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厂一卫”特务机构,推着大明王朝冲向毁灭深渊 2024-06-10 00:57:51 导读:“明不亡于流寇,而亡于厂卫”。作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厂卫权力不受约束,对体制的腐蚀和人权的践踏,致使特务政治登峰造极。这驾“疯狂的国家机器”最终刹不住闸,推着大明王朝冲向毁灭的深渊。为了子孙后代永坐江山,朱元璋对于可能威胁到皇权的“祸害”全部进行了排除,功臣殆尽、文吏束手、后妃外戚不干政,然而,权力集中于一身,而一人又不可能治天下,他身边的帮手就只有那些阉人了。尽管他深知宦官误国,但还是抬高宦官的品级,扩大宦官的规模。司礼监是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门的首席衙门,也是明代特务的最高指挥机关。司礼太监可谓“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举凡东西长与锦衣卫林林总总都在其统御之下。但这种组织架构并非最初就被设定如此。锦衣卫设置最早,侦查一切官民。后朱棣设东厂,连锦衣卫亦能侦查。其间西厂两次兴起,更胜于东厂。至刘瑾设内行厂,权势再过东西厂。厂卫内部之间次第强弱,争执亦不断,貌似铁板一块,其实也是乱麻一团。朱元璋手里本有一支亲军,是皇帝的私人卫队。洪武十五年(1382)四月,朱元璋撤掉亲军中的都尉府和仪鸾司,改置锦衣卫。锦衣卫的职责有明暗两条,明的就是皇帝最贴身的卫队和仪仗队,穿飞鱼服、配绣春刀,随侍皇帝左右;暗的就是秘密侦缉调查,主要负责这一任务的是锦衣卫北镇抚司,这一机构可以不经过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大国家司法机关,直接根据皇帝的旨意,执行侦察、逮捕、关押、审理,等于独立于三法司之外的一套司法部门。而由锦衣卫至东西厂,到厂卫制度大盛,却都是从锦衣卫统帅纪纲的谋反说起。锦衣卫纪纲谋反,东厂应运而生 纪纲是历史上第一个颇有“作为”的锦衣卫领导人,深受朱棣宠信。他得到藩王的冠服后穿在身上,命令伶人呼万岁。还在家中私养了大批亡命之徒,暗中修建隧道制造了数以万计的刀枪和弓箭。维护皇权的工具第一次直接威胁皇权,这一点朱棣不是不知道,他需要纪纲镇压异己势力。血雨腥风之后,大概朱棣觉得纪纲的使命已近完成,永乐十四年,一名和纪纲有仇的宦官适时地揭露纪纲的罪状,纪纲被凌迟。关键时刻,宦官们没有辜负朱棣对他们的信任。连亲兵都不可信,朱棣能倚重的似乎只有宦官了,此前,他曾使用过宦官监视自己的儿子朱高炽,那么现在再用宦官牵制一下锦衣卫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迁都北京后的永乐十八年(1420),一个由宦官提督控制的侦缉机构在东安门北侧创立,被命名为东厂。东厂低调,隐于史籍,却是明代特务界的常青树东厂成立后几十年中一直非常低调和隐秘,不见于史籍,所谓成立于永乐年间,都是后世的追述。东厂首次出现在史料中是景泰时的笔记《双槐岁钞》,到明宪宗朱见深的成化十三年(1477)六月,东厂才出现在官修国史《明实录》中。尚铭是史籍上第一个以“东厂太监”名义出现的人。东厂的属官有掌刑千户、理刑百户各一员,由锦衣卫千户、百户来担任,称贴刑官。具体负责侦缉工作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相当于小队长,又叫“档头”,共有一百多人,也分子丑寅卯十二颗,一律戴尖帽,着白皮靴,穿褐色衣服,系小绦。役长各统帅番役数名,番役又叫“番子”,又叫“干事”,这些人也是由锦衣卫中挑选的精干分子组成。这样算下来,东厂番子至少有几千人。西厂只短时间出现过两次,但气焰一时无二成化十二年(1476),李子龙私入大内,据传其意欲弑君。朱见深为防止类似事情发生,派太监汪直担起侦察大任,并于第二年设置西厂,命汪直提督。短短几个月,西厂人员极度扩充,遍布侦缉网。西厂最盛时,校尉倍于东厂,而且连东厂和锦衣卫都是它的缉查目标。后汪直失势,成化十八年(1482年)三月,宪宗罢西厂。