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的风雅,尽在一炉香的诗意中

陈继儒在《小窗幽记》里说,“春夜宜苦吟,宜焚香读书。”

春色正好时,夜灯下一炉熏香,几卷诗书,文人们就着满窗月色反复吟诵。清风徐来,拂去人生烦俗事。

古代文人大多喜欢焚香为伴,而在宋代以后,文人香事达到了中国的顶峰。

对于文人来说,他们不为追求香料是否名贵,也不为香的气味如何好闻,而是更在意超越于香之外的东西——熏香的温润幽远氛围、于香中飘然而立的个人风骨。

中国文人的风雅,尽在这一炉香的诗意中。

古时候,香有富穷之分。何为富香?那是以前王公贵族们爱用的“沉檀龙麝”,即沉香、檀香、龙脑香、麝香。这些香料,“一两之直与白金等”,价值直抵黄金白银,随便一烧,皆是万贯家产。

可对文人们来说,穷富无关,只为一缕清香。于是,宋代之后,文人们另辟蹊径,用荔枝壳、香橙皮、梨渣、甘蔗渣等果实、花叶制作“小四和香”,即为“穷香”。价格不贵,香亦清雅,更契合文人品性。

苏东坡很喜欢熏焚沉香,“碧纱窗下水沈烟”,在初夏时节,静观碧纱窗下的香炉,升腾着沉香的袅袅轻烟。碧纱白烟相衬,且有好香可闻,显得幽静闲雅。

他也喜欢柏子香这样的“穷香”。有一年秋天他病后初愈,月亮刚出来的傍晚,“铜炉烧柏子,石鼎煮山药”,他在庭院里随手捡来的柏树果实,制成香品,用铜香炉熏焚。旁边架个石锅煮山药,“咕嘟咕嘟”,柏香清简,山药美味,生活不亦快哉?

这画面透出满满的生活气息,也展现出苏东坡能屈能伸、富贵浮云的人生态度,正应了那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金戈铁马的陆游,对焚香却有独到的见解,他最喜欢在下雨天品沉香,“枕傍小铜匜,海沉起微烟”,此时焚一炉海南沉香,夜色中看烟云若隐若现,静听丝丝雨声,好似在听一曲美妙的丝竹管弦之乐。难怪他感叹说,“语君白日飞升法,正在焚香听雨中。”

后来陆游晚年退居家乡,生活较为穷困。他在闲暇之余就地取材,用荔枝壳、柏子、兰、菊等,也曾制作过类似的“小四和香”,并饶有趣味地说:“烹野八珍邀父老,烧穷四和伴儿童。”

在他的眼中,穷四和香与山珍野味一样宝贵,拿来邀约乡邻父老共品,同样可以其乐融融,颇有一番意趣。

对文人来说,选香,是一件纯粹的事,万物凭心,为我所用。

“富香”与“穷香”依香料价格划分,但香本身没有高低贵贱,只要我心欢喜,它就是最佳之选,同样具有可品可赏的诗意。

文人对待香料的态度,正是对待人生的态度。

中国文人喜欢焚香,同时也喜欢自己动手写香方、调制香品。

苏东坡担任杭州太守时,制过一款经典的香叫“雪中春信”,诉说春雪中一树梅花绽放的故事。

这款香至今依然被推崇和复刻,许多人品香的时候会奇怪,为什么没有明显的梅花味道?

殊不知,香讲究的是意境。

苏东坡用檀香和龙脑香的凉,来表现雪中多层次的“寒意”,沉香、白芷则符合红色梅花带来的“暖意”,以及看到白雪红梅时心中升起的一缕暖甜的希望,一种沉稳、坚定的力量。

他的本意不是模拟还原梅花的香气,而是道尽他所欣赏的梅的境界:人生如梅、苦寒历尽、傲然于雪。

人生种种,白云苍狗。此时再想起我们自己,才会惊觉:有谁能比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东坡,更懂这一缕春信的妙意呢?

