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希宁的花鸟画,他将人文情怀倾注于作品之中,自成一派
于希宁(1913—2007),山东潍坊人,原名桂义,字希宁,及长以字行。别署平寿外史,鲁根、管龛、梅痴,斋号劲松寒梅之居。于家世代以翰墨著称。诗文歌赋,传名于后世者,不乏其人。
于希宁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国画艺术大师和美术教育家,是具有诗、书、画、印和美术史论全面修养的学者型艺术家,是山东省现代美术教育的开拓者和学科创建者。他在艺术教育领域辛勤耕耘70年,桃李满天下,培养了大批优秀美术人才,为祖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于家世代以翰墨著称。诗文歌赋,传名于后世者,不乏其人。特别是在书法与绘画方面,更是出了不少人才。也许是世传,于希宁幼小的心灵对美有着独特的感受,对画画更是满腔热情,常常是废寝忘食。
1947年,84岁高龄的黄宾虹先生又在他所做的《百梅图卷》上题句云:"宋元士大夫纯以书法入画,平寿有道,深明篆刻,此帧得古籀遗意矣",这是对学生弟子求艺之道的高度评价,也是点拨写意花卉要津,"纯以书法入画"--尚有不足,还必须具备全面修养,"深明篆刻",尚可步入堂奥。其后,于希宁无论治印、作画,始终沿秦汉之道,其沉雄博大、苍古厚重助艺风,与宾虹师谆谆教诲分不开。
于希宁爱画藤类植物,枝干穿插缠绕如奔蛇走虺,书法笔意与气韵跃然纸上,被王朝闻誉为“老分割的年轻化”。
于希宁以画梅著称,上世纪80年代以后,他以梅花为主要创作题材,多次赴南方梅林探梅、画梅、与梅结下不解之缘,并将人文情怀倾注于作品之中,达到了物我两忘的精神境地。
于希宁生前以“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为座右铭,在绘画中强调国魂、画魂与人魂的统一,拓宽了传统花鸟画的人文境界,成为20世纪中国花鸟画半工半简语体推陈出新的杰出代表。
尤其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他以梅花为主要创作题材,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艺术语汇,形成了壮美明丽的艺术风格,既弘扬了民族绘画的艺术精髓,又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达到了中国花鸟画艺术的新高峰。
于希宁在青年时代曾受到齐白石大师的指点,做人做画都要老老实实,这使他感到“终身受用”。注意追求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是于老在艺术上的又一特点。
他除了精通花鸟画以外,犹善画梅,又以题梅诗见长,读来常使人兴味盎然:“千代龙柯凝铁骨,虬枝抽出百花输。仙山篱落勤栽种,美德春风遍四隅。”读着这些诗,使人感到作者爱梅的深情和沁人心脾的清新。于老曾屡赴江南访梅,探梅,他尤其喜欢取整株老梅入画,繁花茂蕊,干如屈铁,独具风格。
于希宁花鸟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苍辣、劲健,与许多以润泽为风格的花鸟画不同。于希宁在他的花鸟画作品中,经常使用侧锋和渴笔,尤其画梅花一类的木本植物,老干虬枝大都以渴笔皴擦而成,有些远山蓝天也用皴法,使画面显得十分苍健、古拙。正如古人所说的“润含春雨、干裂秋风”而使之相辅相成。
当然,仅仅以笔墨的干湿,还不能决定作品的格调。于希宁花鸟画的苍健、古拙,是出于作者古朴高雅的立意。他不仅有扎实的传统绘画功力,而且有深厚的文史修养。他在书画史论方面具有相当造诣,有《论画梅》和《于希宁诗草》等著作。因此,他的绘画具有文人画的书卷气,并且有画家性情的投入。他的作品所显示的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传统花鸟画向现代花鸟画发展演变中的某些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