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刻画创始人于占春《记忆》系列 刀尖下的温度

于占春,吉林省榆树人,1966年生,1991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就职于长春市榆树高级中学,美术高级讲师,中国纸本墨刻画创始人。自幼酷爱丹青,受教于恩师袁武、徐白一先生,数十年来,博采众长,纳古融今,自创"纸本墨刻画″在表现北方平原冰雪绘画开创了一片新天地。擅长版画、油画和插画,其墨刻画尤为精绝,2020获国家发明专利。深受北方平原画派创始人徐白一先生影响,秉承北方地域“大、平、广、远、荒、冷”之要素及意境。曾先后在《吉林日报》、《中国美术导报》、《华盛顿艺术》等刊物上发表,并被国内外收藏家珍藏。现为中国当代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CETV水墨丹青书画院会员、香港职业书画家协会荣誉副主席、吉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黑土地油画院院士、中国人民艺术网艺术顾问。

  

墨刻绘画创始人于占春老师的新作《记忆》系列推出,令人耳目一新!此系列画面一改《万物此生》的大自然风格,着力彰显人文风貌。这一组画面宛如一张张老照片出土,那么逼真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现在就带你走进于老师的系列画作、走进于老师记忆深处,去领略刀尖下具有时代特色的最新创意……

柳条筐是农村的生活用品,春季柳条柔软度好的时候割下来编制成各式各样的筐。可以装粮食、柴草,也可以运土。然而,这干干净净的柳条筐架到了简陋房屋的房梁上意味着什么呢?它打开了我儿时记忆的大门……

小时候,妈妈用这样的筐装过各种各样好吃的,比如红菇娘、秋海棠、干鱼等 ,挂在棚顶垂下的钩子上。一来通风凉爽食物不坏,二来嘴馋的孩子拿不到,可以留到过年全家人一起享受美味——年的味道。记得有一次,妈妈用仅有的一点儿面粉烙了几个发面饼,就是这样给奶奶存着。我们小馋猫碰不到这个美食筐 ,也没有谁好意思争奶奶的食物。

几十年前的拮据生活情景得以再现,感谢于老师刀尖下逼真的画面和动情回忆。这画面中心的筐绝不是一般的筐:它提炼出来那个捉襟见肘年代的日子的精华,它装着家家户户的富足感,装着老老少少的孝心,装着四代同堂的快乐和幸福!

那个只讲温饱的年代,在城市能住着独门独户的平房而不是老少挤在一个单元的上下铺,哪怕房子再陈旧也知足。家里有上班挣工资的人,给老人或孩子订一份鲜牛奶,晚上垂下防盗竹帘子锁了门睡个好觉 ,这生活就够滋润的了。

于老师简直把我们领进了他记忆的时空,重温记忆中熟悉的亲情和生活的温馨。这是名副其实的幸福感,朴朴实实的人,普普通通的事物,里面没有虚伪,没有妒忌;没有奢侈,没有焦虑, 只有人性质朴的真诚和善良的温度。

纵横交错的电线走家串户,延伸了人们展望未来的高远目标。通电了!一代又一代点着煤油灯的人们欢呼雀跃。电灯亮了,照亮了那一代人的心灵,同样照亮了于老师幼小的记忆。大人孩子都感叹: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

农村的“农业合作社”标牌历历在目,那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夕的以人民公社和生产队为单位的乡村级大集体面貌,农民集体劳动,挣公分,生产队统一分粮食、分肉、分瓜果。那年月的情景历历在目,储藏在我的少年时光里。这些几乎被遗忘了的幸福场面,意外在墨刻的刀尖下复活而隆重呈现,我无法估计会有多少人因欣赏于老师的《记忆》系列而共鸣、而惊喜!

15瓦、25瓦、40瓦、60瓦、100瓦、150瓦乃至200瓦的大电灯泡亮了起来,照亮了城市乡村,几代人的眼神喜出望外。

孩子们写作业不会被熏黑鼻孔了;夜里,妈妈们做针线活儿可方便了;爸爸召集一家人围着笸箩搓苞米时不再犯愁煤油灯没处放了……

瞧!于老师把当年电线杆子下面第一盏灯描刻在眼前,那么熟悉、亲切,似乎触手可及。我们可以想象得到 ,有了电灯,哪个院落还会有黑暗的死角呢?

科技进步带来了能源问题,节约能源成为日常生活的主题。于老师刀尖走过的地方,一座房屋墙外出现了一盏灯,是螺旋式灯管的节能荧光灯,它取代了当初的白炽灯。既省电又省钱,一举两得。我们不禁叹服科技的力量。更叹服于老师呈现出来的众人记忆中的宝石般的画面。
科技进步推动了时代快速发展,空调应运而生。冬夏两用,它给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我不知道小康生活的标准,但是,于老师的几幅画简直展示了奔小康的动态图腾。

电力事业和科技事业蓬勃发展,通讯日益发达,人们生活用品逐步电器化了,热水器随之而诞生。淋浴不再是城市的专利,农村洗浴也成为常态。人们的讲卫生意识日益增强。

此画令人思绪万千:与其说于老师乡情浓厚,毋宁说他家国情怀浓厚。这分明是以一斑而见全豹的构思,讴歌历史上每一个当下现实美好的生活。原来,对于于老师来说,美好无时无处不在啊!这才是扎根故土的画家、艺术家,对家乡是发自肺腑的名副其实的热爱!

