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深度专注力?

本文看点:如何帮助孩子拥有控制自我、管理自我的突出能力?如何提高孩子深度专注力和学习效率?如何培养孩子的丰富创造力?如何激发孩子的内在感知力?以及如何支持他们自如应对学习乃至未来生命中的各项挑战。今天的文章可能会给你一些启发。

应大家的要求,从今日的原创干货文起,我们尝试给文章配音,也是为了给大家更好的阅读体验,希望大家喜欢~

 周一

观点 📚

全文共5647字,阅读时间16分钟

🌿🎨🌏

其实针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中国心理学研究所早就有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的660所大中城市中,75%的儿童存在专注力不足的问题。

我最近参加朋友婚礼,大家不约而同谈起了育儿话题:

Jessie妈妈

最近我回家就得陪孩子,哎,这个小机灵鬼,晚上不是让爸爸当大马骑,就是在我书房正工作时趴我背后开始捣乱,就是各种粘人要人陪,我现在开始锻炼她听网课学习英语字母和简单日常问候语,没两分钟就开始满屋乱窜,一点不专注,真是一刻都安静不下来……

Cindy妈妈

我上班一直挺忙的,我家大宝(Cindy)和二宝受疫情影响,只能爷爷奶奶一直照顾,大宝读小初一了,回家继续上网课,没5分钟就开始走神,还跟二宝老打闹,甚至大半夜12点也不睡,公公婆婆又特别宠孩子,导致邻居都找我了,哎,孩子的生物钟是乱的……

George妈妈

哎,都差不多呢,我儿子也升入小初一,今年学习成绩没让我太操心,做作业这块,感觉自觉度高了,就是有时拖拖拉拉,听着网课干其他的是常事,孩子有时嫌我老过去盯着他,有时搞得我也挺无奈的。

Cindy妈妈

我家俩宝,我要是回家早了盯大宝网课,有时看到大宝假装学习在那打游戏,有时真想揍他,弄得我焦头烂额的……

这一下子引起大家的共鸣,都开始讨论接孩子上网课……

我觉得这次跟几位朋友探讨育儿的话题,尤其关于网课和孩子的专注力,挺值得跟大家分享一下,就有了下面的一些思考,因为每个孩子的性格特质不同,所以文中的内容未必适合所有的孩子们,仅供学习和交流的目的,望大家多理解。

我们知道,网络教学存在网络信号传输不畅、课件呈现不够完美、课堂互动效果不佳等诸多问题,导致孩子们的学习效果不如实体课堂。即便老师和家长积极配合,克服重重困难,上网课时不少孩子的“问题”浮出水面。做作业磨蹭、沉迷网络游戏、注意力集中不够、做事情不持久、学习效率低、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抗挫折能力弱……

这里一个关键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孩子的专注力不能得到保证。在育儿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时间管理对孩子成长性的重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时间管理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而亲子关系在时间管理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首先,几位妈妈就网课都发表了普遍存在的现状和问题,我做如下反馈:

网络授课具有时间和空间的便捷,更直接拉近亲子互动

网络授课可以随时随地打开电脑或电视,方便孩子开启听课模式。部分认真的家长还会陪着孩子一起看,及时了解课程重难点,监督孩子学习情况。

相比线下教学,网络授课有其独有的特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方便孩子反复回看教学视频,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是网络课程的缺点也很明显,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孩子的学习效果不如实体课堂,注意力集中不够,有的还可能分心看其他内容。

第一种情况

老师在给全班进行网上授课,一般讲课时是禁言和关掉视频的,给孩子可趁之机。如果是不太感兴趣的课程,不专心听课和走神情况就增多,会一边上课一边吃东西,看看家里小动物,上趟厕所,盘腿打哈欠,各种懒散的动作和开小差。

如果是一对一网上授课,孩子会关掉视频几分钟,老师追问:你干嘛去了?孩子会说:网断了,掉线了。耍小聪明找各种借口。

而几位妈妈都对孩子假装学习在旁边打游戏这事比较敏感,本身上网课就养成很多懒散的毛病,这时就很难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有时就直接“狮吼”,孩子有时再故意若无其事,那直接影响亲子关系。