苏东坡制香,正是在香里遇见了那个豁达乐观、心性坚定的自己。

▲ 《雪中春信》香方

“黄太史四香”中有一款“深静”香,是友人欧阳元老赠给黄庭坚的礼物,由海南沉香、麝香、安息香等制成。

黄庭坚说这款香“恬澹寂寞,非世所尚”,世上的人都不喜欢这种香气,官场之路一直不顺遂的他,却非常欣赏。

黄庭坚认为,制香的这位欧阳元老,是天下最可爱的人。当他读书的时候,能达到一种怎样的专注呢?就像《庄子》里的楚国郢地人一样,面不改色地让匠人挥动斧头,把鼻子上一层薄薄的石灰砍掉,仪态从容,不为外物所扰。而当他做官的时候,又能像庖丁解牛一样,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事务。

黄庭坚给这款香取名“深静”,大概是因为它的香气温柔恬静、淡然空灵,有一种远山淡影的意境,正如欧阳元老这个人的境界一样,深沉寂寥,达世人罕见之地。

欧阳元老制香,正是在香里遇见了那个恬淡自得、超然物外的自己。

明代屠隆曾说:“和香者,和其性也。”

对文人来说,制香、和香,不是匠人复制般的还原、重复,而是通过自己独特的人生阅历进行香品创作,从中呈现出个人的修为和品味。

因为不拘泥于物质上的“相似”,每一个香方最终都成为了不同的故事,至今散发诗意的魅力。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提到,“焚香能教人平心静气,插花最能怡情怡性。仪态规矩是其次,陶冶性情才是贵格。”明兰们和宫里嬷嬷学的便是隔火熏香。

隔火熏香,是一种很独特的品香方式。如今我们多是直接烧香,但古时的文人们会先点燃一块木炭,将它埋到香炉的灰里,再放上一层隔片,最后才把香品放在上面,慢慢烘烤。

隔火熏香,不仅无烟火之燥气,而且香气释放舒缓,香气更温润,香韵悠长。

宋代词人毛滂,曾在春天傍着蔷薇花,用狻猊兽型的玉质香炉,以金叶作为隔片,“玉狻猊,金叶暖,馥馥香云不断”。碳已灭,香不断,春夜里有香相伴,尽享无边春意。

对陆游来说,香却是无声的一缕陪伴。他曾在暑雨潇潇的长夜里,因为喝多了几杯,“银叶无烟静炷香”。闻着清香,枕着诗书,施施然入梦了。

对文人来说,太过张扬不够隽永,太过高调恐难长久。含蓄才是最美的姿态。因此,他们爱用隔火熏香。

烟气的九曲回环,是香的外在之美。那么,文人品香,则是在意香的内在之雅。

“香令人幽,酒令人远,茶令人爽,琴令人寂……”今天的我们,在生活中可能有机会喝到一壶好茶,却不容易遇到一炉曼妙的熏香。

王小波说,“诗意的生活并不是矫情的造作,而是在庸常生活里让自己带一点格调与品位做事,把生活过得浪漫有趣,不让自己活得粗糙。”

何为诗意?不过是一点无用的“闲事”,将柴米油盐过出诗酒花茶的情趣。

对文人来说,那是一炉香,他们以香遇见自己的灵魂,寄情生活的美好。对你来说,那一点“闲事”,又是什么呢?

参考资料:

1.叶岚,《闻香》,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年1月

2.烛火煌,《满身弥漫着“香”的诗人——苏东坡》,九龙沉香博物馆,2019年4月6日

3.智奇,《焚香驱俗氛,宋人的“富香”与“穷香”》,香道,2019年8月4日

4.柴门苏星河,《旧月,新凉,人间事:黄庭坚深静香小考》,九龙沉香博物馆,2020年9月1日

5.柴门苏星河,《烟敛云收,雪中春信》,九龙沉香博物馆,2020年12月7日

6.《焚香听雨:语君白日飞升法,正在焚香听雨中》,香道,2021年3月6日

文字为物道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 山西博物院×九龙沉香博物馆×物道 ·

联 合 策 划

《香魂》中国古代香文化香展

活动时间:2021年2月4日-5月9日

从香品到香器,从生活到美学

首次全面展示中国古代香文化

(0)

相关推荐

  • 香,祛秽防疫、安和神志的“养生良方”

    供御香方加减频,水沈山麝每回新. 内中不许相传出,已被医家写与人. 香方与医方本属同源,合香香方无论是观念.制法均受医方影响.制香所用沉香.檀香.龙脑.乳香等香材也被称作"香药", ...

