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秘在于量

中医之秘在于量——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二

摘要:针对中药之秘在于量,进一步探讨了李可用药规律。李可关于红参

用量:补元用平剂,急救暴脱用大剂;红参剂型:捣末同煎,另炖,粉吞,块吞。

肉桂用量:温肾阳、助气化、反佐用平剂;引火归原、降奔豚、止泄泻、护胃阳

用小剂;肉桂剂型:平剂煎服,小剂粉冲、米丸吞服。山萸肉用量:小剂10克,

平剂30克,中剂60~90克,大剂100~120克。吴茱萸用量:10克以下无

效,15克显效,30克攻无不克,50克治大症。生半夏用量:小剂10克,平剂

30克,中剂45克,大剂60克。

关键词:中药红参肉桂山萸肉吴茱萸半夏李可医案

人参为中药四帅之一。李可创制的破格救心汤,高丽参用至30克。他在全

书246则医案中,用红参多达121案,创下了人参之“最”。现根据其医案,

整理出以下内容:

1红参

李可关于红参用量:补元用平剂10克,急救暴脱用大剂30克(372页);

红参剂型:捣末同煎,另炖,粉吞,块吞。

1.1红参捣末同煎

红参捣末同煎用大剂,常用于血证暴脱,可立挽危亡。如暴崩欲脱案(123

页)、暴崩脱症案(124页)、久痢成痨案(305页)。

1.2红参另炖

红参“另炖”法,即隔水炖也,缘于单煎红参易糊锅,不可不知。主要用于

以下情况:①红参平剂:用于补元,红参为10克,偶见15克。这是红参最常

见的用法,如顽麻怪症案(42页)、尿毒症案(164页)。②红参救脱:救脱

用大剂,如胃溃疡大出血案(15页)、妊娠恶阻案(107页)。③破格救心:高

丽参30克,如破格救心汤治肺心病心衰(7页)。④奔豚厥脱:红参30克,

如奔豚汤治伏寒奇症案(379页)。

1.3红参粉吞

主要用于特定的配伍,组成散剂。①参蛤散:肾不纳气之喘,红参10克

(重则高丽参20克),蛤蚧尾1对,研粉吞服,立解其危(14、29页)。②

散:小儿慢惊风,以高丽参粉5克,香013克,以救呼吸衰竭(74页)。

③参灵散:李氏治数百例胃肠溃疡,红参、灵脂各10克等分,为散吞服,可

当日止痛,半月痊愈(178页)。

1.4红参块吞

所谓红参“块吞”,即打小块吞服,其“小块”,亦称“粗末”,类似于粗玉米

面。主要用于:①大气下陷:李可认为,用补中升陷法治大气下陷证,红参不入

煎剂者,缘于汤药速效,虚馁之人下咽反觉胀闷,打小块吞服,入胃缓缓奏功,

使下陷之气徐徐升达。如胃下垂案(254页)、剖腹产后二便闭结案(112页)。

②肾不纳气:肺肾两虚之喘,红参小剂10克打碎,细嚼慢咽,立刻生效。详见

急性结核性胸膜炎案(47、393页)。1.5关于红参“另炖”的思考红参“另炖”

法,是李可临床使用频率最多的煎法。由于隔水炖之法,有人不知,亦比较麻烦;

