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改变历史的瞬间!重温“乒乓外交”背后的故事
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踏上中国土地,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正式到访的美国客人。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亲自决策推动的中美“乒乓外交”,以小小银球为媒,打开中美人民友谊的大门,开启中美关系“破冰”进程。
弹指一挥间,五十年已过。中美经贸往来从上世纪70年代几可忽略不计,发展到如今双边贸易额超过5800亿美元;九成以上来华投资发展的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保持盈利;赴美求学的中国留学生达到数十万……不胜枚举的数据和案例表明,中美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两国关系的发展给双方和世界带来巨大利益。
这桩改变中美关系乃至世界格局的大事件,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作为随团记者,人民画报社记者黄韬朋亲历见证了那段难忘的历史,并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那段历史中的一些瞬间。
1971年4月1日,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因“文革”爆发而缺席此前两届比赛的中国队最终参赛。在比赛期间,美国乒乓球队获准随后访华,成为当时的爆炸性新闻,由此拉开了“乒乓外交”的序幕。
第31届世乒赛期间美国运动员科恩接受庄则栋赠送的礼品。
01 采访如同上战场
1971年,第三十一届世乒赛举行之前的国际舆论认为,没有高水平的中国队参加的世乒赛,就不算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大赛。因此,1971年1月25日,日本乒乓球协会会长后藤钾二一行四人来到北京,邀请中国乒乓球代表团。但当时日本国内的极右翼势力和台湾反动势力也放出风声,中国队如果参赛,要对中国代表团进行干扰和破坏。国家体委将这一情况上报中央,请毛主席、周总理决定。
当时正值中苏交恶,中美关系还很严峻,中日也没有建立外交关系。但毛主席、周总理都力主中国队应该参赛。毛主席在报告上批示:我队应去,并准备死几个人,不死更好。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作为代表团的随团记者,黄韬朋说,“当时听到传达主席的批示,感觉自己这次不是完成一般的采访任务,而是好像要上战场一样。”
第31届世乒赛开幕式。
由于这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国乒乓球代表团第一次出国,中央对此次参赛非常重视,1971年3月16日晚,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即将出发的全体代表团成员。对于代表团的行程,周总理事无巨细地一一嘱托,接见一直持续到凌晨三四点钟。最后,周总理和代表团的成员一一握手。
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回忆起和周总理的那次握手,黄韬朋依然十分感慨,“当时周总理的身体已经不好了,十分清瘦。但当他握住我的手时,我感觉到他十分用力,眼睛盯着我,充满了信任。”
02 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
对于面临的严峻形势,代表团做了充分的准备。黄韬朋说,代表团一行60多人,分成了两组,每组都有男女运动员、教练员和随团记者。两组分乘两架飞机,要确保万一有一架遇险,还会有队员能够参加比赛。
到日本参加比赛后,代表团遭到了日本极右翼势力的一些骚扰,但日本民间和各国运动员对中国队都很热情。中国代表团遵循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积极热情地同各国运动员交往。并邀请各国运动员在所住饭店后面的花园里举行联欢,在樱花树间畅谈、歌舞。中国队的活跃,让世人对封锁很久的中国有了美好的印象,赢得了许多朋友。而这些,都被黄韬朋用手中的相机忠实记录了下来。
第31届世乒赛期间中国代表团在驻地樱花园招待各国代表队。
除了众所周知的庄则栋和科恩的那次接触外,黄韬朋介绍,美国队先后六七次表达了想到中国访问的想法。美国队的一名随队记者在记者席也主动向黄韬朋表示,如果美国队能够访华,他十分愿意随队来华采访。
这些信息,由国家体委直接汇报给总理办公室。终于在赛事马上结束的时候,同意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的决定传到了名古屋。这一爆炸消息随之成为当天世界各地媒体的头条,而关于世乒赛的新闻几乎被冷落了。这之后就有了众所周知的美国乒乓球队的访华,基辛格的秘密之行,以及尼克松和周总理跨越大洋的握手。
黄韬朋说,能够经历并见证那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他感到十分荣幸。
“乒乓外交”深刻说明,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乒乓外交”的重要缘起,是中国运动员庄则栋和美国运动员科恩的几句交流及互换礼物。普通人之间蕴含真诚善意的社交,最终演变为中美关系“坚冰”融化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