第二种情况

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来说,学习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在15分钟左右。一般像语文、数学、英语这类大科目一次网课时长是2个小时,孩子上完课确实会感觉乏和累。

我们家给孩子一直用的电脑14英寸的屏幕听课,即便这样,对孩子的视力也是有一定影响的。当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会慢慢减少。

第三种情况

由于网络授课的形式和传统上课不一样,除非老师今天讲课的内容特别有趣味性和生动,和孩子们互动较多,孩子们才会比较专注听课,不去分心。

而大多数情况下孩子是跟着屏幕学习,没有老师的及时关注和引导,老师长时间讲课就互动会少,孩子听课缺乏比较的学习氛围,孩子本身的惰性会放大,小动作增多,分心情况也比较多。

关于孩子上网课效果不佳,几位妈妈有什么感想?

自觉自律的孩子也是有的,但大部分孩子是需要家长时不时监督一下的,比如孩子是在认真听课吗?坚持了多久?

再比如老师授课确实比较生动有趣,互动特别好,如果孩子答题正确率很高,老师给予表扬,这时候发现孩子的专注力强,很少分心。

几位妈妈就认为,孩子在实体课堂上的表现应该比网课好很多,毕竟老师有威慑力,我们也没有什么好的改进方法,只能尽量配合老师监督孩子认真听网课和按时完成作业。

可以看出,几位妈妈对听网课是不得不接纳的无奈感。

疫情当下,青少儿上网课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不能及时反馈学习效果、很难保证孩子的听课专注性,缺乏听课的必要氛围,网络课程设置的内容和形式不够生动有趣,孩子的自律能力不强,不能很好的调动孩子的积极主动性,意识不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实体课程的师生互动和老师威慑。

我们不难得出,孩子网上听课存在的种种问题,反而无形中强化着孩子不良的听课习惯,而且也会搞得家长心累甚至焦头烂额,甚至直接影响亲子关系。

我们该如何做呢?

莱辛说:“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宁要选择寻找真理的能力。”家长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教他学会学习,比如学会合理安排和分配时间的能力,以及培养孩子的专注力等涉及的多种要素。

其实抗击“疫情”阶段,家长与孩子相处时间变得更多了,培养孩子科学的时间管理方法,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的养成到底需要多少天呢?

伦敦大学学院的健康心理学家费莉帕・勒理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她和同事招募了96名参与者,让他们每天重复一项与健康相关的活动(比如饭前运动、饭后散步等),持续84天。

根据结果显示,全部参与者平均需要66天来养成这个习惯,其中有位参与者只用了18天就养成了习惯。

其实,习惯养成的过程是自动化形成的过程,远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复杂。

先从科学的角度讲一讲大脑的故事。

基本上,人们的大脑就是一堆线路——10亿条叫作神经元的线路,由突触将每一条线路连接起来。不管什么时候,你做一件事情,大脑就发出一个信号,通过那些神经纤维链传导到你的肌肉。

当我们开启神经回路的方式正确,比如练习正确的游泳姿势或者弹钢琴时,大脑接收到这个信号后,就会对这些“线路”不断加以锻炼,动作就越发的娴熟,最终就会掌握这种技能。

因此,我们把这个技能(才能)的密码归因为髓鞘质,它是一种包覆于生物神经纤维外的绝缘脂质,负责控制信号的传递速度,髓鞘质越厚,绝缘性就越强,我们的动作和思维就越加精确和敏捷。

在这里,我们对大脑不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总之,一般练习不会产生这种“增量”,因此对髓鞘质无效。

因此,简单的重复、反复、持续练习对髓鞘质的增长作用不大,而有“增量”的重复、反复、持续才是最有效的练习。

但是,如果家长能培养孩子坚持勤加练习,它就会给你最有效的反馈。这也是习惯一旦养成,就不会被轻易改变的原因。

针对几位朋友育儿热议“专注力和注意力不集中”的话题,我给大家分享一些见解和经验:

