垒县的原始胡杨林写生创作。虽然都是胡杨林,但是各地的胡杨林却不尽相同,因为它们所处的环境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形态、神韵和个性。地域、季节不同展现出千姿百态的魅力,这就是胡杨树。
《古道金梦》被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交流评为“建国七十周年七十位终身成就奖艺术家”之一。
周光辉仰慕胡杨,经历艰辛,数次深入其地,留恋忘返。通过多年来和各地胡杨林的零距离接触写生,被胡杨树 “活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大漠英雄树”,不屈不饶的精神深深地感动和震撼,将自己的艺术生命与胡杨千缠万绕地交织在一起,熔铸在一起。无数个晨晓夜昏,年复一年地似水流过,他与胡杨的情结难解难分,同语共舞。
胡杨树任凭沙暴肆虐,任凭干旱和盐碱的侵蚀,以及严寒和酷暑的打击而顽强地生存,不到大漠不知胡杨之壮美,不见胡杨不知生命之辉煌。如今胡杨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和载体。
千万年了,变的是历史风云,不变的是胡杨的精神!
呼啸的风沙如铁锉一般刮磨着它的身躯,酷热的阳光炽烤着它的筋骨,凛冽的寒风如狼牙虎爪般撕咬着它的肌肤。
它倒下来了,不屈的枝杈怒指天空,翘起的主根如烈士僵硬的白骨。
它倒了,而千年不朽。却像折戟的战士,又如冲天的火炬,似苍龙腾跃,虬蟠狂舞……古战场的悲壮气氛弥漫在天地间。几千年来它的形象在告诉后人“没有荒凉的沙漠,只有荒凉的人生”
新疆军旅作家周涛先生叮嘱青年朋友:“如果你的生活中周围没有伟人、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怎么办?请不要变得麻木,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放弃向生活学习的机会。因为至少在你生活的周围还有树——特别是大树,它会教会你许多东西。一棵大树,那就是人的亲人和老师,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伟大、高贵和智慧。”而这棵大树非胡杨莫属。周光辉说“面对胡杨,应该是在向一位智者朝拜”
周光辉用自己手中的毛笔,尽情地挥洒、喷涌般地宣泄,用对胡杨的深刻理解和满腔的激情讴歌它、赞美它!他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心灵感悟在描绘着胡杨的精神,他画的胡杨是苍劲的、是顽强的、是充满生机和有灵魂的。他画胡杨取法于自然而不拘泥于自然,高度地取其精神所在,读他的作品就是在欣赏一幅幅胡杨礼赞的画卷,他赞美胡杨精神讴歌大美新疆,成就着自己的艺术人生。
正如他在《新疆山水画创作漫谈》中所说:“新疆山水画创作,首先要遵循中国传统画的理念“应物象形,随类赋彩”。新疆的自然山水与内陆的山水千差万别。其形、其色绝不同与内陆的山水,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有真切感受,只有在写生中才能发现和创造出适合表现新疆山水的艺术语境(笔法、墨法、各种皴法)。仅仅靠“墨分五色”是绝对不能真实完整表达新疆自然山川面貌的。所以,我主张“墨即是色,色即是墨”。墨色互补,以墨当色,以色当墨。只有突破中国传统绘画中“重墨轻色”的偏见,摆脱传统套路的束缚,才可能找到准确表现新疆山水的新的艺术语言。新疆山水创作必将为我国山水画创作开辟出一条全新的道路,为中国传统绘画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艺术空间。”
他说:“自古以来,所有历史上有坐标意义和里程碑式的画家都是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面貌呈现的,都是从自己熟悉的地方开始的,都有支撑自己艺术创作的理论体系。他们都在描绘别人未曾描绘的美景,创造了适合于他们所表现对象的艺术语言。各种笔墨技法,皴法是在画家们对客观对象的观察了解,体会中产生的(即“六法中”的应物象形)因此,每个有成就的画家的贡献都在于创新,而他们的创新都在于画了别人没有画过的东西。创造了适合于他们所表现的物象的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前所未有的新的笔墨技法与理论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面貌。
中原书画研究院院长、《中原书画报》社长兼总编、中原美术馆馆长,著名艺术评论家张本平先生这样评说周光辉:“他海纳百川,博采新知,心胸开阔,吞吐大荒。其钟情历史,又不脱离当代,钟情自然,又不脱离人文,钟情传统,又不脱离创新,以一管之笔,描绘出了新疆山水的多样性和丰富的壮美画卷”。
中国美协理事、新疆美协主席邓维东先生这样评价周光辉:“他固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他的作品不断升华,也使他在艺术圈里名声大噪,他所倚重的浓烈色彩与厚实笔触,成为其作品的独特坐标。浓墨重彩抒豪情,从这里出发,相信周光辉可以攀登艺术征途的更高峰。当然,我们希冀他在色与墨的挥洒中创造一个更为宽广而深刻,充满浪漫情调的新疆山水画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