若单煎红参,又易糊锅。为此,笔者采用红参减半粉吞,代替红参“另炖法”。

2肉桂

李可关于肉桂用量:温肾阳、助气化、反佐用平剂;引火归原、降奔豚、止

泄泻、护胃阳用小剂;肉桂剂型:平剂煎服,小剂粉冲、米丸吞服。

2.1肉桂煎服

肉桂入煎剂,一般为平剂10克,对于小儿、老人、羸弱之人,肉桂酌减,

如小儿遗尿案之肉桂3克入煎(86页)。主要用于以下情况:①温肾阳:如阳

虚型红斑狼疮案,用附子、肉桂直温肾阳(202页);习惯性流产案,用附子、

肉桂温养命火(117页)。②助气化:李可之经验,治三焦气化乖常诸疾,必以

肉桂辛热善动之品,直入命门而补其火,火旺则阴凝解而气化得以蒸腾。如一老

年肥大性前列腺炎急性感染致癃闭者,虽诊为湿热充斥、三焦闭塞,仍以对症汤

剂加肉桂蒸动气化,2剂而解(157页)。又如结核性腹膜炎合并胆囊炎案,以

真武汤加肉桂蒸动气化(39页)。③反佐:李氏在论述攻癌夺命汤时指出,本

方大队苦寒之品,脾胃怯弱者,以肉桂温热灵动之品反佐,以保护脾胃为第一要

义(146页)。如红斑狼疮案,用肉桂10克反佐玄参100克,以防寒凉损伤

脾胃(204页)。笔者注意到:李氏凡用肉桂反佐,均列在反佐药之后。这一特

殊笔法,值得借鉴,如痢疾脱症案(146页)。

2.2肉桂粉冲

肉桂冲服,一般为小剂115~6克。主要用于以下情况:①降奔豚:肉桂、

沉香、紫石英为药对,凡奔豚证,急投肉桂粉、沉香粉3克冲,煅紫石英30

克,直入肝肾,破沉寒痼冷,安镇冲脉,下咽立效(16页)。如伏寒奇症案之

肉桂115克(380页),肠梗阻合并疝嵌顿案之肉桂6克(133页)。李可用

奔豚汤,偶尔肉桂10克入煎。因症属厥脱,救阳为急,归于“温肾阳”一类,如

噎嗝重症案(389页)。②止泄泻:肉桂、赤石脂为药对,自制方三畏汤之肉

桂115~6克粉吞,赤石脂15~30克入煎,取肉桂补命火,赤石脂甘温酸涩收

敛,对脾肾虚寒导致之五更泻、久痢、久带,有特效(179页)。如糖尿病案之

五更泻,3剂而愈(57页)。③护胃阳:李氏在肺痨兼寒饮案中指出,患者呕

吐厌食,唯胃已伤,以阳和汤之肉桂粉冲,以复胃阳(308页)。看来肉桂反佐

与护胃阳有些相似之处,但仔细推敲,还是有区别的。反佐的目的在于护胃,而

针对的是苦寒药;护胃阳的目的在于扶胃,但针对的是胃虚证状,如胃凉、呕吐、

便溏。

2.3肉桂米丸吞服

李可之经验,凡火不归原证,肉桂115~6克米丸吞服。米丸做法:油桂刮

去粗皮研粉,小米蒸烂为丸,如赤小豆大,药前囫囵吞下。取其米丸溶解较水丸、

蜜丸缓慢,不在胃里分解,而在下焦徐徐吸收,引火归肾(54、127、242页)。

如鼻衄奇症案(279页)、复发性口腔溃疡案(286页)。但有时,李氏名为“引

火归原”法,却用肉桂粉吞,如虚寒型糖尿病案,这是为什么?因此案兼有胃

阳虚(如胃脘冷痛、厌食呕逆),为了兼顾胃阳,以“保护脾胃为第一要义”,

故改米丸为粉吞。从引火汤证诸案中,可以看出,凡火不归原证兼有胃阳虚、奔

豚证、五更泻、反佐证,皆遵“保护脾胃为第一要义”,改米丸为粉吞,如肺心

病奇症案兼奔豚证(374页)、齿衄案兼泄泻(292页)、鼻衄奇症案兼反佐黄

连,均改米丸为粉吞(281页)。

2.4肉桂与油桂

笔者注意到,李氏多数称肉桂为“油桂”。考肉桂分3种:①官桂:又称筒

桂、菌桂,为5~6年之幼树干皮、呈筒状;②企边桂:又称油桂、紫油桂,

因其表面用指刻划时则现棕色油纹而得名,为10年的树皮,呈凹凸形半卷

状;③板桂:又名桂楠,是老年厚树皮,呈板状。这三种肉桂,以油桂皮细肉厚,

断面紫红色,油性大,香气者为佳。所以李氏恒用越南之紫油桂,而不用普通肉

桂。其用药精纯,可见一斑。

3山萸肉

李可关于山萸肉用量:小剂10克,平剂30克,中剂60克,大剂90~120

