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诗圣杜甫的传奇人生(四):千古诗圣,后世传颂
导语:
杜甫一生创作了三千余首诗歌,不仅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宝贵的政治价值和历史价值,更是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不朽的精神财富。杜甫的诗句用字颇为讲究,凝练深邃,意境深广,这和杜甫几十年如一日的炼字功夫是分不开的。
李白曾有一首《戏赠杜甫》这样写道: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意思是说很久不见杜甫你这个瘦小子了,你还是像从前一样,作诗为琢磨一个字而苦苦求索老半天吗?玩笑般的语气却鲜明的展现出了杜甫作诗时严谨的态度。
杜甫很喜欢与朋友讨论诗文,切磋技艺。有时,斟上一壶好酒,诗兴勃发,甚至能跟朋友讨论上好几夜。
杜甫的诗内容丰富,风貌多样,虽然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但他笔下既有反映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写实诗,也有反映祖国壮美山河的纪行诗,还有反映日常生活细节咏物言志的诗。
一位出色的诗人,其诗作必然有着自成一派的风格特色,杜甫将他的诗歌风格形容为"沉郁顿挫"四个字。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使他背负着深重的忧患意识,他对国家对人民有着热切的情感。
看到蜀地妇女背负着沉重的薪柴在山坡上行走,他几欲落泪,听到义军收复洛阳的消息,他漫卷诗书喜欲狂。
怀有一颗赤子之心的杜甫,情感起伏的波澜也要大于常人,而正是这种敏锐的感知力和深切的责任感,使他的作品情感尤为真挚,思想尤为深刻,基调尤为厚重。
杜甫被后世公认为是诗歌史上的集大成者,这种集大成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对当朝诗人诗作的批判继承和突破创新上。
初唐以来,诗坛上一直弥漫着抒情色彩和浪漫主义精神,而反映时代、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却鲜有问世。
杜甫一方面广泛吸取盛唐时期诗人的创作精髓,一方面把目光从自然转向民间、从抒情转向言志,开辟出一条观照社会、记录民生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
不仅继承前人,杜甫的诗歌也给后人创作留下了许多艺术启迪。
杜诗中反映民生疾苦的创作内容,以及对乐府诗歌形式的改革,直接影响了中唐时期的诗人白居易、元稹等人的诗歌创作。
除了现实主义创作方向,杜甫还开辟了一条表现日常生活细节的诗歌创作道路。
诗人孟郊沿袭杜甫的诗风,写有一首著名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用一位母亲给出门前的孩子缝衣服的平凡场景,来赞颂母爱的伟大。
到了宋代,这种表现平凡生活细节的诗歌更是比比皆是。
苏东坡曾说:"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
在艺术手法上,杜诗也引得诸多文人争相借鉴,可以说,杜甫诗歌在诗坛的典范性地位正是在宋代确立的。
他的诗歌既是对当代诗歌的总结,又是现世诗歌的超越,更是后世诗歌的参照标杆与不朽典范。
一代诗圣,不仅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艺术典藏,他高尚的品格节操也成为我们立身处世的精神楷模。
杜甫在求仕时,一直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在杜甫的观念中,尧舜是古代明君,他期望当朝君主可以像尧舜一样以仁治天下。
苏东坡曾用"一饭而未尝忘君"形容杜甫的忠诚,只要君主任用过他,哪怕是仅仅给了他一碗饭吃,就不应该忘记报君。
然而,杜甫理想中的尧舜之治并没有持续多久,唐玄宗后期开始沉于享乐,不理国事,奸臣当道,战事四起,杜甫怎能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杜甫直率坦言的个性毫不避讳,触怒君主,在许多诗里都将矛头直指唐玄宗。
在《兵车行》中他写道"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大肆批评唐玄宗的穷兵黩武政策。
再如诗句"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枝。百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
为了供杨贵妃吃上荔枝,多少马匹日夜奔腾劳累致死,这样劳民伤财的举措让杜甫大为痛心。
杜甫求官十年而不得志,甚至遭到了贬逐,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忠君爱国之心。
他曾经在诗歌中写道"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屡屡仕途失意,我又何尝没有归隐山林的打算,只是碰上了一个尧舜一样的君主,不忍心背离他。连葵花的叶子都朝着太阳,我这忠诚的天性又怎能轻易改掉呢?
