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建明:用塞罕坝精神守好这片中国绿
本报记者 王铁军 文/摄21.7.28
立夏时节,河北大部最高温度已上升到30℃左右,而北部坝上地区的塞罕坝机械林场晚上最低温度却在0℃以下。
清晨6点,天还没完全放亮,邹建明已带着技术员和十几人的施工队伍,早早地来到今年的造林地块,挥锹执镐,放线挖坑,植树填土了。身后已栽植好的一棵棵、一排排油松,在晨曦里迎风而立精神抖擞。
“现在冻土刚刚化开,正是坝上植树的好时候,我们要抢抓植树造林有利时机,争取多栽几棵树,让坝上的绿色更浓一些,让生态环境质量更高一些。”邹建明一边用手小心翼翼地把松树苗放入树坑,一边认真地说。
邹建明,1989年7月出生于塞罕坝机械林场,201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塞罕坝机械林场大唤起分场下河边营林区主任。自2011年4月参加工作以来,他已在林业战线上奋斗了10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并多次获得总场嘉奖。
下决心投身绿色事业
邹建明的爷爷是建场初期的第一批艰苦创业者,为林场的绿色发展倾注了一生的汗水和心血,他的父亲也牢记初心使命,沿着他爷爷的脚步,一心向绿,把自己牢牢地“钉”在了坝上,将自己的最美青春奉献给了塞罕坝的一树一木,为塞罕坝茫茫荒原迎来百万亩林海作出了不懈努力。
在坝上出生的邹建明,从小就在听着爷爷辈与天斗、与沙斗的传奇故事中长大,看着父辈们一镐一锹地经营起百万亩绿色林海,内心受到很大触动。2011年,他以优异成绩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原本可以找一个更好的工作留在城里,但是,从小受到老一辈人言传身教影响的他,感觉林场更需要他们这样的年轻人。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下决心回到塞罕坝去投身绿色事业,去传承接续好塞罕坝精神,在青山绿水中实现自己的绿色梦想,把塞罕坝建设得更加美丽。
刚入职的他,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大唤起分场多种经营股任施工员兼核算员,主要从事林地样地监测。第一次上山监测,正值7月中旬,天气时阴时晴,对监测器材还不熟悉的他,一上午也没有测出一组有效数据,而自己却忙得大汗淋漓。为了摆脱高温炎热和蚊虫叮咬,他就跑到山顶,谁料刚上去,山上就开始阴云密布大雨倾盆,他赶紧裹好器材准备往山下跑,却发现大家都没有动。老股长是一个在林场工作了20多年的老林业,告诉他:“监测是一个细致活,科技含量高,不能急于求成,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而这山顶的急雨阵雨,也不用怕,等你跑到山下,雨也下完了,还得再上一次梁,等你掌握了山里的自然规律,就不用慌张了,现在只要把器材防护好就行了。”老股长的话对他触动很大,他想做一名合格的坝上人,不是一天就能达标的,需要付出很多的艰辛和努力,他暗下决心,学习老前辈,加倍努力,把本职工作干好。
当时,由于多种经营工作任务重,作业区面积大,他每天都忙得连轴转,不管刮风下雨,中间也不能停,因此,经常在山上忙了一天,下山后还要在其他工作队员休息的时候,把一天的工作账目进行核实汇总无误后,再归类存档,一天能睡上3个小时就很不错了。这对他来说是走出校门的第一次挑战,但是,从小不服输的他,毫无怨言,踏实工作,努力进取,主动克服地形不熟、设施简陋、生活不便等实际困难,加班加点工作,圆满地完成了施工核算任务。一个月时间,他瘦了5公斤多,但他参与方案设计、现场施工的经营林地达到4000余亩,每年可以创收600余万元,受到了总场领导的称赞和表扬。
邹建明算是在这次任务中,经受住了考验,在塞罕坝牢牢扎下了根,身上也留下了标准的高原红的印迹。
铆足劲干好林业工作
守业有时候比创业还要难,如何继承好塞罕坝精神,接过林场二次创业的“接力棒”,落在了邹建明这代年轻人身上。
2013年,邹建明被调入大唤起分场生产股任技术员兼营林主管。他深知责任重大,便每天奔波在造林现场。
2017年春季,天桥梁梁顶有1200亩的植树造林任务。工作队100多人,按照工序要求分成整地和栽植两部分,这两部分人由于不在同一地块,相距有三四公里远,而负责技术指导的就他一个人。为了保证造林质量,他一会儿跑到这边查看整地情况,一会儿又跑到那边指导造林,这“两点一线”的检查指导,可把他忙坏了。整个造林期间,他每天都要在两地往返20多次,平均有60多公里。鞋子磨破了,两脚也磨起了泡,嘴上时常裂着口子,但他硬是坚持到最后,没叫一声累、没喊一声苦,提前20多天高标准地完成了造林任务。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到秋季验收时,他负责的地块苗木成活率比技术要求的高出近10%。
在大唤起分场工作了5年,他和同事们完成国家森林抚育补贴项目的设计施工14万余亩次,工程及迹地造林设计施工1.3万余亩次,完成森林抚育6000余亩、造林1000余亩,并通过国家级验收3次、省级验收3次,圆满完成了各项抚育任务,受到各级领导好评。
做好塞罕坝精神的传承者
2018年4月,邹建明就任大唤起分场下河边营林区主任。工作头绪多了,肩上的担子和责任也更重了。特别是近几年,他继续发扬塞罕坝精神,与营林区的同事们一道,实施开荒增绿的造林工程,特别是带头对立地条件差、运输难度高的荒山荒坡展开攻坚。每次攻坚,都是他第一个撸起袖子冲锋在前。在他的带动下,3年下来,营林区已在石质地块完成攻坚造林1000余亩次,森林覆盖率接近96%,营林区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为进一步提升森林质量,他和同事们每年都抢抓春季有利时机,采取卫生伐、透光伐及疏伐等作业模式,通过对枯死木、病害木和没有培养价值的被压木进行全面伐除,1.84万余亩成幼林得到全面抚育管护,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林地整体通风、透光条件,还促进了森林的健康成长。
为保证营林区的防火安全,邹建明经常深入林区,调查林木长势,摸排安全隐患,搜集防火资料,足迹踏遍了19452亩的营林区和周边5个村庄,并据此制定了“区内同防、村村协防、组内联防、人人助防”的防火方法和措施,非常适合营林区防火实际情况,得到了总场和分场领导的肯定和赞誉,这也从根本上保障了林区森林资源的安全,继续创造自建场以来“零火险火情”的骄人业绩。
附近的地沟通村从前是国家级贫困村,拥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多人。为了帮助这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邹建明主动找到收购商上门购买贫困户种植的婆婆丁、蕨菜、蘑菇等时令山野菜,并且保证商人们的货源质量,两天购买一次,这不但解决了商人们东奔西走的收购难题,还帮助贫困户解决了脱贫致富增收问题,因而受到村民和收购商的欢迎。营林区每年都有森林抚育任务,他还会与林业工程公司协商,优先雇佣贫困户,这既能完成抚育任务,又能促农增收,效果非常好。3年来,他所在的营林区共助力当地20个贫困户家庭年均增收1万多元,帮助他们摆脱了贫困。
“我们一家三代人,三代共产党员,都为林场的绿色发展倾注了辛勤汗水和大量心血,我要继承好塞罕坝精神,用青春守护好这片中国绿,把塞罕坝建设得更加美丽。”邹建明语气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