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常用腧穴——印堂

【穴名释义】

本穴所在处是古人印染装饰的地方,又居额区明堂,故名印堂。

【定位取法】

在额部,两眉头之正中。用体表标志取穴法,先将两眉头之中点连一线,本穴在该线段之中点。

【穴性特点】

本穴虽属经外奇穴,但实位于督脉经之中,具有开窍醒神、清利头目之功,尤擅治由痰湿蒙蔽清窍所致的脑窍昏蒙之症;又位居鼻窍之上,故又常用于治疗鼻疾患。《针灸大成·中风瘫痪针灸秘诀》: “中风风痫,瘛疭等症:印堂针灸。”

【主治概要】

1.本穴为治疗各种鼻疾患的局部主穴,对多种鼻病有效,如变态反应性鼻炎、急性鼻炎、慢性单纯性鼻炎、鼻衄等。

2.本穴开窍醒神、清利头目之功,常用于中风、中暑及头痛等。

3.本穴具有调神、安神作用,即有调节睡眠节律的作用,可治疗失眠特别是顽固性失眠。

4.印堂尚具有除呃的作用,用以治疗呃逆、噎膈等。

【临床应用举例】

1.顽固性失眠 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表现为难以入睡或不能保持熟睡,醒后不能使人精神振作或恢复精力,并多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变化,

毫针刺法:常规消毒印堂穴局部皮肤后,医者取28~30号2寸不锈钢毫针,迅速刺入皮肤直到骨膜,与皮肤成15度角向下平刺入约1寸(要求针身紧贴着骨膜)。然后将针身固定,一边缓慢向单方向捻转针柄,一边询问患者感觉,直到针下有一定阻力为止。此时术者手下有沉紧涩的感觉,患者多自述针感很强,甚至整个头部都有憋闷感,留针15~30分钟。每5分钟提插针体1次,以维持针感,出针时先将针柄相反方向轻轻转动,当针体松动后再将之退出,并用干棉球压迫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每日1次, 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为3~5日。

2.慢性单纯性鼻炎 本病多由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久治不愈发展而来,或临近部位有病灶,或患者有全身性慢性疾病,或有慢性化学、物理性刺激。患者出现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少许黏液性或黏液脓性分泌物、头痛、嗅觉障碍。

针灸法: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用28~30号1寸不锈钢针,快速刺入穴位得气后针尖退出皮下,呈10度角向鼻根部刺入,捻转透刺入0.5寸左右,然后继续捻转10~20秒钟,使鼻根部产生持续的酸重胀感,留针30分钟,隔10分钟行针1次。同时,术者用艾条在穴位上施行温和灸,以患者感到鼻根部暖和且舒适为度。隔日1次, 10次为1疗程。

3.眉棱骨痛 指眉棱骨部或眼眶骨疼痛的眼病,可单侧亦可双侧,类似于西医学的眶上神经痛。自觉症状有单侧或双侧眉骨疼痛,或痛连眶内,或痛连两颞,阵阵发作,时轻时重,常伴眼珠胀痛,并有不耐久视、畏光、喜闭目以及阅读后和夜间疼痛加重。常因风热外袭,风痰上扰,肝血不足,肝郁气滞等引起。

透针法: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后,用28~30号2寸不锈钢针,快速直刺入穴位0.1~0.2寸。然后将针尖转向患侧平刺进针,直抵鱼腰穴皮下,要求医者操作时必须以右手持针,左手拇、食指将攒竹穴至鱼腰穴的皮肤捏夹隆起,徐徐推入针体,当患者觉得局部产生酸麻胀感时,则可停止推送并留针,时间可长达1~ 2小时。留针期间,如果患者的痛势已被控制,留针30分钟后出针。

4.呃逆 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呃逆古称“哕”,又称“哕逆”。西医学中的单纯性膈肌痉挛即属呃逆。呃逆的主要表现是喉间呃呃连声,声音短促,频频发出,患者不能自制。临床所见以偶发者居多,为时短暂,多在不知不觉中自愈;有的则屡屡发生,持续时间较长。呃声有高有低,间隔有疏有密,声出有缓有急。本病常伴胸膈痞闷,胃脘嘈杂灼热,嗳气等症。本病病机关键在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且与肺之肃降,肾之摄纳,肝之条达有关。

穴位注射法: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后,医者的左手提捏起穴位皮肤,右手持2毫升注射器,抽取冬眠灵注射液0.4毫升对准穴位快速刺入皮下。当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时,若回抽无血,则可缓慢注入,然后再将针头分别向左右攒竹穴斜刺,各注射约0.2毫升药液,起针时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隔日1次, 5次为1疗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