深奉孔孟之道的杜甫,在身体力行中无不贯彻着他为人处世的至高信念,那就是"仁者爱人"。
他不但忠君主爱国家,也深爱着他的人民,他的妻子儿女,他的邻里朋友。
杜甫与妻子杨氏相濡以沫,伉俪情深,身在长安时他挂念着千里之外独自赏月的妻子,得知小儿子活活饿死的讯息时,他肝肠寸断觉得愧为人父。
在乡村生活时,他与妻子下棋为乐,与孩子钓鱼为趣,悠闲自在。
虽然生计时有困难,但妻子孩子总是跟随着他漂泊南北,患难与共,让杜甫备感欣慰。
杜甫喜好结交朋友,他对李白、高适、岑参等许多人都有着兄弟一样的感情,他们一起登高赋诗,饮酒论文,畅谈人生。
当朋友四散各地分离时,杜甫心心念念着朋友的安危,他曾经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希望有千千万万间大房子来遮蔽天下的清寒之士,为了这一点,他宁可自己的茅屋被吹垮,宁可自己在冬天冻死。
不仅如此,杜甫更将这种对亲人,对朋友的爱推广到天下的黎民百姓。
目睹着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感同身受,热血沸腾,呕心做成千百诗篇,为天下苍生登高一呼。
这样一种推己及人,深沉博大,以天下为己任的仁爱精神给后世留下了取之不尽的精神给养。
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曾经做过一首《杜甫画像》赞美杜甫的生平为人,最后一句写道:"所以见公像,再拜涕泗流。惟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
黄庭坚也类似的写过一首《老杜浣花溪图引》其中写道:"常使诗人拜画图,煎胶续弦千古无。"
王安石黄庭坚在杜甫的画像前感动落泪再三膜拜,可见他们为杜甫的人格魅力深深倾倒。
南宋灭亡后,爱国将士文天祥拒不投降,在狱中度过了三年多的时光,这期间他经常诵读杜甫的诗歌自勉,并作出传颂千古的《正气歌》,最后从容就义。
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精神激励了后来无数的仁人志士,在民族危急存亡之际浴血奋斗,牺牲生命。
可以说杜甫的精神品格,经过千百年来人们的修习传颂,已经潜移默化成为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这种精神是顶天立地、不屈不挠的正义精神,为国为民心怀天下的民族精神,关爱生命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以及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攀登精神。
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今天人们仍在以各种方式纪念杜甫,除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在杜甫曾经留下足迹的陕西延安、甘肃天水、四川三台等地均有杜甫祠堂等纪念性建筑。
而杜甫的墓地,除了河南巩义,在河南偃师的首阳山下以及湖南的耒阳和平江也都有建筑,而且被当地人民所认定,至今争论不休。
早在十三世纪,杜甫的诗作就在邻国日本、朝鲜等地广泛传播,到了十九世纪又被翻译流传到欧洲各地。
美国的现代诗人雷克斯罗斯有着十分浓厚的杜甫情结,他深情的说:"我30年以来沉浸在他的诗中,我深信,他使我成了一个更高尚的人,一个伦理的代理商,一个有洞察力的生物体"
而造成杜甫如此深厚的影响力的,不仅仅是他绝高的艺术造诣,更是由于他伟大的人格光辉。
一代诗圣离开我们已经有千年之久,然而他笔下的字字句句,他人格的精神光辉还在激励着今世人们奋斗的足迹。
我们追念诗圣,追念他呕心沥血营造的诗歌王国,追念他忧国忧民凝聚的民族精神,而站在现实主义诗坛的高峰上,诗圣也在俯瞰着世人,他仍心系着故国苍生。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