克。

3.1八味丸类方,山萸肉为小剂、平剂

李氏用八味丸类方,遵原方熟地与山萸肉之比例,故山萸肉用量偏轻,小剂

者2例,平剂者2例,如膝关节积液案之济生肾气丸加味(251页)、夜盲案

之杞菊地黄丸加味(268页)、急性肾盂肾炎案之知柏地黄汤加味(158页)、

真寒假热案之八味地黄汤加味(288页)。

3.2潮热、消渴、防脱,山萸肉为平剂

李氏之经验,凡肺痨、小儿疳积、癌证之化疗、放疗所致潮热者,以补中益

气汤加山萸肉、乌梅、龙牡各30克,半月退净(302、363、396页);糖尿

病之消渴,癌证之化疗、放疗之烦渴,恒加山萸30克(55、56、363页)。

治大气下陷证,下元虚者须防“提脱”,恒加山萸肉30克,如胃下垂案(254页);

羸弱之人,以防阴阳气血之脱散,加山萸肉敛肝,如肺痨夹寒饮案(309页)。

3.3脱证、血证,山萸肉为中剂、大剂

气虚欲脱者,急以升陷汤加参、萸,重用山萸肉90克,如产后误用开破致

变案(113页),血脱者,见于脾不统血之崩漏便血,出血量多不止,汗出而

喘,则是肝气已伤,疏泄太过,不能藏血,急加山萸肉60克以上,敛肝救脱;

气随血脱者,出血如注,自汗而喘,腰困尿多不渴,急以大剂当归补血汤加红参

助元气,重用山萸肉90克以上,敛肝固肾救脱;亡阳厥脱者,出血日夜不止,

突变四肢厥冷,大汗暴喘,面白如纸,气息奄奄,阴损及阳,阳微欲绝,急投破

格救心汤,重用山萸肉120克(124、125页)。

3.4心衰、呼吸衰竭,山萸肉为大剂

心衰重症,如肺心病心衰案,破格救心汤之山萸肉120克(7页);如呼

吸衰竭,升陷汤合大剂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山萸肉90克,香012克(263

页)。

4吴茱萸

李可关于吴茱萸用量:10克以下无效,15克显效,30克攻无不克,50

克治大症(202、377页)。

4.1吴茱萸汤证

李氏认为,《伤寒论》吴茱萸汤证昭示: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

主之。止痛与止呕,正是吴茱萸的两大功效(44页)。

4.2吴茱萸主治

根据李氏之吴茱萸案21则,整理其主治:肝寒之巅顶头痛、眩晕、疝痛、

缩阳、痛经、冻脚(202、376页),胃寒之呕吐吞酸、噎嗝反胃、胃脘痛、绕

脐痛、少腹痛(376、382、389页);外敷涌泉引火归原治口疮,敷脐治小儿

泄泻,其功不可尽述(376页)。

4.3中西汇录

吴茱萸为开冰解冻之剂,其性辛热燥烈,直入阳明、厥阴血分,暖肝和胃,

降逆补虚,温化寒饮,能破沉寒痼冷,解除一切痉挛(274、390页)。由此而

解决一些现代医学之难题,如西医脑出血之脑膜刺激症,与中医肝胃虚寒、痰饮

上冲巅顶有些相合,详见蛛网膜下腔出血案(44页);美尼尔氏综合症之内耳

迷路积水、痉挛,与中医痰饮上犯于脑之眩晕相通,详见内耳眩晕症案(272页);

西医食道、胃肠之痉挛,与中医之“寒主收引”同理,详见噎嗝重症案、肠痉挛

案(381、390页)。

4.4吴茱萸用量

李可认为,《伤寒论》吴茱萸汤之吴茱萸一升,约合今制50克。故用量10

克以下无效,15克显效,30克攻无不克,50克治大症。唯当今各家皆用1.5~

6克,药难胜病,故其效不著(202、377页)。李氏之吴茱萸案21则,其中吴

茱萸小剂10克者5例,用于小儿、虚弱之人,如小儿过敏性紫癜案、急性肝

炎误治变症案(329、170页);吴茱萸平剂15~20克者11例,如痛经痼疾

案、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案(114、64页);吴茱萸中剂30克者4例,如美尼