西厂在历史上还出现过一次,就是明武宗朱厚照时宦官刘瑾当权的年代。刘瑾得势后令亲信掌管东厂,锦衣卫指挥使石文义也是刘瑾的亲信。接着刘瑾恢复西厂,在这之上又设立内行厂,由自己指挥。刘瑾势力最大的时候,被时人视为“立皇帝”,朱厚照则是“坐皇帝”,看起来无人能撼动刘瑾分毫。三厂一卫连成一气,秘密警察只手遮天 刘瑾掌权之后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特刑机关抓在手里,先杀东厂太监王岳,令自己的亲信掌管,而东厂从此例由司礼监掌印太监之下、排在第二、三位的秉笔太监掌管。锦衣卫指挥使石文义也是刘瑾的亲信。接着刘瑾又恢复西厂,在这之上又设立内行厂,由自己指挥。三厂一卫连成一气,特务多如牛毛,厂卫布满天下。刘瑾死后,西厂和内行厂被撤销,然而接管东厂和锦衣卫的张锐和钱宁继承了刘瑾的酷烈,东厂抓侦缉、锦衣卫管刑讯,“厂卫”从此并称。人们说:“一瑾死,百瑾生”,此话不虚,天启年间的魏忠贤,为祸则又远在刘瑾之上了。厂卫酷刑“廷杖”生死全看监刑太监的靴尖:外八字则活,内八字必死。刘瑾之前,廷杖不至于出人命。刘瑾改进廷杖之后,受刑者非死即残。皇帝签发了廷杖“驾帖”后,锦衣卫随即将受杖者朝服剥去,换上囚衣,反缚双手,拽至午门。司礼监数十头面太监捧着“驾帖”而来,为首大喝一声:“带上犯人来”。底下数百锦衣校尉一齐大喝回应,声震殿陛。太监再大喝一声“跪下”,然后宣读驾帖。开打之后,打手五棍一换人,打80棍就要用16人,以免力气不足下手不重。校尉们边打边喝:“着实打”“阁上棍”(意为要打在屁股上),喊声动地,闻者股栗。一般说“着实打”还能活命,要是说“用心打”,受刑人则难逃一死。还有一种说法是,锦衣卫打手们会看监刑太监的靴尖,外八字留活口,内八字则往死里打。杖毕,还要将受杖者举起,再掷于地,再吆喝一声:“踩下去”,四名校尉把受刑者拖拽走。监刑的是司礼监、行刑的是锦衣卫,受刑的是士大夫,这是对明代政治格局的最佳写照。锦衣卫专属“诏狱”:残酷到连朱元璋都不好意思了诏狱即为锦衣卫狱,独立于正常司法体系之外,只对皇帝一人负责,刑罚残酷但无人敢过问。朱元璋本就重典吏治,驭下极严。但得知诏狱凌虐犯人之状,大怒之下烧掉了诏狱的刑具,并把囚徒移送刑部大牢。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故态复萌,朱元璋下诏,大小罪案不得再经锦衣卫,审理全部通过正常的司法机构,锦衣卫只有侦查立案权。由此可见“诏狱”之惨烈。之后诏狱复起,太监王振执掌锦衣卫时,翰林侍讲刘球上疏提出“皇帝应亲自处理政务,不可使权力下移”等项建议,王振看到刘球的建议有侵己之处,大怒,立即下令逮捕刘球入诏狱。马顺则在深夜带一名小校带刀进了刘球的牢房,刘球刚躺下,见来人知道自己绝无生机,站起来大呼太祖太宗。刘球的脖子被砍断,身体犹保持站立,马顺肢解了他的尸体,埋在狱门下。“剥皮”“抽肠”的执行人明代有一种酷刑是“剥皮”,但《明史》却没有明白记载。《二十二史札记》引《草木子》对此有述,野史更是多有笔墨。剥的时候由脊椎下刀,一刀把背部皮肤分成两半,慢慢用刀分开皮肤跟肌肉,像蝴蝶展翅一样的撕开来。朱元璋定下条律,朱棣“乐此不疲”,如此冷血的刑罚,执行者自是厂卫。类似酷刑野史中还记有“铲头会”“刷洗”“钩背”“抽肠”等。祝允明《野记》中记有两则。一是“国初重辟,凌迟处死外,有刷洗,裸置铁床,沃以沸汤,以铁刷刷去皮肉。”又如“有枭令,以钩钩背悬之。有秤竿,缚置彼末,悬石称之。有抽肠,亦挂架上,以钩入谷道,钩肠出,却放彼端石,尸起肠出。”狂热的刑具改造者有明一代,刑罚本就惨烈,厂卫中人更是挖空心思改造刑具,几近狂热。比如枷这种刑罚,在古代本很普通,但是到了明代被不断改进,成为酷刑。太监王振枷国子祭酒李时勉时,一用到一百斤的重枷。到了刘瑾,枷“重至百五十斤,不数日辄死”。直至魏忠贤控制厂卫,“其头号者,至重三百斤。为期至两月,已百无一全。而最毒则为立枷,荷此者不旬日立绝”。至于一般的刑具,锦衣卫中有十八套。有一种叫“昼夜用刑”,即受刑者全天都处于刑罚之中。还有一种叫“琵琶”,“每上白骨尽脱”。这些刑罚下手的轻重,则只在厂卫头目的一道手谕。 赞 (0) 相关推荐 东厂、西厂、内行厂、锦衣卫——明代厂卫制度始末 东厂.