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老师讲成语故事之五十六:文不加点
东汉末年的名士祢衡,字正平,平原郡(今山东德州临邑德平镇)人。祢衡长于文章辞赋,文采斐然,年少成名。但是他性格刚直高傲,喜欢指摘时事,轻视别人。
(祢衡画像)
汉献帝建安初年,祢衡到许都(河南许昌)游学。当时,许都刚刚建立,朝廷的大臣谋士、天下的读书之人,都从各地汇聚于此。有人建议祢衡去投奔陈群或司马朗,陈群是曹操手下的重臣,司马朗则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这两人都是当时的政治家。祢衡轻慢地回答说:“我怎么能和杀猪卖肉的人结交呢!”又有人让他结交荀彧、赵融。荀、赵二人都在曹操手下效力,一个是首席谋士,一个是荡寇将军。祢衡见荀彧长得英俊 ,又见赵融腆着个大肚子,便不屑地说:“荀彧可以借他的脸去吊丧,赵稚长可以让他管理厨房膳食。”他的意思是荀彧也就只有脸长得好看而已,而赵融则是个只会吃肉的家伙。
祢衡也并非对谁都轻视,也有他看得上眼的,那就是鲁国的孔文举与弘农的杨祖德。
(孔融画像)
孔文举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岁让梨”的孔融。杨祖德则是曹操手下“恃才放旷”的主簿杨修。 祢衡经常说:“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其余的人平平庸庸,不值得提。”孔融也很喜欢他的才能,就写了一篇《荐祢衡表》,向曹操推荐祢衡。据说祢衡平时看不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到了曹操帐下后,对曹操屡说狂言。曹操封祢衡为鼓手,想借此羞辱他,反而被祢衡裸身击鼓而羞辱。后来祢衡又辱骂曹操,曹操不想落个“容不下名士”的骂名,所以没有杀祢衡,就把他遣送到荆州刘表那里,祢衡对刘表也很轻慢,刘表又把他遣送给江夏太守黄祖。黄祖让祢衡在帐下作书记官。
(祢衡裸身击鼓辱曹操)
有一次,祢衡读到蔡邕所作一篇碑文,过目不忘,事后默写,一字不误。黄祖之子黄射听说此事后,对祢衡敬佩不已。
一天,黄射大宴宾客,祢衡也被请来做客。有人献给黄射一只鹦鹉。黄射举着酒杯,对祢衡说:“久闻祢先生大名,我今天想请先生作一篇《鹦鹉赋》,以此来给嘉宾助兴。不知先生意下如何?”祢衡提就笔来,一挥而就,中间没有任何改动:
“惟西域之灵鸟兮,挺自然之奇姿。体金精之妙质兮,合火德之明辉。性辩慧而能言兮,才聪明以识机。故其嬉游高峻,栖跱幽深。飞不妄集,翔必择林。绀趾丹觜,绿衣翠衿。采采丽容,咬咬好音……”
这篇赋结构精巧,文辞华美,骈俪工致,托情微妙,融咏物、抒情、刺世为一体,是汉末小赋中的优秀之作。南朝梁文学家萧统,为这篇《鹦鹉赋》写了一段序言,其中写到:“衡因为赋,笔不停缀,文不加点。”
后来,黄祖在大船上,宴请宾客,但祢衡出言不逊,让黄祖很难堪,黄祖就斥责祢衡。祢衡大骂黄祖,黄祖气愤到极点,就下令杀祢衡。黄射得知父亲要杀祢衡的消息后,急急忙忙来不及穿鞋,光着脚前来相救,但迟了一步。祢衡死时年仅二十六岁。
(黄祖画像)
成语“文不加点”意思是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文不加点”是褒义词,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请注意:“文不加点”的“点”,并不是指现代汉语中的“标点符号”,而是指古人写文章,如果有错字,就“涂上一点,表示删去”。
错误用法:
1.参加了今年中考作文阅卷的张老师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学生的作文水平令人担忧,很多文章语句不通、表意不明、层次不清,文不加点的低分作文也越来越多。
辨析:“文不加点”指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是个褒义词。此句中,把“文不加点”中的“点”误解为“标点符号”了。
2.这份手稿年代久远,笔迹模糊,尤其是文不加点,很不好读。
辨析:此句中,还是把“文不加点”中的“点”误解为“标点符号”了。
正确用法:
1.信步贾谊故居,浏览大师之作,感叹他的文不加点,才华横溢。
2.黄庭坚当场填词,文不加点,那首著名的《念奴娇·断虹霁雨》一挥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