尔氏内耳眩晕症案、重症呃逆案(272、196页);吴茱萸大剂50克1例,如

红斑狼疮案(202页)。

4.5吴茱萸冲洗法

李可认为,吴茱萸汤方下注一“洗”字,是仲景用法奥法所在,即用至15

克以上,当以开水冲洗7次,而后入煎,可免入口辛辣及服后“瞑眩”之弊。凡

遇小儿、老人、病弱之人,则先煎沸2~3分钟,换水重煎,以便稳妥(376、390

页)。

4.6吴萸姜枣

李可指出,伤寒方用药精纯,虽姜、枣亦寓有深意,并非点缀。吴茱萸加两

倍之生姜、大枣20~30枚,则辛烈减,可保无害(377、390页)。详见胃溃

疡大出血案(15页)。

5生半夏

李可关于生半夏用量:小剂10克,平剂30克,中剂45克,大剂60克。

5.1小半夏汤类方

李氏喜用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昭示:呕家本渴,渴者为欲

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

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5.2半夏主治

根据李氏之半夏案52则,整理其主治:肺气上逆之咳喘、喉间痰鸣(26

页),肝胃气逆之呕吐、眩晕、心下痞(45、234页),脾胃痰湿之麻木、肿瘤

(41、335页)。5.3半夏自制方李氏治咳,喜用小青龙汤,并使之改良;