  • 香道文化,古老与风雅并存的诗香

    盛世传香,是中华香道文化最好的写照. 国人用香,历史悠远.肇始于春秋战国,滋长于秦汉,完备于隋唐,鼎盛于明清. 明朝守安禅师读彻留有名诗:"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不是息心去妄想,只 ...

  • 专稿 | 三馆联手!在山西博物院,遇上那一缕东方香魂

    无论你是不是文艺青年,在熹微的晨曦燃一支西溪桃花,或在微雨的黄昏点一盏昆仑煮雪,总是一件惬意的事. 虽然燃香并非东方专利,但在这个诗性.含蓄的国度,香是中国茶的浮沉温厚,是江湖中的侠骨柔肠,是在五千年 ...

  • 香:润养了时光,成就了文化

    气味, 是历经承岁月的积淀, 润养了时光. 文化, 是汇集了日月的精华, 惊艳了万物. 而沉香,是气味与文化的相互融合,集天地之灵气,铸世间之珍品. 从未离开的中国香 中国用香的历史非常悠久,古时常说 ...

  • 静坐一炉香,无事可商量丨中国古典家具

    文/陈桂湖 核心提示 最著名的是陈去非的<焚香>:'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缥缈 ...

  • 彭于晏热带往事定档,人瘦眼神有戏,搭档张艾嘉火花超过第一炉香

    五一档期票房丰收之后,紧接着要上映的电影也开始紧锣密鼓投放海报宣传片,彭于晏有一部定档6月18日的新片热带往事,看起来让人能有点小期待. 海报的设计感很强,怼脸照加大红字,绝对醒目.发生在夏天的故事, ...

  • 中国文人的“半”字哲学

    文学家屠隆<娑罗馆清言>说:"楼前桐叶,散为一院清阴:枕上鸟声,唤起半窗红日".这个"半"字,实在是体现了主人鲜活的艺术思维和审美意识.在传统的中国 ...

  • 天下无道则隐:魏晋风流背后,中国文人的苦难和矛盾

    原创 天下无道则隐:魏晋风流背后,中国文人的苦难和矛盾 阿杰谈历史 2021-03-03 14:32 240年,是魏晋文学的一个分界点.240年之前,社会动荡不安,产生了慷慨悲凉的建安文学:从240年 ...

  • 中国文人画最后的一笔

    溥心畲(1896年9月2日-1963)原名爱新觉罗·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畲,自号羲皇上人﹑西山逸士.北京人,满族,为清恭亲王奕訢之孙.曾留学德国,笃嗜诗文.书画,皆有成就.画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 ...

  • 【藤椒中国】酱浇肥牛,椒香十足初夏开胃,干饭人速度get!

    【藤椒中国】酱浇肥牛,椒香十足初夏开胃,干饭人速度get!

  • 一千六百多年前一个中国文人用小草抄了篇先...

    一千六百多年前一个中国文人用小草抄了篇先秦文学作品<庄子.南华经.知北游>,选取被衣讲道其中一小断,供赏! 释文: 啮缺问道于被衣,被衣曰:"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 ...

  • 中国文人画里的岁寒三友

    松竹梅--松,四季常青:竹,经冬不凋:梅,则迎寒开花,故合称"岁寒三友". 松.竹.梅做为中国文人画经久不衰的题材,经常一起出现在画中,取松茂而文.竹瘦而寿.梅寒而秀,是三益友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