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进针之后,我的肌肉突然跳动起来

跳动穴的临床应用

所谓“跳动穴”,

是指针刺得气后,

在一定手法的运作下,

能使肢体跳动或肌肉抽动的穴位。

全身究竟有多少“跳动穴”?

虽然没有做过系统的观察和统计,但是手太阴肺经的尺泽、孔最;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手三里、曲池、臂臑;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阴陵泉、地机、血海;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照海、复溜;足太阳膀胱经的承扶、殷门、浮郄、委中、秩边、承山;手少阳三焦经的消泺;足少阳胆经的环跳、阳陵泉、光明、悬钟等穴位是比较容易获得这种运动反应的。可用于治疗中风偏瘫、小儿脑瘫和小儿麻痹症,对神经、肌肉运动障碍的病症均可首选。

针刺治病在于调气,即通过针刺穴位以激发经气。古代针灸家对此论述颇详,如《灵枢经》说“用针之类,在于调气”,“凡刺之道,气调而止”,又说“中气穴,则针游于巷”,《标幽赋》引申其意说“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针灸大成》更强调“宁失其时,勿失其气”,都精辟地概括了调气在针刺治疗中的使用价值。但要调气必先得气,不得气何以调也?而得气的标志,一般针灸书上描述往往侧重在针下的感觉反应,如在患者的受针部位会出现酸、胀、麻、重、冷、热、痛或触电等,却忽略了针下运动反应。直到目前尚未被众多的同道加以认同与应用。

用什么手法才能提高“跳动穴”的刺中率呢?

首先要看你所针刺的穴位下面有没有躯体性神经传出纤维(运动纤维)这个物质基础,它往往与同一根神经干或其分支的躯体性神经传入纤维(感觉纤维)相伴而行。如有,还要知道这个物质大体在穴位立体空间的什么位置?然后再采用某些手法技巧去捕捉它。

根据个人经验,可以用“按、找、中”三个字来加以概括。“按”就是用左手(押手)将穴位固定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位置上,以防止其滑动,从而为下针得气做好准备。“找”就是右手(刺手)要在左手(押手)的配合下,用提插手法,沿假设与穴位所在的经脉垂直的平面做有次序的扇形寻找,绝不能无目的地乱捅乱插。“中”即找到运动反应后,将针固定在一定的深度,仍然要借助双手配合的巧劲以保持针感不致丢失。然后行提插补泻手法调节机体的偏虚偏实,以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

这种刺法有人担心会刺伤神经干及其分支,其实只是触碰几下神经外膜与纤维,只有利而无害。为了更好地掌握“跳动穴”的手法技巧,可参考前篇“穴位性能和针刺手法的临床研究”的文章,特别要深刻领会其中“穴位是立体空间”、“知为针者信其左”和“针刺以得气为先”这三段内容。这样就可以做到“针下有气,随心所欲”。

在“按、找、中”三步操作中,每一步都需要左手押手的紧密配合,尤其是针刺“跳动穴”,否则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只有通过不断领悟,多练多扎,才能做到熟能生巧,巧能升华。对于穴位性能自身来说,故然它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双向性,但千万不能忽视与它所相关的特异性、方向性和层次性,否则直接影响“跳动穴”的刺中率。

举例说明

笔者曾在“针刺阳经六穴与口服卡兰片治疗脑梗死的对照研究”一文中,本着“四肢者,阳之本也”以及以“动”治“静”的原则,采用针刺阳经“跳动穴”为主,即上肢曲池、合谷和下肢环跳、阳陵泉、光明治疗脑梗死所致的半身不遂患者32例,基本痊愈20例,显效4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为93.75%。

而对照组口服卡兰片治疗31例,基本痊愈8例,显效5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为83.87%。经统计学处理,说明针刺组疗效明显优于卡兰片组。初步认为“跳动穴”的应用对恢复肢体运动功能有一定好处。