治呕,喜用小半夏加茯苓汤,且进一步推陈出新。

5.3.1改良小青龙汤

《金匮》36条提示: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

气从小腹上冲胸咽。简而言之,服小青龙汤易引动下焦冲气上逆之奔豚证。为了

克服这一弊端,李氏对此方进行了改良(麻黄、桂枝、白芍、炙草各10克,

生半夏30克,干姜、细辛、白芥子各10克,炙紫苑、炙冬花各12克,白果

带壳20克打,生姜10片,大枣10枚),即小青龙汤加紫苑、冬花、白芥子

降逆下气,白果收敛,通治一切咳喘(397页)。如虚证者,由肺及肾,肾不纳

气,加红参10克,肾四味各30克;如小儿夜半暴喘(83页)、或寒郁化热者

加生石膏30克,如肺心病急性感染案(18页);太阳少阴同病,脉沉舌淡苔

白滑,加附子30克(397页),如急性结核性胸膜炎案(48页);过敏性哮

喘者,加石膏、蝉衣各30克,如青霉素过敏性皮炎案(324页)。

5.3.2止呕汤

李可治呕吐,得力于小半夏加茯苓汤,并进行加味:生半夏、茯苓、赭石、

生姜各30克,姜汁10毫升,炙草10克。他指出,其一生应用此方上万例,

通治一切肝胃气逆之呕吐,如妊娠恶阻剧吐,水米不入;胃出血狂吐不止;现代

医学确诊之脑膜刺激征;寒热错杂之胃肠痉挛等,皆有捷效。轻证服一两口即止,

稍重则服2~3次即愈,极重症10小时许过关。不论何种呕吐,皆由胃气上逆。

胃为气机升降之中枢,胃气不降,则诸经之气皆逆。方以赭石、生半夏、生姜降

胃,则气机升降复常,何呕吐之有?正是执简驭繁,以不变应万变之法(44页)。

该方实为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旋覆赭石汤,减旋覆花、人参、大枣,加姜汁而成。

为了便于记忆与推广,笔者称之为“止呕汤”,方歌为“止呕夏苓代汁草”。李氏

之经验:若呕吐兼诸痛者(如头痛、胃痛、腹痛),则加吴茱萸、红参(即吴茱

萸汤)。因吴茱萸汤亦有止呕作用,故笔者称止呕汤加吴、参为“双呕汤”,详

见胃溃疡大出血案(15页)。若呕吐兼欲脱,则加山萸肉、红参(取来复汤之

意),详见久痢成痨案之“五味回生汤”(307页)。

笔者很奇怪地发现:李氏治痰、咳,从不用二陈汤;治湿、呕,从不提平胃

散。全书只字未提这两方,令人费解。笔者揣测:因为这两个方子,半夏用量偏

轻或缺失,如二陈之半夏为9克,平胃散则无半夏;燥湿、化痰用理气药(陈

皮、厚朴),而不用温化药,收效甚微。而他用生半夏一出手就是30~45克,

治痰、咳则配细辛、五味子温肺化饮,治湿、呕则配吴萸、姜汁开冻解冻,常有

一剂知,二剂已之功效。

5.4生半夏用量

《伤寒论》之半夏,均为半升,合今为60克。半夏用量分为:①半夏小剂

10克:半夏小剂者5案,用于小儿、羸弱之人,如婴儿幽门梗阻案、小儿白血

病案、顽麻怪症案(85、368、42页)。②半夏平剂30克:半夏平剂者37案,

如肺心病心衰案(6页);体虚之人,半夏酌减为15~20克,如急性结核性胸

炎案、急性黄胆疸型肝炎案(47、166页)。③半夏中剂45克:半夏中剂者3

例,均为咳、呕重症,如肺间质纤维化案、脑瘤术后复发案(29、245页)。④

半夏大剂60克:半夏大剂者3例,均为经方大症,如急性胰腺炎案之大柴胡汤

证、红斑狼疮之小柴胡汤证(140、203页)。

5.5半夏冲洗法

《伤寒论》小柴胡汤方下之半夏注一“洗”字,即用温水淘洗3次,可解其

毒,若多次淘洗则力减(7页)。

5.6半夏生姜

《金匮》载:小半夏汤,半夏1升,生姜半斤。考半夏1升为130克,生

姜半斤合今为125克,即半夏与生姜等量。故李可指出,生半夏加等量生姜佐

之,既解其毒,又加强疗效,颇有妙用(8页)。笔者对《伤寒论》半夏方进行

统计,半夏均为半升,即60克,而生姜多少不等,如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之生姜为125克,其次为旋覆赭石汤之生姜为75克,大柴胡汤亦为75克,

生姜泻心汤为60克,小柴胡汤、葛根加半夏汤为45克,黄芩汤为215克,

小青龙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则无生姜。从中可以看出,如经方中有干姜,

或呕吐而兼热者,生姜酌减、或无。李氏之半夏案亦然。只有以小半夏汤、小半

夏加茯苓汤、止呕汤为主方时,其半夏与生姜为等量,如妊娠恶阻案、婴儿梗阻

案(84、107页)。

6

李可关于香用量:每次最小量01075克,最大量015克,日极量1克

分3次服。

6.1香功能

香,味芳香浓烈,性辛温入心脾经。功能辟秽化浊,开窍启闭,为急救醒

神要药,开中有补,对一切脑危象(痰厥昏迷)有斩关夺门之功。其辛香走窜之

力,又善开经络壅闭,具有解毒、活血、通经、消肿止痛作用,故又可用痈疽肿

毒及跌扑瘀痛等症,效难尽述。现代药理证实,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增强呼吸

中枢功能及强心救脱功效,对心衰、呼吸衰竭、血压下降、冠心病心绞痛发作,

均有可靠疗效。又能促进各腺体的分泌,有发汗和利尿作用,故可用于血毒症的

抢救。因其辛香走窜之力极强,故只可暂用,不可久服(4、177页)。危重阶

段,可连服10日停药,详见肺间质纤维化案(32页)。

6.2香主治

香配清热解毒方药,则善凉开宣窍,其作用较安宫、至宝为优;配回阳破

阴方药,则善温开宣窍,其作用较苏合香丸为速(177)。分述如下:

6.2.1昏迷香为急救神识昏迷要药,如小儿高热抽搐之急惊风,单味

香0115克,一次灌服,立解其危(177页)。小儿慢惊风,取高丽参粉5

克,香013克,服后20分钟,抽搐停止,神识转清(74页)。中风痰厥昏

迷,香013克配姜汁竹沥灌下,如脑溢血案(36、177页)。肝昏迷,属阴

寒秽浊内闭外脱者,以茵陈人参白通四逆汤加菖蒲、香013克(173页);

