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画廊的大IP是谁 围炉夜话
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大势下,疫情影响可谓雪上加霜。国内艺术市场各机构的展览、艺术博览会推迟或停办,在“停摆”的这段时间,各艺术机构、组织也在积极应对,不断推出线下艺术品与线上推广、交易的举措。短时间里,艺术市场在特殊境遇下的应激式呈现,也是近几年艺术品商业模式升级的集中反应。
伴随近几年来艺术市场的快速变化,画廊行业也日趋向国际化的模式升级。而体量巨大的中国文化旅游业态的兴起,也带动了艺术与商业资源的加速整合和推动。未来仍然作为待开发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将面临怎样的竞争和机遇?作为艺术品市场基础的画廊行业如何从传统模式中破局升级?
本期讲师
林松,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市场资深专家。现为北京画廊协会监事、副秘书长,北京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北京保利国际拍卖现当代艺术顾问,北京保利艺术投资管理公司评估专家,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训项目特约导师,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科学与艺术应用推广专项基金”管委会副主任,中国少年儿童造型艺术学会委员。
林松从国内画廊和国际大品牌画廊的差异比较讲起:
开源节流和合纵连横都很重要
在中国整体经济去杠杆、去库存,开始进入盘整、求稳的状态下,艺术市场的反应最敏感、最快。
“前段时间,佩斯画廊牵头,联手高古轩、阿奎维拉(Acquavella )击败苏富比、佳士得这些一线拍卖行,取得出售著名藏家唐纳德·马龙(Donald B. Marron) 4.5亿美元的藏品代理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林松认为,这次是个真正业界行为的典型案例。首先,这三个大画廊和唐纳德·马龙之间的关系很亲密,这份友谊和对专业的共识;另外,重要的一点,画廊长年为博物馆服务,买作品。 作为专业画廊无论是对大藏家的服务;还是对艺术家的服务;对博物馆机构、基金会的专业服务体系,是这个合作的重要基础。
从左至右分别为:佩斯画廊主Arne Glimcher,阿奎维拉画廊主Bill Acquavella,高古轩画廊主Larry Gagosian,佩斯画廊主Marc Glimcher,图片:?Axel Depuex
中国本土的画廊和艺术博览会都不具有这样的话语权和实力。Art Basel的全球战略,完全占据、主导着当代艺术市场的话语权。
“我们身边非常优秀的画廊朋友,站台中国、蜂巢当代艺术中心、魔金石空间、星空间、偏锋新艺术空间等等都进入Art Basel Hong Kong,已经和这些国际画廊已经面对面的竞争了,包括客人、艺术家都在竞争。”林松用国内优秀的画廊参加这类博览会的情况举例,就像在“陪榜”。参加Art Basel Hong Kong,花费了很高的成本,但不一定会有相应的回报。
图片来源:手机截屏
“所以,长征空间、站台中国都宣布不再参加Art Basel、Frieze等等这些国外的大艺术博览会了,一个都不参加了。”因为尝试以后,明白了其中的游戏逻辑,包括成本的测算和经验教训。 因此,国内画廊会更加看重对国内本土市场的深耕。
国内相对有实力的画廊尚且如此,在特殊时期的中小画廊压力就更大。 目前国内上半年的艺博会“停摆”已经形成,画廊基本只有三个月到半年的资金储备,不仅要要开源节流,还要发展就离不开充足的资金;经营管理人才;以及画廊之间的“合纵连横”。
“豪斯沃斯高古轩的11家分店很多也是合伙人制的。贝浩登画廊在全球也有六家连锁机构,也希望有一个超级画廊把大家联合起来。柏林画廊周也是六个艺术经纪人合伙创办。”林松分析, 今天的经济背景已经不是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2008年在北京举办奥运会,全国各地创建私人美术馆浪潮,大量资金进入艺术市场的背景了。因此现在开源节流和合纵连横都很重要。
画廊行业传统模式的变革
疫情的冲击下,加速了画廊行业传统模式变革的到来。很多画廊开始转移到线上,通过直播等各种形式开展业务。昨天“线上2020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VIP预展已经开幕。广州建康平台妇科jiankang.huajuntrading.com/