按 语

临床上,针刺某些穴位产生肌肉跳动或抽动,这并非是很少见到的现象。然而以运动反应为针刺得气的标志,使之成为提高某些疾病疗效的特定方法,则王岱教授可谓开先河者。

有关经络现象之存在,现在恐怕没有太多的人持异议。但经络的实质,即现在科学认识上的经络的实质结构究竟为何?迄今尚无定论。王教授认为经络大体相当于神经、血管、淋巴结及某种未知数之总和,其中,人体神经系统包括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在经络的物质构成、功能表现、病理反应及诊治疾病等方面无疑占有重要位置。

跳动穴的理论基础正是建立于此。更确切地讲,跳动穴的主要刺激部位,就是该穴区特定的运动神经纤维,对于这一点,从针刺操作方法上亦可得以佐证,如文中指出刺“跳动穴”更需妙用“按、找、中”三字要法,而在这三步操作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左手的固定、控制作用,以及针刺的方向性、层次性和左右手的密切配合。如其不然,要准确刺中细如游丝的运动神经纤维又谈何容易。

已被反复验证的十几个可产生跳动针感的穴位仅是全身穴位中的一小部分穴位,故其临床使用也有相应的适应证。目前观察,跳动穴主要适应于治疗瘫痹等相当于西医学神经—肌肉运动障碍的病症。当然,关于经络实质以及神经与经脉的关系等重大课题在学术上也是见仁见智,远非本文所能给予结论,还需医界同道不断研究探索。

1963年秋,我从江原道乘火车回首尔。坐在我对面的是一位母亲,正在给孩子喂奶。

突然,母亲一声惊叫,并狠狠地打了孩子一耳光。孩子疼得哇哇大哭,母亲也揉着胸部抹眼泪。车厢顿时被孩子的哭声打破了沉静,我同情地望着坐在对面眼泪汪汪的母亲。

吃奶咬了并挨了狠狠的耳光,孩子疼,母亲也受了惊吓。

观察了一下,我觉得这是因为孩子嘴里的溃疡所致。嘴里的溃疡疼痛不能吮吸奶水才会咬。年轻的母亲不知道这点,才动怒于孩子。

看到这种情景,我建议孩子的母亲给孩子做个针灸。

「您知道吗?孩子是因为嘴里溃疡而无法吮吸。针灸可以立刻止住溃疡的疼痛,能够让他喝奶,怎么样?可以给孩子做针灸吗?」

我的话吸引了周围人的视线,孩子的母亲却显得有些不信任我。

「我也正因为孩子不喝奶,闹个不停,担心孩子是不是出了什么大问题呢。但是,这么小的孩子扎针也可以吗?」

「当然,您以为只有上了岁数的老人才可以扎针吗?」

针是激发身体自然治愈能力的工具,自然治愈能力旺盛的小孩子的针效当然要比老人强。

「在医院打针,可能要用比这更粗的针头,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啊?」

我摸了摸一直在妈妈怀里哭个不停的孩子的手,又问了一遍:

「三针就可以了,扎完针后看看孩子是不是马上会吸奶,怎么样?」

母亲还是有些犹豫不决。

我从座位上拿出装针的箱子,给母亲看了看我将使用的细针。

「这种针扎的时候是不疼的。你看,是不是细得连注射针都没法相比呢?如同松毛的针尖不会刺进肉里,而是慢慢挤进皮肤里,所以不会疼的。你可以来试一下。」

我在她的手腕处扎了一下,并问她的感受,母亲有些疑惑地问:「针已经扎进去了吗?」看了看自己的手腕,她立刻把孩子给了我。

婴儿口腔溃疡的原因是胃的阴液不足。这时在足阳明胃经中与嘴比较近的地仓穴下针,可以止住溃疡的疼痛,同时可以调节胃阴液不足的病根。如果在嘴唇下方凹进去的承浆穴下针,可以增加胃阴液的活力。如此调整胃的均衡,可以快速治愈溃疡疼痛病症。

