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 花开时节怀周公

近日翻看手机微信朋友圈,看见老同学黄薇转发了几篇纪念周总理的文章。黄同学曾在影视作品中扮演邓颖超,她对周总理夫妇的感情很深。周恩来总理的生日是3月5日,今年是周总理诞辰123周年。从她转发的链接中得知,周总理生前从不过生日,从不让大家为他祝寿,就算是身边最亲近的人也不例外。有人问他的出生日期,他总是含糊其词地回答:“我出生在花开的时候……”想说一句“总理,生日快乐”实在太难。他把自己的日常生活过得简朴到了极致,但却对他人关怀备至,从他和我祖父马连良之间的故事就可见一斑。

“我周恩来请他回来”

我们马家与周总理的交往始于1950年夏天。当时,我的姑姑马力在军委的一所护士学校学习。中学时就是文艺骨干的她,有一次和同学去中南海参加周末的舞会,当周总理得知她是著名京剧演员马连良的女儿,不但与之共舞,还边跳边聊:“你父亲很有名呀,他现在哪里呀?”马力说:“他目前在香港。”周总理又问:“他在那里过得好不好?京剧在那边的环境如何?广东人认不认?”马力回答:“那边环境不太好,他还欠了债务呐。”周总理直截了当地说:“请你回去后给他写信,说我周恩来请他回来,欢迎他早日回到北京呀!”马力高兴地答道:“我一定给他写信。”一曲舞罢,周总理又把马力介绍给毛主席,说道:“主席,这是马连良先生的女儿,叫马力。”毛主席一边与马力跳舞,一边询问马家家庭的基本情况,还问了我祖父马连良日常的演出收入,说道:“不多不多,家里人口多嘛。请你转告马先生,欢迎他回来。”

我祖父在香港收到女儿的来信后十分感动,想不到一个大国的总理能够亲自过问自己的事情,这加深了他对共产党的认识,增强了回归内陆的信心,他在香港开始与有关人士接洽。他的情况被反映给了叶剑英主政的中南局,中南局文化部部长武克仁制定了迎接其回归的方案,并上报北京,得到了批准。

1951年10月1日,在中南局的精心安排下,我祖父马连良秘密地从香港平安抵达广州,并正式对外公告。

“爱国不分先后”

1952年春,祖父和张君秋先生回到北京,在长安大戏院公演《苏武牧羊》,表现了他对回归故乡和眷恋亲人的一片情肠。

1952年7月1日,他收到了周总理的邀请,去北京饭店参加庆祝党的生日联欢会。他从未想到会有如此礼遇,心情很不平静,认真梳洗打扮之后,和弟子李慕良一起带上胡琴前往。当他身着一套笔挺的西装出现在会场上时,顿时引起了一阵兴奋而热烈的议论:“马先生回来了!”“马连良来了!”“好多年不见了,终于回家了!”

联欢会开始不久,祖父就发现人们的目光一起投向一位神采奕奕、风度翩翩的男子。只见他气度非凡,穿一身笔挺整洁的中山装,右手平端在上衣的下摆位置,正步伐稳健地向自己走来。虽然从未谋面,但祖父料定此人就是安排自己回归故土的总理周恩来。他主动向前说道:“总理您好,我是马连良。”周总理亲切地拉着我祖父的手说道:“欢迎,欢迎!马先生,你是大大的有名啊!”祖父说:“我非常抱歉,回来晚了。”周总理说:“不晚,不晚,早晚都一样,爱国不分先后。既然回来了,我们欢迎啊!”祖父说:“这次回来,还得请总理栽培。”周总理笑着对他说:“你是艺术家,已经很有成就了,我怎么能栽培你呢?”周恩来总理具有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好像知道我祖父的心病,主动说道:“马先生,你不要把当年去伪满演出的事放在心上,你是演员,靠唱戏养家糊口,没有政治目的。国民党当年和你打官司,就是对你的敲诈。你刚从香港回来,内陆的许多情况还不了解。你如果想回去,随时都可以,来去自由。你回来之后,有任何困难都可以提出来,政府帮助解决。”

联欢会上,祖父高兴地拉上李慕良为他伴奏,演唱了一段《八大锤》中王佐表达心迹的唱腔:“听谯楼打初更玉兔东上,为国家秉忠心食君禄报王恩昼夜奔忙。”他希望用王佐矢志报国的唱段,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心境。演唱后意犹未尽,又与李慕良一起合奏了一段传统曲牌《夜深沉》——李慕良操琴,马连良击鼓,不但珠联璧合,而且这种演艺形式非常少见,引起了观众热烈的欢迎,掌声四起。