若湿热化毒,腑实内闭之急黄症,热深厥深者,以犀角地黄汤合大承气加菖蒲、

郁金、香015克,4小时可醒(177页)。煤气中毒昏迷,以礞石滚痰丸加

香013克(189页)。脑外伤昏迷,以补阳还五汤加香0115克(192页)。

6.2.2心衰、呼吸衰竭李氏创制破格救心汤中,香015克分冲,救

治各种心衰。如布鲁氏杆菌病心衰案之香1克分冲(11页)。又以升陷汤合

大剂参附龙牡救逆汤,加香012克,山萸肉90克,救治呼吸衰竭(263页)。

6.2.3剧痛心绞痛发作,参灵散(红参、灵脂)加香015克,覆杯

而愈(178页)。急性心梗,先冲服香015克、冰片013克,含化速效救心

丸5粒,苏合香丸1丸,为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12页)。血栓闭塞性脉管

炎之剧痛,以乌头汤合当归四逆加吴茱萸汤加香1克分冲,当夜痛止(64

页)。脑瘤剧痛,以乌头汤加香1克分冲,1剂痛止(247页)。

6.2.4通窍眼底出血暴盲,以通窍活血汤之香,加水蛭数日复明;

慢性鼻窦炎之嗅觉失灵,以麻黄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香0115克,3剂而愈

(282页),直肠癌术后尿闭,以补中益气汤加沉香、肉桂、香015克通下

窍,40分钟而解(113页)。

6.3香自制方

6.3.1无敌散香与炮相配,古方常有之,如《仁斋直指方》载:

5分,入香少许,温酒服,治痘疮发黑。其香为“少许”,不易效法。

李氏对此进行了规范,二者之常用比例为1∶30,即香2克、炮60克为

一料,研粉分成20包,随中药早晚以热汤冲服各1包。因耗气伤阴,不可久

服,服10日停药,但恶性肿瘤例外(29、342页)。他认为,香与炮相配,

穿透攻破,无微不至,无所不到,直捣病巢,消囊肿,破肿瘤(104、344页)。

用于多种顽症痼疾,如肺间质纤维化(29、32页)、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合并心

梗(65页)、卵巢囊肿(104页)、脑瘤(247页)、脊髓神经胶质瘤(342

页)、局限性皮肌炎(333页)、小儿遗尿等(87页)。鉴于用途甚广,无所

不能,故笔者称之为“无敌散”。若香紧缺,李氏之经验可用苏合香丸代

之,即每服苏合香丸1丸,配炮粉3克(32页)。

6.3.2羚止痉散羚止痉散(羚羊角3克,香1克,蝎尾12只,

蜈蚣2条为末,分3次服),为李氏急救小儿高热惊风开窍醒神常备药。轻症

单服立效,不必配服汤剂。详见小儿肺炎合并急惊风案、小儿流脑案、小儿大脑

发育不全案、疹毒内陷案、中风闭症案(77、36页)。

7全蝎与蜈蚣

李可关于蝎蜈用量:全蝎小剂3克,平剂12只;蜈蚣小剂2条,平剂4

条。李氏之全蝎小剂者9例,如急性肾炎案、蛛网膜下腔出血案(162、44页);

全蝎平剂者16例,如颈椎病案、类风湿性关节炎(217、210页)。全蝎12只,

经笔者考“12只”为8克,经水漂洗去盐后干燥为6克,研粉分冲,可谓“重剂”,

故取效甚捷。蜈蚣小剂者12例,如急性肾炎案、三叉神经痛案(162、240页);

蜈蚣平剂者11例,如颈椎病案、鸡爪风症案(217、122页)。小儿、老人、

病弱之人酌减,如小儿湿疹案之蜈蚣1条,重症结核性腹膜炎案之蜈蚣1条

(88、103页)。

李可用药规律,现简要归纳。红参用量:补元用平剂,急救暴脱用大剂;剂

型有捣末同煎,另炖,粉吞,块吞。肉桂用量:温肾阳、助气化、反佐用平剂,

引火归原、降奔豚、止泄泻、护胃阳用小剂;剂型有平剂煎服,小剂粉冲、米丸

吞服。山萸肉用量:小剂10克,平剂30克,中剂60~90克,大剂120克。

吴茱萸用量:10克以下无效,15克显效,30克攻无不克,50克治大症。生半

夏用量:小剂10克,平剂30克,中剂45克,大剂60克。香用量:每次

最小量01075克,最大量015克,日极量1克。蝎蜈用量:全蝎小剂3克,

平剂12只,蜈蚣小剂2条,平剂4条。

(内文页码源于《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一书。)