首先,建议青少儿按行为习惯、身体习惯、思维习惯三个阶段进行习惯的培养。

第一个阶段:培养行为习惯

通常指一些只需变动一些行为就能养成的简单习惯,比如阅读、记笔记、做练习题、鼓励表扬孩子等,这类习惯不太复杂,所以通常1个月左右就能养成。

通过记笔记,可以帮助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到听课内容上来,有利于抵制分心,养成集中精力学习的习惯。

同时,增强师生互动的同时能判断孩子这节网课的理解程度,奖励机制慢慢培养孩子上网课积极性和适应性,从而保证了孩子听课的效率。

特别说明一下,为了培养孩子的深度专注力,建议家长给孩子设立合理的时间作息表,比如制定时间日志和完成任务清单的表,并要求孩子遵守。

时间日志

记录孩子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的全天活动和对应的时间,让孩子自己感受自己时间都用在哪里。

任务清单

训练孩子写作业的速度。比如,家长给孩子列出一天的任务清单和完成的标准时间,并制定一个星星榜激励孩子按照清单上的标准完成自己的任务。

时间日志和任务清单更多的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律和管理时间的能力,同时也是提醒父母要摆正自己的角色定位,和谐处理亲子关系。

某种程度上,时间作息表(时间日志、任务清单)对孩子写作业速度有一定的提高,同时也会发现有利于提高孩子写作业的工作效率和学习的专注力。

而针对3—5岁较小年龄阶段儿童,一般而言,他们对时间没有明确的认知。那么,让孩子建立时间的观念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家长可以通过读表和沙漏法的小游戏,让孩子感受1—3分钟究竟有多长。

第一个小方法带孩子做一个读表小游戏,一起看着家里的钟表,盯着秒表转一圈,一起数数。

第二个小方法是沙漏法,建议最初从3分钟沙漏开始使用,晚上妈妈刷牙洗脸先演示一遍,然后早上起来给孩子使用。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起床、刷牙、上厕所、吃早点等生活习惯,孩子会看着沙漏里的沙子加快自己的行动速度。

如果孩子在规定时间提前完成某一项,我们应及时给与孩子鼓励和表扬。于是你会发现,孩子不仅感知时间的流逝,知道1—3分钟可以做什么,而且这些生活小常识像玩游戏一样变得生动有趣。

这里说明一下,星星榜激励更适宜针对3-12岁的孩子,主要是鼓励和表扬的一种手段,这个奖励机制对于初中以后孩子效果并不一定适用。

现代的孩子物质条件都相对比较优越,我们需要根据每个孩子的性格特质,比如Jessie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喜欢买各种小零食吃、喜欢芭比娃娃和小猪佩奇玩具、Cindy和George这类12、13岁年龄段的少儿喜欢漂亮的公主裙、想去迪士尼乐园、想买一个新款的游戏机等。

这种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变得自然而舒服,也让孩子感觉心身愉快,对亲子关系也是一种良性促进作用。

第二个阶段:培养身体习惯

是指健身、跑步与早睡早起,这种需要牵动整个身体的力量的习惯,它们差不多要3个月才能养成。

第三个阶段培养思维习惯

指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逻辑能力的养成,这需要大量的时间,通常是以年为单位的。

少年期的年龄一般是指11~12岁至15~16岁,这个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初中阶段,属于青春发育期,而朋友的两个孩子Cindy和George也属于这个阶段。

青春发育期的孩子受激素分泌量的快速增长和变化,心理发展处于从童年期间向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和社会经验都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的发展水平与现实的发展水平之间就会存在矛盾

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强烈关注自己的个性成长、有很强的自尊心等比较突出的个性和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家长在亲子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要知道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比如通过George妈妈了解到,他们夫妻都喜欢健身、打球、游泳,孩子耳濡目染,再加上家长的正确引导,孩子不自然的也会喜欢运动和注意体能锻炼。而且George喜欢下围棋也是受George爸爸的影响和引导。