扎完针5分钟后,我让孩子的母亲试着喂奶。在这么多人的注视下,母亲不好意思地转过身子给孩子喂奶,而还没拔针的孩子立刻开始吸奶,不再哭闹了。

孩子的母亲要了我的联系方式,几天后就联系我请我出诊。孩子的母亲聚集了邻居的主妇们一起等着我。她们听说了火车上的事情之后觉得很神奇,也想给自己的孩子试试,所以聚到了一起。

一位夫人把一个四岁的孩子领到了我面前,我一下子就看出了孩子的眼睛不正常,是斜视。我直接问夫人:

「这孩子,之前是不是受到过严重的惊气?」

「是的,曾经吃奶的时候发过高烧,脖子僵硬,手脚痉挛,当时都以为孩子没救了。」

婴儿惊气是很危险的,新生婴儿是纯阳体质,是在冬天脱光衣服也能玩得很好的火球,所以如果生病的话会烧得更厉害。婴儿大脑受不了高烧会导致惊气之疾,会出现异常,导致脑原性麻痹,或者会因眼肌肉麻痹而斜视。

如果孩子得惊气时能退烧,就能避免更大的疾病。针是一种简单、快速、无副作用的退烧手殷。所以说,如果那孩子的母亲知道用针化解高烧的方法,孩子就可以避免更大的疾病了。

化解高烧只需在耳尖处轻轻一扎即可。将耳廓向前折,在耳上方形成折痕的耳尖穴扎针,放出少量的血,会立刻话化解高烧。在这个部位扎针,虽然会出血,但不会痛,比在指尖扎针更轻松。

我对那位夫人说:

「孩子得病都是您的责任啊!」

看着感到极为难堪的母亲,我又说道:

「孩子惊气时没有及时治疗才会患上大病,这已经是过去的事了,不提也罢。但是从现在开始,能否治愈就全在于母亲了。这个病完全可以治愈,但需要的时间较长,大约需要6个月。所以现在就看您能不能坚持带孩子治疗了。」

夫人说:「只要能治好孩子的病,我什么都愿意做。」

之后那位夫人每天带着孩子来治疗,但一个月后,她就开始不来了,虽然我曾多次劝夫人不要着急,但她还是觉得恢复得太慢,终于还是放弃了。

事情过去了30年,1994年秋,诊疗室来了一位带着孩子的年轻母亲,后面跟着一位大约六十多岁的老夫人,老夫人高兴地向我打着招呼:

「医生,您好,您还记得我吗?」

我仔细打量了一下那位夫人,一时记不起来她们是谁,老夫人简短地补充道:

「我是以前您在从江原道到首尔的火车t给孩子扎针的......」

啊,对啊,那个孩子的母亲,我恍然大悟。老夫人和我打完招呼后向我介绍了那位年轻的母亲:

「那时扎完针吃奶的孩子如今已经是孩子的母亲了。」

看着这位年轻的母亲,我感慨万千,这就是岁月,孩子长大后养育孩子的岁月。那个曾经吃奶的孩子如今长大了,抱着自己的孩子来到了我这里。

年轻的母亲因为孩子生病已经折腾了两个月,在母亲那儿听说自已婴儿时扎完针痊愈的事后,费尽周折找到了我。年轻母亲小心翼翼地间我:「真的能用针灸治好斜视吗?」我没有直接回答,先查看了一下孩子。孩子的母亲用焦急的语气再次问我是否真的能够治愈。我的回答依然和以前一样:

「如果母亲能够坚持带着孩子来接受治疗的话一定可以治愈的。」

「真的吗?真的......」

母亲激动地哭了出来,顿了一下,她继续说:

「为了治好病吃了不少的药,也去了不少地方,但结果还是一样。医院建议做手术,但舍不得把这么小的孩子送上手术台,所以一直很犹豫。您说不做手术也能治好,这真是件大喜事啊,真的非常感谢您!」

斜视是因为移动眼球的神经出现了问题,首先治疗眼疾,其次还要治疗主管神经的肝,所以控制肝功能的肝俞穴和控制肝元气的太冲穴特别重要。为了调节全身气血的均衡,我在孩子的曲池穴、足三里穴和中脘穴扎针后施灸。

