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秘密基地撤销30多年了,这位85岁辽宁老人为何还守口如瓶?

20世纪50年代末,中共中央在青海金银滩组建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基地”,内称“221厂”。上万名莘莘学子和精工巧匠汇聚于此,隐姓埋名,艰苦创业,终于使得我国首颗原子弹和氢弹爆发出震撼世界的巨响,筑牢了国防盾牌。

1987年“221厂”撤销,3万核工业人功成身退,其中有500多户“211厂人”住进了德令哈路193号221小区。

“现在也不能全讲,我没有这种权利。”即使221厂撤厂30余年,洪声钰依旧谨慎地强调保密原则,这似乎已经成了习惯。

1963年,31岁的辽宁青年洪声钰坐上北京开往青海的火车,来到金银滩221基地——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洪声钰所在的一分厂102车间,在核装置研制生产中担负着铀部件精加工、点火装置的生产、热核部件的生产、核心部件组装等重要工作,当年基地保卫部门的口头禅称,102车间是“核心中的核心,要害中的要害”。

102车间主要任务是加工核武器核心铀部件。铀238、铀239、铀235这些核材料带有放射性,而当年车间里所有人的防护只有工作服外面的一件白大褂。下班后,车间里的技术工人要洗澡换衣服。为了保证安全,102车间的职工必须每天检验尿铀含量,如果尿铀含量过高,则停止进厂。

洪声钰

即便工作在221基地,也不能随意走动,进入不同厂区需要通行证和专区证。每日的工作笔记在下班时也要存进保密室,第二天需要时再从保密室取出。

当时,年近花甲的王淦昌带领一支队伍在221基地六厂区负责原子弹试爆前的大规模核轰爆试验。洪声钰回忆,自己常能在车间和试验场地见到这位为原子弹事业隐姓埋名的科学家,虽然并未和王淦昌说过话,但洪声钰记着王淦昌一直坚守在核能研究的第一线,“他一直在厂区,很少回北京”。洪声钰见过朱光亚的次数也不少。这些响当当的名字鼓舞着这名年轻的技术干部,“组织上安排你做什么,都要做好!”

而对当年在102车间内工作的细节,洪声钰不愿过多提及。“我对父亲的许多事也很好奇。”洪声钰的大女儿洪雅娴同样在221厂工作,但她也并不清楚父亲的具体工作。

后来,洪声钰住进了德令哈路193号,这里居住的是曾经为共和国挥洒过青春、智慧和汗水的老一代核事业开拓者。

如今,洪声钰家里的一切陈设,仿佛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水泥地、被烟熏黄的墙壁,一张用了30年的饭桌上放着曾经由核工业部颁发的荣誉证书。想从老人家的两本影集中找几张他曾经在221工作过的痕迹,但是翻阅了几遍都不得寻见,询问才得知,他将仅有的两张工作照交给了原子城纪念馆。

老人的口风很紧。但谈到当年原子弹爆炸成功,罗布泊戈壁深处一声巨响时,洪声钰突然放松下来,两手交叉抱头靠向沙发,脸上难掩骄傲:“没有第二家啊!肯定高兴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