图片来源:网页截屏
“最近,站台中国、千高原等画廊在做线上的展览,YC艺术网、艺典中国都在开展在线拍卖等等艺术电商的业务。”林松认为借助线上的线下这种相互融合,借助互联网的模式和技术手段、工具,互相补充扩大提供了艺术品消费的可能性。
“2003年至2008年当代艺术市场的崛起,持续至2014年中国艺术市场创造高价的最高峰已经过去了,所以要往前走,不能停留在过去。”林松分析 现在的艺术市场已经从投资市场向消费市场转向。画廊、艺术家都要下调价格,果断拥抱线上线下的展示销售的相互融合。
北京佩斯画廊的Teemlab团队制作《花舞》
“为什么互联网巨头一直在做消费、下沉、垂直,但没有介入艺术品的版块?因为艺术品的特殊产品属性,它是非标的,无法大规模复制生产,成本、销售价格也不是完全清晰的,不是标准化的工业产品。”林松认为在这个变化下,新的消费习惯和趣味也在发生变化,可能之前销售的作品和代理的艺术家已经不被接受。在新的消费习惯的需求下,会有相应的艺术品和艺术家出现,才可能把市场做大,才会吸引更大的商业巨头。 因此,文化艺术品的消费升级与需求,大牌画廊有充足的资本支持,专业的管理人才,各种各样资源的整合能力等等,因此可以去做“高精尖”的事情。也使得中小画廊面临不得不转向,去拥抱互联网,拥抱这种融合,寻找新的可能性。因为画廊就是一个商业性的生意。
“OPERA Gallery就是一个纯商业的画廊,世界各地都有分支,谁的作品都有,有很便宜的,也有很贵的。但在中国,比如一个中产阶级买房子要买艺术品装饰,它到哪儿去?基本就是复制画,要么就是家具城、大芬村,还能去哪儿去买呢?”林松最近了解到一位90后的朋友新开的画廊,春节期间一直有销售,基本是3万以下的作品,甚至一天的流水有10万,因此这个市场并没有“停摆”,只是需求在变化。因为798的成本太高,消费者会在其他地方消费。 而且“线上销售”作为工具和手段,是画廊获取精准客户资源的渠道,吸引更多的流量进来,才有销售的可能性。在特殊阶段下,倒逼了艺术市场的成长。
“大地艺术家”项目海报
“作者画廊这几年在做的'大地艺术家’项目,也是在用手中掌握的艺术资源拓展受众的圈层。与更广泛商业项目、文旅项目、产业等等对接。”林松从这些年艺术机构带动的看展经济,举例上海K11《莫奈花园》大展,大概3000万的票房收入;Teamlab在北京佩斯的展览是2700万的票房收入;去年尤伦斯的“毕加索大展”,有20万人次以上的观众;国家博物馆的《心灵的畅想——梵高沉浸式艺术体验展》利用暑期档,大概1800万票房收入。
上海K11《莫奈花园》大展,中国艺术展票房之冠
国家博物馆的《心灵的畅想——梵高沉浸式艺术体验展》
林松去年在艺术北京现场和艺术北京总监董梦阳也了解到,虽然比往年上调了门票价格为150元。但看展人数还在增长,并没有因为门票上涨而人数减少,证明市场的需求还是很大的。从艺博会的观众数量的递增,看到关心艺术的人越来越多了,真正的艺术品消费时代正在走来。
下一个大IP是谁?
“画廊就像掌握资源的会聚地,也是内容提供端。像KAWS、草间弥生、村上隆等等个人作为大IP的艺术家,推广影响手段已经是多元的了。”林松举例贝浩登代理的艺术家KAWS,香港苏富比2019秋季拍卖会上,KAWS于2005年创作的《THE KAWS ALBUM》,仅仅1平米的绘画作品以1.16亿港币成交。并且KAWS限量版的玩偶,甚至一些潮牌、服装等等这些各种相配套的这些产业,已经形成他以艺术家原创向商业、时尚、奢侈品、流行各个方面去延伸、拓展和合作的艺术商业的版图,形成跨界态势。
北京SKP的沉浸式艺术展
去年年底,位于北京建国路大望桥东南角的SKP南馆项目SKP-S的火爆开幕,其店庆日一天的销售额达到了惊人的10亿元人民币,赚足眼球,引爆朋友圈。 为企业如何从交易经济到体验经济的全方位转型形成了一个可以讨论的范本。
“90后、00后未来的审美口味,消费习惯,他门所理解的艺术,未来引导潮流艺术的兴起,以及消费艺术品和商业艺术的兴起。他们会找自己的符号,会找自己艺术的代言人。KAWS也已经即将在美国博物馆办展览了。” 在林松看来这些拥有话语权的超级大画廊,仍旧会按大师一样的来推动、来营销艺术家。但与奢侈品牌、潮牌的推出,会有更广泛的合作,让更多的人知道。符合这个时代对潮流的需求,手段已经更元化,甚至时尚化。
“画廊随着市场的变化,也在被动或主动的转型。”林松分析, 画廊在传统的物理空间以外,会拓展出对藏家以及企业收藏系统的服务顾问公司,那些超级大画廊已经具备这些功能。另外一些中小画廊会更单纯、更商业化的去发展,成为经济人、艺术投资顾问、收藏顾问。在这个过程中,连锁的商业的画廊就会出现。
另外,还可以成为艺术内容和项目的提供商,比如大到类似毕加索、梵高的原作展引进,小到沉浸式艺术体验展,像Teamlab这样的输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