通过两侧眼角的瞳子髎穴,两眉内侧的攒竹穴,可以直接治疗发病部位。通过眼角的晴明穴疏通眼部的气和血,从而达到舒缓神经的目的。

治疗对脸部疾病有特效的合谷穴可以降低眼周围经络的热度。后脑骨下方的风池穴、天柱穴可以调理上升的气血,头部的百会穴,可以治理下降的气血,使僵硬的筋络得到舒缓。

5个月后,那个孩子的眼睛恢复了正常,如果通过手术治疗斜视,是无法消除病根的,还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如今通过针灸治疗消除了这种隐患,这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啊。

失传已久的《黄帝外经》之诊原篇

雷公问于岐伯曰:五脏六腑各有原穴,诊之可以知病,何也?

岐伯曰:诊脉不若诊原也。

雷公曰:何谓也?

岐伯曰:原者,脉气之所注也。切脉之法繁而难知,切腧之法约而易识。

雷公曰:请言切腧之法。

岐伯曰:切腧之法,不外阴阳。气来清者,阳也。气来浊者,阴也。气来浮者,阳也。气来沉者,阴也,浮而无者,阳将绝也。沉而无者,阴将绝也。浮而清者,阳气之生也。沉而清者,阴气之生也。浮而浊者,阴血之长也。浮而清者,阳血之长也。以此诊腧,则生死浅深如见矣。

陈士铎曰:诊原法,不传久矣。天师之论,真得其要也。

注 解:

(1)五脏六腑各有原穴:五脏六腑的原气在十二经脉运行过程停留整蓄的地方,相当于运输中的中途车站一样。在这些部位探查,可以诊知五脏六腑原气的强弱与否,不仅可以用来诊病,还可以作为修真的参考。

(2)切腧之法约而易识:临床一般多使用切寸口脉法以诊知人体气血运行情况,从而判断康健与疾病。但是正如岐伯所言的切脉之法繁琐复杂,是很难掌握的,不比切腧法简单易学。因为脉中所行的气血,多是掺杂着后天脏腑所生化出来的后天宗气,而不是像原穴中所聚集的都是先天元气,所以切腧诊法简单易学。但是,诊原穴有个前提,文中没提,也就是为什么这么好的方法后世为什么会失传的原因。这个前提条件就是用切腧法探查原穴而诊断脉气运行的操作者,自身必须是一个修真者,具备对脉中元气的感应能力,这一点至关重要,可能古时视修真为平常,所以不需要提出来的,但在今人却很难理解。

(3)气来清者阳也,气来浊得阴也:今人诊脉,对于脉气的沉浮还能掌握,却从未有人提及脉象的清浊,这就是今人不修炼,不能用真息感应他人脉气的清浊,只能用手指触及脉象的浮沉了。

探 微:

“五脏六腑各有原穴”,而原穴又是反应原气强弱的最佳部位,有志修身者不可不知也。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又称十二原。在六阳经中原穴排列在五输穴(即井、荥、输、经、合)的输穴之后,在六阴经中则输穴就是原穴。

元气又叫原气,本原之气,是人体来自先天的生命本钱,消耗完了,生命就宣告结束,这个生命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意识精神全部停止,即使意识再强,但因为没有没有原气提供能量,所以这一点意识就叫阴神,投胎夺舍,就叫往生极乐吗?“再来已不是此身”。远不如我道家玄门,将此一点先天真原与天地真原相合,炼而壮大,改造后天身体,使与天地同存。惜此道如今不多矣,近五百年来,只有张三丰达此境界,其他一概不知了。其余如广成子,千二百岁而此身不朽,许旌阳白日飞升等则后所未闻,当此未劫,读者诸君有立志者乎?

诗云:

一炁氤氲溯本原,云龙风虎上昆仑。

他年十二花开放,笑指蓬莱玉满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