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引领创新,专注造就卓越|生命人文科学直播对话

文丨陈剑峰 · 主播丨涂山

1.问: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能不能谈谈您对创新的看法?

陈剑峰院长:

我先来回答何谓创业。很多人把“创业”这个概念狭隘化了,认为只有自己开公司,自己做产品才是创业。但其实每一个人在企业里面都可以创业。一个人一旦走出校门参与工作,在各行各业里工作都叫创业。

其次,自主创业要有一个系统的思考,要有一定的系统性测评,只有测评达到了一定指数之后才可以真正去尝试,尝试着自主创业。

再次,说到创新。创新,是将一些元素进行重新的排列和组合,由此发现它所呈现出不一样的状态,不一样的现象。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碳原子呈线性结构排列的时候它是石墨,呈网状结构排列的时候,是常见的树木,可以做成桌椅板凳。

当碳原子呈四面体结构排列的时候,又成了金刚石,坚硬无比。分子团在发生作用的过程当中化学键发生了变化,成为环状,当它呈六面体结构的时候就成了柏油。

那它本身变了吗?没有,是它的结构变了,是碳原子与碳原子之间的作用形式变了。

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的每时每刻、做的每点每滴都期待创新,都可以创新。每个人都具备创新的能力,关键在于我们善不善于改变以往的一些习性、习惯。

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未来的人工智能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只在这短短的两百多年之内,那么几千年为什么就没有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因为我们在上一个过程中对科学的探索、科学理论的积淀都还不够。

2.问:正心正举提出“跨界引领创新,专注造就卓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如何去做呢?

陈剑峰院长:

我们会看到西方的很多大家,比如爱因斯坦、贝多芬、笛卡尔、牛顿、特斯拉等。他们很多都既是哲学家又是物理学家,还是化学家、生物学家。怎么会有这么多“家”呢?

主要是因为他们能认识到事物的原理,在跨界的过程当中,他能够对于他所从事的行业提供更多的信息、佐证和想法。

在爱因斯坦把相对论写出来以后,想跟大众证明他是对的。但是爱因斯坦花了十多年的时间都证明不了,也就是不能自圆其说。

有一天,他在一张报纸上看到了黎曼几何。过去他试图用欧氏几何来证明他的相对论,但他在看到黎曼几何之后异常激动,说这个可以证明他的相对论成立。这是爱因斯坦用数学的知识佐证他在物理上的发现,跨不跨界?

什么叫跨界?

就是只要超越了原来问题的本身所带来的信息都叫跨界。信息也好,能量也好,当它们作用于我们这个问题的时候,都叫跨界;思维空间的不同转换也叫跨界。

跨界,是指多学科的交叉、多元文化的融合,这种融合启迪了人们的思考。跨不跨界,就要看有没有打通人文与科学的任督二脉。打通之后又如何去实践呢?

中国古语有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博学,要求你这个也知道一点、那个也知道一点。

审问,就是专注,博学启迪你的思考,跨界引领你的创新想法。

慎思,就是系统化集成,这些碎片如何把它画成一张图,找到彼此之间的关系,再用线连接起来就叫设计规划。

创新的过程当中,我们80%的时间是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即80%的时间都在思考,都在设计,只需要用20%的时间去做。

但是绝大多数的创业者用80%时间去干,甚至连20%的思考时间都没有。这就导致大多数创业者在实践过程当中摸着石头过河,实际是系统性思考还不够。

当在80%时间的思考成熟以后,再去付诸行动,我们就会少交试错成本,少走弯路,这就是跨界。

再比如,现在的企业最需要哪一类人才?最需要复合型人才。

什么叫复合型人才?过去我们就叫T型人才,一横一竖,横指的是你跨不跨界,竖是你在某一项工作研究的深度,即所谓的广度和深度。

广度是你的跨界,深度是你的专注。

古代选择将领的时候,就是挑选大将、宰相的时候,要求“不读懂《易经》者无以为将相”。那什么叫读懂《易经》呢?就是要懂得时空的变幻,这叫跨界。

现在,由于生存的问题导致我们无法让自己专注起来,所以无法专注于跨界,但是不专注的跨界是没有意义的,只是专注但不跨界,就走得慢。

3.问:为什么说创新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种思维呢?