普遍会发现,青春发育期的孩子在体育锻炼方面都存在持久力不够,自控力相对不太稳定的的问题,家长们要根据每个孩子的性格特质,让孩子多表达自己的观点,根据每个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去加以培养,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

这个阶段孩子的身体习惯和思维习惯还处于需要逐步学习和转向成熟的过程,建议还是通过时间作息表来进行自我督促。可见,孩子身体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养成,亲子关系在其中起到不容忽视的关键作用。

为了提高孩子的深度专注力,我这里再介绍一种新的练习方法:冥想。

冥想是把注意力集中到当下时刻的一种练习——将注意力集中在我们的呼吸或者一幅画像上,或者什么也不想,以一种非解析式的、毫无偏见的方式进行练习。

冥想的益处已被多次证明,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行长期的冥想练习。美国作为正念冥想普及度最高的国家,心灵健康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世界级领军人物中很多都有每天做冥想练习的习惯。

美国的科技中心硅谷的很多大公司从谷歌到亚马逊,都在公司内部推崇冥想文化。学术界也开始研究冥想,西点军校专门开设了冥想课程。

牛津大学专门成立冥想研究中心。《原则》的作者,美国亿万富翁、全球对冲基金巨头雷·达里奥说:“在我所有一切的成就中,冥想是帮助我成功最重要的要素,没有之一。”

我们目前接触到的冥想,大都属于正念冥想。它有三大要素:有意识地觉察;专注于当下;不主观评判。对于青少年孩子坚持练习冥想是一种有挑战性的事情,当我们真正把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时,思绪便不再会肆无忌惮的乱跑,身心可以得到彻底的释放和解脱。

专注、自律、毅力是必不可少的品质,有捷径可走。具体步骤试一试这么做:

第一,闭目静坐。包括挺直并舒展背部、肩部自然平置放松、有意识地放松胸部。

第二,觉察练习呼吸。刚开始用计数的方法,一呼一吸计一次,从一数到十,然后重新循环开始。

第三,练习纯熟以后不再计数,只是专注地感觉呼吸的进出,可以关注鼻尖或腹部。感知吸进去的气息是如何进入然后离开身体的。

一般每次冥想至少15分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适当延长。最后是每天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

通过时间作息表、行为习惯、身体习惯、思维习惯的养成,以及练习冥想的方法,对于培养青少年的深度专注力是很有有益的,而成年人如果坚持这套管理方法,同样受益匪浅。

你会发现,青少儿的深度专注力培养,在高效的学习能力、丰富的创造力、自我管理能力、内在的感知力、自由适应力等诸多方面得到很大的提升。

家长破坏孩子专注力的做法

育儿专家李玫瑾教授曾进行过研究,她说:“孩子的专注力不好,大多是家长每天都在做这5件事导致的”。

比如,经常打扰或打断孩子,不分理由的去指导孩子,比如孩子正在玩积木并不需要家长指导,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家长就不要插手,给孩子买太多的玩具,孩子的活动区域杂乱无章。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和榜样,我们应该用正确的育儿方法去引导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引以为戒。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充满无限希望的种子,只要有合适的土壤和环境,尊重孩子自身的生长规律,培养孩子时间管理的意识和观念,定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收获爱与阳光。

参考文献:

西南交通大学,鲁比克周《21天习惯养成周期,这个说法科学吗?》

古川武士,《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

《儿童时间管理训练手册—30天让孩子的学习更高效》

《5步儿童时间管理法:让孩子彻底告别磨蹭拖拉》

互动话题

你在育儿过程中是如何培养孩子们专注力的?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你又是怎么做的呢?欢迎在下方留言,和我们分享你的育儿经验!

作者 | Jessie妈妈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在企业从事品牌和金融投融资工作达10年以上,近些年一直关于科学育儿、职场发展和心理咨询等。家有3岁女娃,对孩子的健康教育一直比较重视,并愿意分享育儿经验。

拓展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