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症被裁与深夜猝死,职场最大真相:加班到天明,也不一定有明天

带你解读职场,与我一起成长

过去一周,最受职场人关注的两件事:

1、网易绝症员工遭遇暴力裁员

这位员工,就是每一个职场人的缩影:不惜牺牲个人时间,来换取工作成果,多年职场任劳任怨。

想想此刻的你我,与他的区别在哪?不过是还没有生病罢了。

2、台湾艺人高以翔录节目猝死

明星艺人,其实也是一种职场员工——“流量的员工”。

高以翔这样表面光鲜的偶像人物,依然要为了流量,在凌晨一点多的冬夜,为《追我吧》节目录制都市夜景追跑竞技秀,一款连前国家运动员李小鹏都吃不消的体力节目,最终身体透支引发悲剧。

两件没有直接关联的事件,却让人引发了同一个思考:既然加班到天明,也不一定有明天,那么我们这么拼命的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

相信很多人的答案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

当工作已经将我们的生活压榨殆尽,个人时间、健康、尊严都受到影响,努力工作的初衷,是否还在?拼命加班,是否还有意义?

今年4月,BOSS直聘联合微博职场,共同发起了“2019职场人加班现状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只有10.6%的职场人基本不加班,近九成的人都难逃加班命运。其中45.5%的职场人每周加班2到3天,更有24.7%的人几乎每天都在加班。

有44%的职场人有过加班超过零点的经历,其中有9.3%的人回家时间在午夜2点到4点之间,此外,还有4.5%的职场人曾经通宵在公司加班,留宿公司后第二天继续上班。

另外,仅有36.2%的职场人拥有双休日,33.6%的职场人享有“准双休日”,即一周单休,一周双休。对于他们来说,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单休周逢上法定小长假。此外,有5.4%的职场人没有固定的休息日,几乎全年无休。

可见,当下快节奏的社会氛围下,过度的工作,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每一个职场人的正常生活。

大环境如此,我们每一个渺小的个体,都无力去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保护自己的健康。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旦健康没了,那么一切都晚了。而工作就不一样了,如果你不做,有的是人可以替代你,过度的在工作上透支自己,往往事倍功半。

曾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问题:你有什么道理后悔没有早点知道?

有一个高赞答案是:太用力的人,跑不远。

中国也有句老话:欲速则不达。

无论人生还是职场,都可看做一场马拉松。谁在中途领先并不重要,谁能笑到最后才是胜利。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里说:“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职场,纵然有诸多客观因素我们无力改变,但我们依然可以为如何权衡工作与生活,做出自己的选择。

1、选择高效工作,不做无谓加班

查尔斯·都希格写了本《高效的秘密》,序言中有句话我非常赞成:“高效并不意味着超额工作或者拼命工作,也绝不是花更多时间在工作上,甚至牺牲个人生活。”

有部日剧,叫《我,到点下班》。正如片名所说的那样,剧中女主每天准点下班。

女主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她的工作效率极高,会在8小时工作时间内把工作安排的非常合理,每一条任务一张小纸条,完成一项撕一项。不在上班时间“摸鱼”,按时下班的同时,该做的事一项不落下。

女主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早年拼命工作,被同事起外号“加班狂魔”。当时她不仅工作没有效率,而且一度身体透支,昏厥的摔下楼梯。直到一次骑车回家路上,心态崩溃的她,才下决心改变。

我们大多数人是幸运的,工作中没有昏厥的摔下楼梯,没有得绝症被公司裁员,更没有工作中猝死。但我们却并没有珍惜,反而将8小时的工作时间尽情浪费。

早上9点上班,你是否在工位吃完早点才开始工作?中午12点休息,你是否11点就开始忙于刷朋友圈和订外卖?下午2点,你是否喝完一杯咖啡才从午休中醒来?等真正进入工作状态,都已经3点了,可6点就是下班时间了。

表面上,你工作了8小时,而有效时长恐怕只有一半。这样低效的工作,你不加班谁加班?

既然你努力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那高效的完成工作,不就有更多的时间享受生活了吗?

2、累了就要休息,和放弃没有关系

现在的互联网舆论,最擅长制造焦虑。

“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这类话题,经久不衰。仿佛片刻的喘息,都是不被允许的。

知名写作导师粥左罗曾发表过一个观点:“废掉一个人最狠的方式,是让他忙到没时间成长。”

深以为然。

机器运转都要停歇,弹簧压久会断裂,更何况是人。

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忙碌中,那么他不仅会因为缺乏休息而失去健康,更会因为无暇思考而失去成长。

适当的休息,是为了日后跑得更快更远。不要被网络舆论所蛊惑,找到自己的节奏,按自己的步点去走,才是最好的。

3、降低个人预期,退一步海阔天空

压力一部分源自外部,还有一部分源自内部。

其实让你焦虑的并不是工作本身,而是自己那份不安分的心。当一个人对自己期望值设置的过高时,压力就会成指数上升。

西德尼·温伯格,是著名投资公司高盛的前掌门人。

十六岁时他与好友到美国华尔街求职,没想到只得到一份在高盛大堂里清痰盂的工作。

志在远方的好友选择拒绝,而温伯格答应了。

在随后的日子里,温伯格充分利用身处高盛的机会,跟着公司的人学基础金融知识,当上传达室的领班,并在38岁那年终于成为高盛总裁。

时至今日,温伯格的办公桌上仍摆着一个铜质的痰盂。温格伯说:“为了纪念我的职场第一步。有时,人生的转机就藏在我们降低的预期中,哪怕只是一小格。”

将个人预期放低,不仅能缓解因焦虑产生的压力,更能为前进的道路带来缓冲,看似倒退,实则更容易发力。

退一步海阔天空,将视线放长远一些,才能看到更好的未来。

文 | 毒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