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庐|张继刚教授诗画赏析
昔日元白先生赠句,“散淡诗心梅傲骨,凌空赋句鹤孤音”。刘海粟、王个簃、冯其庸等诸先生亦有诗画相赠奖掖。予撰“千奇画卷惊狂客,万古诗心浪荡人”句鼓励云耳。
——癸未年秋日于沐雨楼中 杨仁恺
01
张继刚 故乡 67x55cm 纸本水墨 2020年
送秋风衡阳忆旧
张继刚
02
张继刚 秋山图 67x55cm 纸本水墨 2020年
南岳行
张继刚
03
东山行
张继刚
东山:作者故乡的山,名曰小东山。
冷诗:无意境的诗。
石屋:作者旧居。
04
张继刚 秋山处静听泉 181x60cm
纸本水墨 2018年
西岳行
张继刚
注:
明星:华山仙子玉女名。
卫叔卿:《神仙传》载,卫叔卿乘云车、驾白鹿去见汉武帝,以为皇帝好道,武帝以臣下相待,于是大失所望,飘然离去。
05
张继刚 黄山奇观 146x38cm 纸本水墨 2018年
梦境幻行别江南诸友
张继刚
注:
瀛洲:可以指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东海五座神山中的一座:岱屿、员峤、方壶、瀛洲、蓬莱。据《列子·汤问》:“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节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胜数。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返.......”最后二山飘去不知踪迹,只剩下方壶(方丈)、瀛洲、蓬莱三山了。
谢公亭:记念谢灵运所造的亭子。
楠溪江:永嘉著名河流。
妃子泪:湘妃,传说中舜帝两个爱妃,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尧帝的两个女儿。她们曾经帮助大舜机智地摆脱弟弟“象”的百般迫害,成功地登上王位,事后却鼓励舜以德报怨,宽容和善待那些死敌。她们的美德因此被记录在册,受到民众的广泛称颂。舜帝晚年时巡察南方,在一个叫做“苍梧”的地方突然病故,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记载说,娥皇和女英闻讯前往,一路失声痛哭,其情形很像孟姜女和韩娥,而她们的眼泪洒在山野的竹子上,形成美丽的斑纹,世人称之为“斑竹”。她们在哀哀地哭泣了一阵后,居然飞身跃入湘江,为伟大的夫君殉情而死,其情状之壮烈,真是旷世罕有,显示她们自始至终都是忠于丈夫的模范妻子。
羿弓:后羿射日。
06
张继刚 秋山送友图 181.5x60cm 纸本水墨 2018年
箜篌歌答奉蜀中诸友
张继刚
注:
箜篌:箜篌是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最初称“坎候”或“空候”,在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从十四世纪后期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从古代大量演奏图象中所绘的竖箜篌和日本奈良正仓院保存的我国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残件看,它的音箱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凤首箜篌形制似与竖箜篌相近,又常以凤首为装饰而得名,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正如《乐唐书》所载“凤首箜篌,有项如轸”,又杜佑的《通典》“凤首箜篌,头有轸”。有轸或无轸的图象在敦煌壁书中均有所见。凤首箜篌自印度传入后,用于隋唐燕乐中的印度乐,至宋代隋炀《乐书》中仍绘有当时存在的多种形制的箜篌,明代以后失传。
蜀木:蜀地独有制琴的木料,与其他地域木质有别。相传司马相如工琴,泛指蜀琴。唐李白《长相思》诗“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前蜀韦庄《和薛先辈见寄初秋寓怀即事之作二十韵》“露向凝湘簟,风篁韵蜀琴”。
湘娥:湘妃。《文选·张衡》“感河冯,怀湘娥”。李善注引王逸曰“言尧二女,娥皇、女英随舜不及,堕湘水中,因为湘夫人”。晋郭璞《江赋》“奇相得道而宅神,乃协灵爽于湘娥”。《全唐诗》卷七八五载《斑竹》诗“殷痕苦雨洗不落,犹带湘娥泪血腥”。明莫止《奉送大司马刘公归东山草堂歌》“湘娥含笑倚竹立,山鬼窈窕堂之侧”。
· END ·
编辑 | 叶婉荣
张继刚
1966年生,字慎之、号知行,辽宁师范大学毕业,师从杨仁恺先生三十年。集目鉴、比较、分析、考订、心性学等综合学科,建立“书画鉴定与心性学”学理。古书画鉴定家,书画家、学者,当代文人画家之代表,倡导“文人画之士人精神”。涉猎文、史、哲、诗、词等,创建“云庐艺社”学术机构。专著先后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沐芦草堂丛稿》、西泠出版社出版《西泠问话》、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砚池滴音》、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词画研究》及画集等多种,发表论文百余篇,作品被耶鲁大学、剑桥大学、巴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陕西历史博物馆、四川博物院、海南博物馆、三峡博物馆等国内外博物馆收藏,并应邀个展。
2016年起成功的组织了中国古书画鉴定修复保护国际高峰论坛,创造性的将书画鉴定、修复、保护三个领域融为一体,开启了国际学术界之先河,推动了国际学术界于2017年成立了中国古书画鉴定修复与保护国际学术委员会。
现中国人民大学文献书画保护与鉴定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中国古书画鉴定修复与保护国际学术委员会主任、云庐艺社社长,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