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王乐亭针灸配穴原则

专家简介

王乐亭(1895-1984),名金辉,河北省香河县人。曾考入中国大学学习,两年后,弃学从医,拜北京针灸名医陈肃为师。1929年考取“医师执照后,王乐亭开始使用针灸行医治病,人称“金针王乐亭”。1953年,被聘至北京中医学会,曾任北京市第二中医门诊部顾问,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医师,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北京中医学会委员、针灸委员会理事。《金针王乐亭》一书是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很好总结。

配穴原则

对患者施行针灸治疗,若辨证已经明确,治法已经制定,配穴处方即为关键。所谓配穴,首先要掌握阴阳经脉和其穴的特性,与其他相关穴位的特性,按照一定的配方原则相互配合,使之达到较高的疗效。犹如中医方剂配伍药中的君、臣、佐、使。王乐亭老医生的针灸配方,也有主、客、助、役之说。如果不掌握一定的配方原则,合理地配穴,有时会贻误病机。《外科精义》中说:“不知穴之配合,犹如癫马乱跑,不独不能治病,且有使病机变生他种危险之状态。”如果配穴恰当,取穴准确,疗效也会提高。如配穴无章,取穴不准,效果也差,甚而产生副作用。因此,掌握配穴的原则和具体方法,必须认真学习古今有关针灸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王乐亭老医生很强调整体观念,要注意审证求因,全面考虑,标本兼顾,辨证论治,切忌头痛针头,脚痛针脚。例如对于头痛患者,即应详细辨识引起头痛的原因,或因外感而致,或因内伤而致;对于思虑过度、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失眠少寐而致头痛者,就应当调补心脾、宁心安神,使患者睡眠安好,则头痛不治而愈。

再者,取穴配穴,尚有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之说,其原理也是以经络循行或“是动,所生病”为依据。局部取穴,即在病变周围选择;远端取穴,即所谓“上有病下取之,下有病上取之”,这是针灸治疗的特点。除此之外,还有左右交叉,患侧、健侧相助等,则为针灸临床所独有。例如,治疗神经性头痛,可取足部的至阴、窍阴、太冲、公孙等穴。治疗脱肛、痔漏则可取头部的百会,颈后部的风府等穴,均可获奇效。如《标幽赋》所说:“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对于治疗半身不遂确有独到之处。其他如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从阳引阴,从阴引阳,前后左右、内外表里相互配合等原则,也都是临床经常使用的配穴原则。

王乐亭老医生继承先贤的经验,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临床实际出发,并根据自己数十年的心得体会,将配方的原则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01 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整体,是对于机体统一性的认识。配穴时,他首先考虑到对于脏腑气血整体机能的调节。所谓局部,也并非单指病灶周围或“以痛为腧”,而是指与脏腑病位相应的局部穴位。例如胃痛可取三脘;肺部疾患如咳喘可取天突、膻中;心痛可取巨阙、膻中等穴。然而在配穴时则着眼于整体,重视局部,局部与整体相结合。例如经验方老十针(三脘、气海、天枢、内关、足三里),方中气海偏于调补先天,足三里偏于调补后天气分,内关重在调补血分,着眼于先天、后天、气血等整体机能的调补,而局部则以三脘调胃,配合天枢调理胃肠,充分体现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全面加以调理的原则。

02 侧重于调整脏腑气血功能的原则

这一点实质上是对于整体机能调节的深化,也就是在配穴时必须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不被表面现象或局部病象所纠缠。王乐亭老医生认为,阴阳失衡,是机体病理的实质,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而针灸治疗的效应就在于调整机体的阴阳,使之从失衡达到平衡。而人体阴阳平衡的维持,是以脏腑气血功能来实现的。调理脏腑之中,又以五脏为中心。例如,对于五脏俞加膈俞方的摸索,充分体现《灵枢·本藏》所论述的“五脏者,所以藏精神气血魂魄者也”的医经原旨,并将《内经》理论付诸于针灸配穴的实践。调理气血,又以调气为主,因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从针灸的治疗效应来看,主要是治气调气。例如在治疗风邪侵袭经络时,他认为“治风先治气,气行风自熄”。又如手足十二针方,曲池、合谷、阳陵泉、足三里均为阳经穴,功在调气,治气;而三阴交、内关为阴经穴,功在理血、治血;它不但体现了调气为主的观点,而且也反映了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相配,协调阴阳的配穴原则。这一原则,不但应在配方时加以体现,在制订总体治疗方案时也应执行。例如治疗截瘫的十一个法则,系以治督脉为主,辅以“王氏夹脊”,配合五脏俞加膈俞以及膀胱经穴,均以治阳经为主;而第5组方治任脉法,即为阴经穴,治阴以配阳;第6、7、8组方剂是脾胃,肝胆,足三阴与胃经,表里、阴阳相配。因此,从选穴配方到制定总体治疗方案,均说明他对于脏腑气血功能调整的极大重视。

03 以循经为主,证因标本相结合的原则

人之为病,从经络辨证法则来看,多以气滞血瘀,经络阻滞为主,结合经络的“是动”与“所生病”证,在配穴上王乐亭老医生还是比较尊重传统的循经配穴为主的原则。但绝不局限于一条经的穴位,而是扩大到以治疗经络的病理实质为主,联系其相关的各条经脉为主体,并与审证求因、标本先后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循经取穴的原则。例如中风十三治中的“纠偏方”,是治疗偏瘫患侧的配方,在人体的上部有百会、风府、风池;中部有肩髃、曲池、合谷;下部有环跳、委中、阳陵泉、悬钟、太冲等,涉及督脉、胆经、肺经、阳明经、膀胱经和肝经等共计六条经脉,选穴虽然不多,而几乎占用人体十四经的半数;同时,上、中、下三部全面照顾,井井有条,比较系统。概括地说,病在上部常选用手阳明大肠经穴,手太阴肺经穴;病在中部常选用足阳明胃经穴,足太阴脾经穴;病在下部常选用足少阴肾经穴与足厥阴肝经穴。同时,结合证因分析,方可知本方以通经活络、舒筋利节为主,且能调和阴阳气血,而且标本兼顾。再如,王乐亭老医生的经验方“腰痛八针”,其组成为腰阳关、命门、肾俞(双)、大肠俞(双)、委中(双),主要适用于肾虚受风以及腰膝痠痛等证。方中委中、腰阳关、大肠俞,偏于活血通经疏表,功在治标;命门、肾俞益精固肾,功在治本;涉及督脉和膀胱二经脉以及腰膝二部,全方共奏祛邪疏表、通经止痛、固本强腰、标本兼顾之效。

王乐亭老医生在长期的临床中,对于每一个常用穴的特性都有治疗的体验,对于常用的配穴也认真加以总结,基本上可以归纳出一套比较切合实际的、综合性的配方原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