那一晚让祖父心潮起伏,夜不能寐。在日伪统治时期,他为了沈阳的同胞能够继续中文教育,曾于1942年为该地的回民中学捐资助学,做了他毕生最大的一次捐献,不料光复后国民党政府对他进行诬陷。经过一年多的诉讼,虽洗脱冤屈,但却被敲诈得家徒四壁。对于这件事,共产党方面是什么看法,他一直心存疑虑。周总理的这番话,代表了新中国政府对他东北之行的看法。他心想周总理真理解我,一块压在心头多年的石头总算拿开了。总理还鼓励他把艺术献给人民,祖父决心要重整旗鼓东山再起。

1957年3月,欢迎捷克斯洛伐克总理西罗基酒会,马连良、张君秋、老舍等出席。

“我看不出这戏有什么问题”

自1952年8月组建马连良剧团,特别是1955年成立北京京剧团后,祖父经常在中南海或人民大会堂演出,加之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节假日联欢活动,与周总理见面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周恩来、彭真到后台看望马连良、张君秋。

1958年新春,国务院举行招待会。周总理见到我祖父后亲切地问道:“马先生,怎么马夫人没来呀?”我祖父实事求是地说:“请柬上没请她。”总理连忙说:“那怎么行,马上派人去请。”把夫人陈慧琏接来后,周总理再一次来到马连良夫妇身边交谈,他说:“马先生,近来身体如何?好像脸色不太好。”我祖父欲言又止,祖母陈慧琏替他说道:“他最近身体还好,就是正在犯痔疮,有点不舒服。”周总理马上对身边的秘书说:“让马先生到'中直’的医院好好看看,不能耽误了。”第二天一早,总理秘书送来了四张介绍信,请我祖父到“中直”系统的四家医院去看病。祖父备受感动,心想只有多排好戏,才能报答总理和政府。

周总理不但在生活上对我祖父十分关心,在艺术方面也是十分支持。有时他知道我祖父在剧场里上演拿手好戏,为了在紧张工作之余略加放松,总理也会让秘书悄悄地打电话问剧场方面,比如:今晚大约几点上演《借东风》?在上演之前,周总理自己静悄悄地走入剧场,从不打扰任何观众,随便找一个空位坐下,听一会儿戏后再悄然离开。如果不是散戏后剧场方面告知,前场后台上千人都没人知道他来过。

《一捧雪》是一出有名的传统戏,大意是明朝嘉靖年间,奸相严嵩之子严世藩强索太常寺正卿莫怀古家中宝物“一捧雪”玉杯,并借题欲杀莫怀古。莫弃官逃走,中途被获。管家莫成挺身而出,代主受戮,以便莫怀古日后报仇雪恨……祖父马连良在剧中饰演莫成,为了表现剧中人的情绪变化、思想起伏,他调动唱、念、做等一切表演手段,把莫成这个人物演绎得生动感人催人泪下。在上世纪30年代,此剧已成马派代表作之一。但这时的文化主管部门对该剧有不同的看法,提出该剧有许多地方“贬低劳动人民形象”。修改之后,还是不满意,从此,一出马派名剧不得不“挂”了起来。

过了一段时间,一天突然接到文化局的电话,要求祖父上演《一捧雪》,并告知有首长来审查节目。演出开始后,大家发现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正在聚精会神地看戏,知道这次来头不小。演出结束后,陈毅副总理到后台慰问,提出等马先生卸装后大家开个座谈会。会上,陈毅同志代表周总理围绕《一捧雪》这出戏滔滔不绝地讲了很长时间,对这出马派名剧给予了肯定,他最后表示:“我看不出这戏有什么问题,完全可以继续演下去。”

“我们是爱护老艺人的”

时间到了1963年元宵节,这时我祖父不仅担任北京京剧团团长,还兼任北京戏校校长。他受周总理之邀,带着戏校的学生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元宵节晚会。

