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成功前,你学会与压力和平相处了吗?

文丨刘岩 · 主播丨黑小夜

现代社会带给人们更多物质享受和生活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赠送了一项副产品——压力。这项副产品不管分量轻重,均是无人幸免;也不管愿不愿意,只能照单全收。

在这种现实压迫下,人们容易两极化发展:一端是视996为福报,甚至以007、886为常态,在主动或被动状态下成为压力崇拜的工具人;另一端是低欲望,反消费、反功利,绝不让工作置换生活,试图与压力绝缘的佛系青年/中年。

不得不说,大多数人是在这两极中往来徘徊,一边与压力各种过招,一边苦苦支撑和追寻着生活和理想,以期找到一处最佳平衡点。

麦田的守望者

塞林格在《麦田的守望者》中这样说:我们确实活得艰难,一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奋不已。

压力,如影随形。也许我们所能做的,并非视而不见,亦不是当作洪水猛兽,而是正确的看待压力,并学会与压力和平共处。

01

心理学上定义:压力,就是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感觉自身资源和条件无法轻松应对目前的状况,进而产生的身心紧张的状态。

感受压力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在这种能力激发下的或战或逃都是我们的应对策略。因此说,压力本身也并不完全是坏事,也许让人越战越勇,也可能让人狼狈逃窜,而这关键还是在于人自身。

《菜根谭》中有句话: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中,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

意思是:处在不顺利的环境中,就好比全身都扎着针、敷着药,在不知不觉中磨练着意志、培养着高尚的品行。处在优越的环境中,就好比被各种兵器所包围,不知不觉就被掏空了身体,消磨了意志。

逆境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带给我们强大的压力,而这种压力一方面是增加我们人格韧性的磨刀石,另一方面也是激发我们潜质的催化剂。从意愿上,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顺风顺水,永远被幸运女神眷顾。且不说这种情况的概率极低,从另一角度来看,不经风雨洗礼,一颗小苗儿就难以长成参天大树,这似乎也是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

然而,很多人认为压力是健康的杀手,这种看法对吗?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Kelly McGonigal在一次演讲中讲到:有专业机构曾对3万名成年人进行追踪研究,历时8年。研究首先问这些人:去年你感受到了多大压力?同时问他们:你相信压力有碍健康吗?之后研究人员追踪参与调查人员的死亡状况,统计数据表明那些表示“前一年压力颇大“的人死亡的风险增加了43%,但,这一数字只适于那些相信压力有碍健康的人。也就是说,那些承受了极大压力的人,若不将此视为有害,死亡的风险就不会升高。事实上,与压力相对较小的研究参与者相比,这样的人死亡风险反而最低。

因此,客观来说,压力本身是一种自然状态,就如同我们受到地心引力一样。而让压力对身心健康产生消极影响的很大原因在于你如何看待压力,你视之如砒霜,它自不会还之以蜜糖。认识到这一点,是与压力和平共处的前提。

02

科学家贝弗里奇曾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状况下做出。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

正如绷紧的琴弦才能弹奏美妙的音符,有丝线拉扯的风筝才会飘摇而上,压力有时是动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可是我们也不免气馁地发现,压力有时反而让人心绪烦乱,手脚无措,甚至水准全失。现实为何如此天差地别?

近期正在热映的电影《夺冠》再次把民众视野集中到我们的“女排精神”。

电影中,尤为令人热血沸腾的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中巴大战,要知道,在那之前中国女排对战巴西女排曾经8年18连败。在奥运会的1/4决赛再次与老对手相遇,同时对方占据主场优势,又身为卫冕冠军,压力层层叠加,结局似乎已注定。

然而,中国女排跨过了这似乎不可能逾越的障碍。苦战五局,再次印证了“女排精神”的永不磨灭,也为问鼎奥运冠军扫平了道路。我们来看一看中国女排在面对压力时是如何做的:

· 放低位置,接受现实。奥运会始终都这么残酷,所以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面对对手,一个球一个球地打,一场一场地拼。

· 随时做好输球的准备。已经连输18场了,大不了输个19场。放下思想包袱,反而能放开手脚一博。

· 只要顶住,对手就会崩溃。狭路相逢,勇者胜。高手过招,不仅是技艺切磋,更是心理鏖战,而赢的关键前提是不放弃。

压力来自于外部,也来自于我们内部;而将压力转换为动力则全部来自于我们自身。面对压力,尽最好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输了又何妨!这种拿得起放得下的心态是与压力和平共处的关键。

03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中写道:曲则全,枉则直。意思是能柔曲因应则能自我成全,懂得枉屈绕行则能迅捷直达。

老子认为,如果不考虑客观情况,一味强求蛮干,反而适得其反。

这一智慧应用在与压力的相处中尤为有益,那就是“示弱”。面对压力,并非只有硬碰硬一种模式,以柔克刚也不失为一种应对策略。

有一位培训师在课堂上拿起一杯水,然后问台下的听众:“大家认为这杯水能有多重?”有人说是半斤,有人说是一斤。讲师则说:“这杯水的重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拿多久?拿一分钟,谁都能够;拿一个小时,可能觉得手酸;拿一天,可能就得进医院了。”

这则故事也隐喻着我们的现实生活。有时我们放不下的东西很多,一些看来似乎不那么起眼的负担,长此以往也能让我们疲累不堪。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定期梳理压力源,学会断舍离;另一方面,也要适当转移焦点,将视线分配一部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去,要知道一个充沛明亮的精神家园会自内而外散发出能抵消压力的安定平和的力量。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个人挫折面前,持自我同情态度的人比持自我批评的态度的人更愿意承担责任。他们也更愿意接受别人的反馈和建议,更可能从这种经历中学到东西。

因此说,在压力面前退让,绝不是什么丢脸的事。相反,允许自己退让,养精蓄锐,再次出发才能走的更远。学会示弱,是与压力和平共处的保障。

成功永远与压力共生相伴。成功也许有多种定义,而在得见成功的真面目之前,都必须先突破压力的重重包围。

那么压力,也就像剥洋葱,一边让我们流泪,一边带给我们希望,让我们更加体味人生的完整滋味。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