自行车作为一种老旧的交通工具,曾经辉煌了岁月。什么永久、飞鸽、凤凰等等品牌,在当时不亚于现在的宝马、奔驰、法拉利。

小时候,伙伴们没有自行车高就开始学着骑了。人们自己骑自己的“马”工作生活便利自不必说,一尺多长一巴掌宽的小小货架用处可大了!带人、带物都可以。还有推着自行车的各种小商贩,倍觉生活的路越走越宽。一个打气筒就解决了能源问题,何其便捷。

想当年,自行车锻炼了身体,也锻炼了意志。遇到雨后的泥巴路,就得自行车骑人了。哎!谁不留恋那青葱烂漫的时光!

时光匆匆,留下的只有美好的记忆:摩托车取代了自行车;电视机取代了收录机;自行车束之高阁,摩托车、轿车先后走进了千家万户。

这简直是一组墨刻吉祥图。

于占春老师抓取生活闪光的宝典,用刀尖刻在纸上成为历史瞬间的永恒。激荡人心,赏之遐思无限。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看到了一处残桓断壁的爱心提示:

此处禁止停车,后果自负。

这无非是普遍性的善言善举。 这是大街小巷人们熟视无睹的提示牌,却攫取了于老师的眼球。 以此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头并进;见证了画家的锐利眼光和社会责任感:用慧目观察,用慧心作画。《记忆》系列画作都记载了历史和文化;记载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记载了人们很难关注到的意义重大的瞬间或者角落,继而成为有价值的珍贵史料。它的价值就不言而喻了。

这是集过去、现在、未来文明于一体的多元化的时代,有机械、有电器,有智能科技产品。人们各尽其能、各取所求,一切都进行得井井有条。

自行车旁边,禁止停车的指示,表明私家车的兴起。同时可见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中,个体被集体重视、集体被国家关爱的逻辑温暖所在。这种个人服从集体、集体服从国家的大国情怀从于老师的琐碎记忆里生成,从墨刻的刀尖下绽放,处处都是不可言说的生机。

空调、冰箱等家用电器的普及,彻底改变了城乡生活的面貌。人们从忙碌、劳累中解脱出来,勤劳的人农闲时锁上铁栅栏防盗门,外出打工去了。从明亮的住房到宽敞的院落不难看出主人过着多么自在、多么称心如意的生活!

忠实的狗狗在院子里静静等待着,主人回来怎么能忍心空着手呢?俗话说得好:大河有水小河满,宠物狗狗的生活水平跟主人一起在稳步中提升。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小康生活,但我知道这是墨刻于占春老师眼中的、记忆中的温暖如春的画面。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是温饱之外由俭入奢的趋势吗?祝福我们的生活实现了富足安康,

在人类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有一种不变的信仰——神明。因为人类有灾难、有困惑、有烦恼等等不如意,本能趋吉避凶。从人类诞生以来,神话故事就流传在民间。民间希望得到超人的智慧解决一切困难。我们看到于占春老师刀尖下的民间法器精致逼真,人们曾经依赖它们消除了不安和恐惧。这里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信仰和对幸福的追求。

我敬佩于老师独创墨刻的的画法,和以点盖面的画风。作品看似简单一事一物,却包罗万象,含义深刻。于老师不被任何观念所障碍,从于客观存在,表于人性永恒。于老师的率真溢于画面,那所经历的点点滴滴的喜悦是无法回避的确凿,就像乡村的孩子小时候在河沟里洗澡摸鱼一样真实、耐追忆、不容置否。

科技在发展,生活在改善。这个工厂大门口正是彰显了时代主题——科技与生活。

坦率真诚的广播喇叭自信地站岗放哨,我们似乎听到了朴实无华的话语:“看好自己的人,关好自己的门。”于老师简练朴素的画面和标准的提示语,让我们读懂了这个叉车厂的文化。生产与生活两手抓,两不误。这种完全人性化的管理,让路过大门口的人对这个单位油然而生敬意!

墨刻画创始人于占春老师,谦卑而有灵性的刀尖,立足于大地描画万物;立足于现实生活描画万事;立足于人文科技描画万象。不难发现,于老师的刀尖下万有至尊,万有至贵,万有至真。刀尖下的一切都代表人类社会特定环境或特定时刻伟大的主题!

仔细咀嚼于老师《记忆》系列作品,寄寓了对人生的深爱、表达了对万物的深情、富有深刻内涵和深远的意义。无需赘言,言不到处皆是当前与历史的对白,只要你懂于老师的绘画语言。

由衷叹服:刀尖下的温度,万物生机!

祥云 敬赏于2021春

………………

【祥云,原名柴秀梅,自由撰稿人,热衷书画及评论,大学毕业。曾获世界妇女大会征文优秀奖及各种诗文赛等多种奖项。出版了个人诗文集《赏绿》。现为吉林省作协会员、中诗报终身会员。】

画家于占春作品链接

【于占春】刀尖上的温度万物生机

【于占春】刀笔随心,万物生机――墨刻绘画创始人

【于占春】中国纸本墨刻创始人

【刀笔随心,万物生机】墨刻绘画发明人于占春,刀尖下的温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