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C2020丨吴炳祥教授:2019ESC急性肺栓塞指南要点解读
编者按: 2020年5月28日~6月2日,第十四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 2020)通过在线方式召开,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吴炳祥教授在会上作了《2019ESC急性肺栓塞指南要点解读》的报告。现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急性肺栓塞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误诊率的常见病,也是住院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因其发病隐匿且症状无特异性,常常被忽视,是住院患者非预期死亡和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医疗费用增加、住院时间延长和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做到早期识别与诊断、及时有效的救治和规范的随访与管理,从而降低肺栓塞患者死亡率、复发率和改善预后,是我国乃至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200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推出了第1版急性肺栓塞(APE)诊断和治疗指南;2008年ESC发布了第2版APE诊疗指南;2014年ESC年会上发布了第3版APE诊疗指南;2019 年 8 月 31 日在 2019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上正式颁布了 ESC 与欧洲呼吸学会(ERS)共同完成的 2019 ESC急性肺栓塞诊断与治疗指南。
2019年ESC指南推荐强度的变化
2019年ESC指南新推荐意见
2019年指南疑似PE患者诊断更新要点
总结
对于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快速、即时地检测床旁经胸超声心动图,以区分疑似高危PE与其他急性危及生命的情况。
如果怀疑急性PE,在排除患者出血或绝对禁忌证的情况下,尽快进行抗凝治疗,同时进行诊断检查。
50岁以上的患者应采用经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临界值,而非固定的临界值,以排除中低危疑似PE患者。
应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PE患者进行进一步的风险评估,包括临床表现、右心室大小和(或)功能以及相关实验室生物标志物,对高风险患者行再灌注治疗和生命体征监测,考虑低风险患者应选择早期出院和持续抗凝治疗。
若无禁忌证,患者均应优先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进行抗凝治疗。
除短暂、剧烈、可逆因素引起的急性PE外,患者在首次PE发作后均终生存在深静脉血栓复发的风险。因此,抗凝治疗3~6个月后重新评估,结合患者的情况,权衡其持续治疗的获益与风险,以此决定抗凝治疗的时长和剂量,并定期复查。
患者急性PE后应密切随访,内容包括检查VTE是否复发、癌症或抗凝治疗的潜在出血倾向、询问患者是否存在持续性或新发的呼吸困难。如果存在持续性或新发的呼吸困难,应逐步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CTEPH或慢性血栓栓塞性疾病,并治疗相关合并症;对无症状患者不推荐常规随访影像检查,但有CTEPH发展风险的患者可以考虑随访影像检查。
专家简介
吴炳祥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
研究领域:
肺血管疾病、血栓与抗凝、先天性心脏病
社会兼职: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肺血管病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肺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心脏学会心肺血管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黑龙江省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栓和肺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亚太心脏联盟结构性心脏病分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委员会委员
卫生部先心病介入培训基地导师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委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委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委
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委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通讯编委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审稿专家
《中华内科杂志》电子版审稿专家
《国际循环》编委
主持两项国家自然基金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