西厂.锦衣卫,合称"厂卫",是明代所特有的一种特务制度,目的是维护皇权.侦缉官员百姓言行举止,奉皇 诏令帝独立逮捕.审判.关押.乃至处决犯人,完全独立于国家正式司法机构之外. ... 明朝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诞生了比东厂更令人闻风丧胆的特务机构 明朝到了明宪宗时期,已经有了东厂和锦衣卫两个特务组织,不需要经过上面批准,就能施行抓捕.审讯.治罪的一条龙服务.本来当时已经是人人自危了,可明宪宗还是觉得不够安全,由此便有了比东厂更令人胆寒的西厂,全 ... 明朝四大组织:东西厂、锦衣卫和六扇门谁最厉害?最厉害是第五个 明朝是中国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封建王朝,封建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由于明朝的开国者朱元璋出身寒微,从小经受了很多苦难.所以登上皇位之后,对贪官污吏十分痛恨,不仅废除了实行了两千多年的丞相制度,还设立 ... 明朝四大组织:东厂、西厂、锦衣卫、六扇门(A) ■有人说,明朝亡于厂卫之毒,厂则指东西厂,卫即是锦衣卫.朱元璋一上台,便开始了一系列针对老臣功将的杀戮行动,从此开启了明朝残酷的统治历史,厂卫泛滥成灾,明太祖朱元璋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锦衣卫的产生与 ... 皇帝身边的工具人,朱棣谁都信不过的时候开始重用太监了 让我们把视线再投向明初永乐年间,成祖朱棣终其一生有一块心病难以消除,那就是建文帝的下落.有人说建文帝在南京城破之时,在宫中纵火自焚身亡,也有人说,他趁乱秘密潜逃,传闻有模有样,坊间不时有建文帝在某地出 ... 锦衣卫与东厂:明朝两大特务机构的此消彼长 锦衣卫和东厂,都不是明朝的正式机构,只是皇帝耳目.亲信.其设立的初衷就是皇帝与大臣争权.锦衣卫是朱元璋把身边的警卫改编后的名称. 东厂的设立晚于锦衣卫,第一任东厂提督王振,是明朝正统时期的大太监. 王 ... 明朝特务机构锦衣卫为何怕东厂 锦衣卫做为明朝时代人见人怕的特务机构,相信多数国人都知道,但在锦衣卫之外,明王朝曾有一段时间.四大特务机构并存,缇骑四处,天下骚动. 锦衣卫 锦衣卫原先是军事建制.明初的军制比较简单,其基层单位是&q ... 元明简史第三回||锦衣卫东厂西厂的统治 百年yesuo,回看千年. 知识的搬运工.文化的传输带.思想的播种器 [百年yesuo]是一个个人品牌公众号,集中收录了yesuo先生的[快餐读史].[聊历史].[品读经典].[散文随笔].[时评狂论 ... 锦衣卫并不是明朝最早的特务组织,朱元璋设立的它才是名副其实明朝特务机构的鼻祖 锦衣卫现在大家都比较熟悉锦衣卫,最开始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来有改成"亲军都尉府"主要是掌管皇帝仪仗和负责护卫,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该设置锦衣卫,令其掌 ... 看见文物|明朝“特务机构”锦衣卫的身份象征是什么? 锦衣卫是明朝的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 ... 明朝的特务机构锦衣卫,在历史之中,真的有影视剧中那么嚣张? 明朝的特务机构锦衣卫,在历史之中,真的有影视剧中那么嚣张? 农村来的那批年青人一一郑棉三厂轶事 一日一议 04-27 阅读 602 关注 文/苏小蒙 郑州国棉三厂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设的大型棉纺织企业之一.1954年建成时,在本地广泛招收失业市民和社会青年的同时,还从全省一些区县招收了一大批农 ... 1936年,齐齐哈尔的关东军特务机构,突然发现了一条诡异的电波 1936年,齐齐哈尔的关东军特务机构,突然发现了一条诡异的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