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来自忧患意识
敬畏来自忧患意识
——《胜市正言》沪续九十二

公众微信号《商坛论衡》
原则管理与制度管理相似,却也不尽相同。制度丁是丁卯是卯,不能任意发挥,但原则的落地却离不开执行者的主观能动性。因为立场和角度的不同,就是对同一制度的文本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如果彼此之间相互扯皮,就会拖累原则的落地。我们常说原则应当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那重点并非说可以变通。相对于灵活运用而言,而是说应当在慎独中防止变味。即使确实需要变通,也不可乱变通;仿佛头顶三尺有神明,常怀敬畏之心。
要对自己负责,外在监督存在的意识不可淡化。敬畏原则可以说是对一种超自我力量的俯首称臣,这种超自我的力量当然不是什么神力,而是社会监督的必然逻辑。这离不开公民意识的养成和内心深处的自觉,即使在监督机制的触角触及不到的时空,也应当时刻牢记自己在组织中的基本意义、角色和职责,愿为公民行为的楷模率先垂范。
要对环境负责,避免在报应意识的转移中自娱。管理者常常将自己的违规行为归责于潜规则的盛行,那实际上是想推卸责任,转移报应,是在自欺欺人。无论是归咎于上级的执行高压还是将自己视为潜规则的受害者,对环境(既是指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行业环境)的玷污最终会受到环境的惩罚。
要对未来负责,不要在暂时的快感中丢掉忧患意识。假如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襟,也就谈不上什么敬畏。这种忧患绝非对眼前绩效冲高的满足,更不能因为能够得到份外的眼前绩效而对原则失去敬畏。
要对下级负责,对业绩高压产生的误导、变异保持高度的警惕。如果明知道资源难以支撑,执意要求下级填平业绩“黑洞”,那实际上是在对下级进行规避原则的暗示。这一方面表明管理者对原则的敬畏口是心非,另一方面是对下级的不负责任。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