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距离通透灵活的人生境界,你差这3条智慧!
都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那什么才叫有心呢?就是我们要有通透灵活的思维,根据不同的情境,做合理的因应,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把问题轻松化解。
做事先做人,人对了,世界就对了。两千多年前的《论语》就是一部教导我们怎样做人的传世经典。
其中讲到了很多关于怎么做一个通透灵活之人的准则,今天,我们分享3点。
一以贯之
“一以贯之”出自《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博学而强记的人吗?”子贡回答说:“是的,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的,我只用一个基本道理将所学贯通起来。”
一般人把多见多闻而又记忆力良好的人,称为博学多闻或者博闻强记。这样的人,有很多知识,却并未真正有学问。因为缺乏把这些知识贯串起来的道理,称不上有系统的知识,也就不能做到灵活运用。
孔子当然多见多闻,记忆得十分清楚。但他拥有一般人所缺乏的中心思想,能够做到一以贯之。
子贡一边学习,一边经商。长年在外奔波,见多识广。他认为孔子不过是多学而识的长者,有时候还觉得孔子的见闻,还不如他。
经过孔子的指点,才恍然大悟,自己所缺乏的,是一以贯之的道理。因而更加敬仰孔子,也更加谦虚好学。
孔子所说的“非”,并不是否定博学强记,而是要求统合自己的中心思想,以不变应万变,以免迷失了自己。
孔子的一贯之道,曾子认为是“忠恕”。无论何时何地,谈论或处理任何事情,这都是不能改变的原则。
这样一来,再杂乱的见闻,都能够统一起来,不致前后矛盾,乱了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换句话说,为了避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多元困惑,使自己不致摇摆不定,最好及早建立自己的中心思想,也就是背后一惯的“道理”,持经达变,为人处世就非常明了,应对自如。
无可无不可
“无可无不可”出自《论语·微子》。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其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这些人,都是没有什么成就的人士。孔子敬重他们,是因为他们的人格风范,与众不同。
伯夷、叔齐不屈降自己的心志,也不侮辱自己的身体。他们为了坚守节义,宁可饿死在首阳山上。求仁得仁,没有什么可以怨恨的。柳下惠、少连屈降自己的心志,也侮辱自己的身体。但是语言得体,行事合理,仍然值得称颂!至于虞仲、夷逸,避世隐居却能放言高论,立身行事也能廉洁自守。
这些人遗世独立,没有做出什么实际的功业。对后世子孙,仍然有指引的作用。
孔子表示他的原则,和这些人有很大的不同。他所秉持的原则,是无可无不可。可以出仕便出仕,不能出仕就暂时归隐,随时以合理为标准,来应变制宜。
无可无不可,并不是见风转舵,脚踏两只船。随时见利忘义,投机取巧,绝对不是孔子所愿意见到的行为。
无可无不可,是应该可的时候,一定要可。不应该可的时候,一定要不可。是随机应变,而且务必合理。
无可无不可,不是圆滑,更不是乡愿,应该是圆通,是高度的智慧和艺术。一般人看不懂,常常把它看成圆滑,以致自误又害人。
多多体会“无可无不可”的道理,明白事物本身,原本就没有固定的可与固定的不可,必须在合理的标准之下,来决定可或不可,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多加运用。
不怨天,不尤人
“不怨天,不尤人”出自《论语·宪问》
孔子说:“没有人能了解我啊!”子贡说:“为什么没人了解老师呢?”孔子说:“我既不怨恨天,也不责怪人,只是从人事上去学习,依循天理日求上进,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下学而上达,意思是下学人事而上达天道。孔子认为礼是人事行为的规范,仁是人事行为的本质。只有依仁合义,持续精进,才能够上达天道,而知天命。
知天命的指标,即在不怨天,不尤人,凡事逆来顺受,看得开,灵活应变。
以孔子的修养,五十岁时才知天命,可见实在不容易。像孔子这样杰出的人,一般人当然很不容易了解。所以孔子自叹没有人能够了解他,只有天才能明白他的心情。
一般人忙于下学,根本没有上达的可能。孔子说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关于天命的部分,因人施教,很少向这些人提起。因为它比较高明,并不是一般人所能知道的。
下学而上达,下为人,上为天。由人事上达天命,才有天人合一的可能。“我欲仁,斯仁至矣”(《述天篇》)。
命在天也在我,便是天人合一的明证。人人都可以做到,只要不断从道德实践中去体会,逐渐提高自觉,以求上达。就可以做到“随心所欲不逾规”的自由灵活境界。
综上可知,一个人做任何事,心中都要有一把“尺子”,这把“尺子”就叫合理。
凡事追求合理,不论事态如何复杂都要时时抓住其中的合理点来因应,才能不致于乱了阵脚,人云亦云。
如果努力了,没有出现理想的结果,也不要抑郁满怀,呼天喊地,因为每一个事情都影响着下一个事情,前一个事情的因,导致后一个是事情的果,我们不过都是自作自受罢了。
所以,不必怨天,不必尤人。
这也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尽人事、听天命”,以这样的姿态来面对人生,自然通透灵活,万事可解。
本文策划:贾欧
本文内容:曾教授论语的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