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文学] 六一的回想 (散文) | 默冉

【三江文学现代诗刊】

总第3085期

社     长:李不白

高级顾问:衣非

特邀顾问:周渔

总     编:墨兰雪

副总编 :幸福密码

             玲子

校稿 :王维新

六一的回想   (散文)
     文/默冉
今日六一,台上稚童们的舞蹈、  歌声,一下把我拉回50年前的今天。
这一天
我还是个幼童,穷得穿不上衣服,精着屁股,        提一个小篮儿,跟着妈妈去田地里挑野菜,养家糊口,或喂猪、喂鸡。
那个年代没有幼儿园,只有玩土疙瘩的“六一”,晚上,妈妈就在一盏煤油灯下,给我讲岳家人的故事,讲爷爷冬天去会宁河畔籴粮和毛驴一块掉入冰窟窿遇难的故事,讲奶奶守寡的艰难岁月故事,讲奶奶娘家民国9年地震全家遇难,转娘家唯一逃岀来的奶奶,手里牵着才两岁的爹爹,肚里怀着孕娘,夜里在独庄院的土里嚎哭掏死去的父母等家人的故事,讲爹爹10几岁时给外家当活计的故事,讲土匪抢外家粮食,外家人全藏窑洞里,只有爹爹一人和土匪搏斗的故事,讲二爷、二奶的故事,讲她一人守没人烟汪麻尾子的故事,讲爹爹常半夜干活劳累成疾患病早逝的故事。
上小学的孩子了,穿一件妈妈缝制的粗布衣裤,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在堡子山的民办教学点,社请拿工分的老师,不会教跳舞唱歌,
就排得整整齐齐,在操场里走,算是过了节日。
还是晚上,劳作一天的妈妈,坐在高窑土炕上,从天窗眼里透过的月光下,纳底子。
我向纳鞋底的妈妈说:“妈妈,今天是六一节!”
妈妈说:“哟,六一节,妈都不知道,也没啥好吃的。”说着,妈妈从她的嫁妆三头柜里的针线包里摸出一个巴巴糖,说:“就这一个巴巴糖,妈存的我娃吃上。”
我掰掉糖纸纸,放嘴一嚼两块,喂妈妈嘴一块,放我嘴一块。
我和妈吃着糖,嘴里甜甜的,妈妈说:“这糖还是我娃天天下午放学拾猪粪,天不亮拾狗粪,交给生产队多分了粮食,养鸡下蛋到供销社买了剩下的两分钱,没找的顶换的糖瓜。”
上五年级了,学生是全村6个庄口的,学校可漂亮了,那年六一节办的很好,园子公社全学区的庆祝六一节文艺演出在小岔学校举办,我们班上有舞蹈、有唱歌等节目,我演的节目里是扮演的一个地主老财的坏蛋,同学们都不愿意演这个角色,我就演了。文艺演岀开幕前,我还是穿一件破烂的粗布衣,戴着红领巾,登台主席台,我是园子学区的少先大队的代表,坐在主席台上,台下是几排子小学、初中的同学们,老师,还来了很多全公社看节目的社员群众!
时光像流水一样,一晃我都年过花甲有四的人了,今天是孙子过的节日里,看着孙子和他同一个时代的小朋友们幸福的日子,穿着节日盛装,登上台演的一个个节目,一个个脸上充满笑容,一颗颗童心向着党,我们中华民族将走向光明!

作者简介

(笔名默冉),1958年2月生,男,汉族,自学取得大专文凭。祖籍:甘肃省榆中县青城镇,出生:榆中县园子岔乡。2018年2月退休。曾任榆中广播站编辑、《兰州晚报》记者,《兰州日报》特约记者,榆中县委宣传部对外宣传驻县首任记者。   爱好文学创作,本土民俗文化研究者,读者发表《罐罐茶》、《党的建设》、《甘肃日报》《兰州日报》等报刋发表报告文学、散文、散文诗、小说、民俗类文章80余篇,百万余万字;创作微小说、一句话小说、一分钟小戏、一分钟相声;写故事上千篇,两百余万字。创作了《航航妻子和她的家人们》、《我的岳母》两部长篇小说;收集整理了《榆中民俗》、《史话甘草店》、《甘肃条城街岳家大院史考》等5本书,有待出版。   创作小戏小品、微电影数十篇。    甘肃省自学成才者,甘肃省示范读书获得者,首届全国书香之家获得者,省、市最美家庭获得者。  兰州市作协会员,甘肃省影视家协会会员。

欢迎识别关注三江文学

各大平   精彩不断

三江文学散文诗刊

三江文学

名家美文欣赏

三江文学古诗词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