陈剑峰院长:

创新涉及到很多领域的问题。不是单一讲思维模式,任何一个人的创新都需要灵感,这个灵感是我们身心合一之后一刹那所获得的启示,但是这个灵感还不能够把我们的创新的想法付诸行动,让我们马上动手去创业,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个系统性工程。

仅仅有灵感,对于系统集成还不够。大学中设立的创新学课程,能把创新学做成或是知识型、或是智识型、智慧型的,其中的区别就大了,意义也就不一样了。所以我希望我们国家在创新学的建设过程当中,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也重视实践,因为只有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方可产生智慧。

我们在生命人文科学智慧教育中提出的正心正举的相关理念,正是这个意思,就是将知识转为智识的转换器。

举个例子,我们学知识,如同从菜市场买的菜,但如何加工成一份佳肴,还需要转换,要把精华从中提炼出来,学知识的目的是通过转换器来认识其中的道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把知识转换成智识,我们才会豁然开朗,而不会被知识网格化,不要让学习只是为了分数。

我们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文化的现象、外在的表现形式上,没有进入到文化的本质。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佛学、道家、禅修、禅定、冥想......都是在“修”,为了把心静下来,即提高我们的专注度。

比如宋朝苏东坡居士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一日,苏东坡自觉修持有得,撰诗一首,派遣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禅师从书僮手中接看之后,拿笔批了两个字,就叫书僮带回去。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修行参禅的境界,急忙打开禅师的批示,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放屁”两个字,不禁无名火起,于是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待苏东坡,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地说:“禅师!我们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怎可骂人呢?”禅师若无其事地说:“骂你什么呀?”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两字拿给禅师看。禅师呵呵大笑说:“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打过江’了呢?”苏东坡听了惭愧不已。这就是讲专注度的故事,也是王阳明心学中所讲的心物一体、心外无物。

当专注度高时,我们听不见任何声音。很多人在看书的时候专注不下来,但你看那些大文豪们,为什么他们的诗词能够流传几百年几千年?因为他们写出了生活中的智慧、写出了当下时空中的意境。

如同一些故事传说,听海听潮都可成佛。天天听这个声音,专注到一定程度后,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以后人们所接触到的信息和能量是不一样的。再如《三国演义》中讲到赵云百万军中救阿斗,赵云专注度极高,在打打杀杀的混战中听到刘阿斗的哭声,最终在角落中寻找到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周围环境很吵,但仍可以听见某一人讲话的声音,这也是因为同频和高专注度。这也是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创业者、每一个工作人员需要锻炼和提升的,最终我们会发现自己学东西快了,记忆也好了,创新的能力也具备了,逐渐得到别人的认同,干什么事都能成功,心情也会变得愉悦。

除此之外,一个人的专注度还与情怀和格局有关。

为什么我讲的情怀和格局很关键?就是我们的理想、我们的目标定了以后,这种情怀格局,不要轻易改变,否则我们处于思想的游离态,就会不专注。

一个人的格局小了,鸡毛蒜皮都是大事,所以培养自己的情怀与格局很重要。如果情怀和格局受限,人们总是盯着眼前这些东西看时,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会日渐产生。例如,开宝马和开夏利肯定不一样,住在100㎡的房子和30㎡的房子也不一样。

如果没有对生命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那人们在世上百年不足的时间里,要体验什么?当把这些问题想明白时,就会发现大房子是睡觉,小房子也是睡觉,降低一些事物上的欲望和攀比,人的情绪也就能自我控制了。

“正心正举生命人文科学智慧对话”直播栏目,于每周四晚7点半在各大直播平台播出,欢迎大家关注预告,观看直播,交流互动!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