当时的晚会形式十分简单,由相声大师侯宝林主持,节目主要是相声和北戏学生的京剧清唱。适逢困难时期,我祖父由女儿马力和马小曼陪同,与出席晚会的嘉宾一起,每人拿一个小牌,排队凭牌领一碗元宵。周总理也和大家一样,领了元宵后来到我祖父这桌坐下。我祖父刚想给总理介绍自己的女儿,周总理马上示意他不要介绍,说道:“马先生,你先别讲,看看我的记忆怎么样?”然后对着马力说:“你叫马力,十几年前我们在中南海跳过舞,我请你给在香港的马先生写信,对不对?”大家顿时被总理惊人的记忆力所折服,我姑姑马力也想不到,过去了十几年的事,总理竟然能记住她这个普通一兵的名字。周总理也来了兴致,对我祖父说:“马先生,我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时我和你说的三句话。一,你当年去东北演出就是为了养家糊口,没有政治目的;第二,香港,你可以来去自由;第三,有什么困难,政府可以帮助解决。对不对?”我祖父听了连声称是,对周总理佩服得五体投地。

同年春季,为了向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展示新中国京剧艺术的新面貌,中央决定派遣北京京剧团前往香港、澳门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演出。4月8日,周恩来总理召集此次赴港澳演出团的主要演员及有关领导去中南海西花厅开会,会上特别强调:香港的统战宣传工作要求实,要谦虚,不要太夸张;既要照顾内行,又要表现进步气概。周总理说,今天因为马先生在场,他特别从民族宫请来厨师做了一桌清真席,以示壮行之意。“据说在香港的孟小冬还能唱,她要向我们借一位琴师,为期一年,她来负担路费、薪金。她能不能和我们灌制唱片?在内陆来制作?要让他们知道,我们是爱护老艺人的。”周总理又对我祖父近年来取得的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希望他能够再多弄几出像《赵氏孤儿》这样的好戏,并鼓励他做好传承工作。

1963年4月,周总理给马连良、赵燕侠等演员做赴港演出前动员。

“请每月拨发100元以为生活补助”

十年浩劫爆发,祖父撒手人寰。祖母生活顿时陷入困窘处境艰难,被仗义的梅夫人接到帘子胡同梅宅居住,老姐妹俩相依为命共度时艰。其间,有人将祖母当时的生活状况写信报告了周总理,在那样纷乱复杂的环境下,相信周总理排除了极大的阻力和干扰,坚决地在书信的背面用铅笔书写下批示:“吴德同志:马连良先生夫人目前的生活应该给予照顾,请每月拨发100元以为生活补助。”此信由北京市革委会转发到北京市京剧团,市京剧团革委会收到此信后,责成当时团里的青年干部周铁林负责此事。这笔补助每月由周铁林领取,然后交本团演员梅葆玥,请她回家后转交我祖母。

为了确认这件事,我与周铁林先生通了电话,周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这件事我完全可以作证,我是经办人。你应该把它写下来,这反映了周总理和你爷爷这样的老艺术家之间深厚的情义。”

1973年,社会上不断传来“落实政策”的风声。于是,梅夫人福芝芳、祖父的老朋友吴晓铃教授、相声名家侯宝林、马门弟子王金璐等人向我祖母陈慧琏建议,给周总理写信要求落实政策。祖母在报上看到当年神采奕奕、风度翩翩的周恩来总理,此时已经累得身体瘦弱、面带愁容了,心想怎么能再给总理添麻烦呀。但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马先生是周总理从香港给接回来的,而且总理多次在公开场合对马先生的爱国情怀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不会不管的。

在众人的鼓励之下,由我父亲马崇恩执笔,郑重地给总理写了一封信,希望能给马连良一个正确的评价。周总理很快作了批示,并转发给了北京市委,经过一阵内查外调之后,祖父身后得以“落实政策”,祖母从此离开了居住了六年的梅宅,住进了位于和平里的新家。

我记得在新房子里,墙上挂着三个镜框,里面有三张照片,其中最大的一张就是周恩来总理,一张是我祖父的标准像,还有一张是我祖父和梅兰芳先生合演的《汾河湾》剧照。周总理逝世以后,每年1月8日,祖母总是面对总理照片落泪。

改革开放之后,邓颖超同志主政全国政协,她对马连良子女的生活和事业依旧非常惦念,而且特别关心他们的政治前途。1985年,邓颖超同志在政协会上特别提到,不能忘记马连良、梅兰芳等老政协委员的贡献。这一年,我的大伯马崇仁非常荣幸地成为了一名全国政协委员。

今年,在纪念我的祖父马连良诞辰120周年之际,我们一家人心怀感恩,不会忘记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同志对我们多年的关照,不会忘记周总理对马派艺术一如既往的支持。正如周总理自己描述的那样,“在花开的时候”,让我们发自内心地说一句:“周总理,我们怀念您!”

本文作者为马连良嫡孙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马龙

编辑 高晨晨

流程编辑 刘伟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