(0)

相关推荐

  • 风心病垂.肺心病.缩阳症.温氏奔豚汤..沉寒痼冷..李可案

    5.温氏奔豚汤 附子.肉桂.红参.沉香.砂仁.山药.茯苓.泽泻.牛膝.炙甘草.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是山西省中医学校温碧泉老师遗方,与<金匮要略>奔豚汤名同方异.本方由人参四逆汤去干姜,桂 ...

  • 中风七则(2)在线收听

    中风七则(2) 李可 五.面瘫误治坏病 翟孝良,49岁.1983年2月23日初诊: 1982年12月27日晚8时许,与人闲谈中突然觉得眼跳,舌硬,说话漏风,左眼不能闭合,嘴向右歪斜,大渴引饮.服用牵正 ...

  • 呃逆...抑肝和胃汤...任继学案

    31.抑肝和胃汤 旋覆花10克(布包),代赭石30克(先煎),制半夏9克,粉甘草2克,淡吴茱萸4.5克,姜黄连2克,制厚朴5克,新会皮3克,赤茯苓12克,焦苍术5克,建泽泻10克,紫油肉桂0.3克,生 ...

  • 经方:半夏干姜散(干呕、吐诞沫)

    半夏干姜散 [原文]  半夏 干姜各等分 右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顿服之. [作者] 张仲景 [出自] <金匮> [金匮] 1.干呕,吐逆,吐诞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

  •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用量多少关乎成败

    有一种流传很久,也流传很广的中医行话,叫做: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剂量.就是中药用量多少. 现在传世的中医经典书籍多如牛毛,就算是经典的医书<伤寒论>.<医宗金鉴>等书, 大家看到 ...

  •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常用中药药量大揭秘(收藏贴)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同一种药物,有时用量不同,主治功用就不一样,临床效果就会差别很大,有时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所以深入挖掘药物的剂量和效用之间的关系,是充分发挥中药功效,提高临床疗效至关重要的环节 ...

  •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 | “药物的特殊用量”、“配伍规律”等,不容忽视!

    连建伟 民间传统医学联盟 一个疗效显著的方剂,不仅选药精确,结构严谨,而且方中每味药的用量也是非常合理的.在临床上,药量的大小往往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 先贤以实践经验创制了许多疗效卓越的方剂,其中有药 ...

  • 中药,“不传之秘”在于量!看三位中医大师是怎么用药的

    亿万苍生,人分九种,"九种体质",关乎着一个人的健康与否.体质养生是基础.根本的养生方法,也是最真的养生理念.四代中医世家传人--效哥,从医二十余载,从诸多的临床案例中验证了&qu ...

  •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6种常用中药药量大揭秘,建议收藏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同一种药物,有时用量不同,主治功用就不一样,临床效果就会差别很大,有时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所以深入挖掘药物的剂量和效用之间的关系,是充分发挥中药功效,提高临床疗效至关重要的环节. ...

  • 【五味日知录】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

    本期知识要点: 用药比例 + 药量大者为君 大道至简,小术玄繁 万分难得,十分简单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绢书 "五味日知录"每天一段干货 ▍版权声明: ○ 本文视频由五味中医编辑团队 ...

  •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的今人考量

    ​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以重量计量者,折算为现代计量(1两=15克),以容量和尺度计量者,折算为现代的容量和尺度后再称重. 如粳米1升,今用200毫升称重约180克: 半夏半升=50-60克: 五味 ...

  •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谈谈补中益气汤中的“陈皮”!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谈谈补中益气汤中的“陈皮”!

  • 浅谈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

    浅谈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 临证时有个现象,有些病人或家属是中医爱好者,每次开方的时候,他们都似懂非懂的问一些药方的问题,最常见的莫过于叮嘱医生要不要加大一点黄芪,加大一点党参,加多点补气补血的药物呢?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