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作协举办“泉城文学讲堂”第八讲丨作家张宝中讲述《短篇小说的拆解与建构》

泉城文学讲堂是由济南市作协主办的文学公益平台,目的是展示作家成就、交流创作经验、激励精品创作,为作家搭建沟通平台。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交流不交锋,讨论不争论;坚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但讲究方式方法,注意区分场合。

2021年7月28日晚上7:30-9:00,市作协通过“腾讯会议”客户端举办线上“泉城文学讲堂”第八讲,邀请作家张宝中开讲。
此次讲堂由市作协副主席常芳主持。张宝中是中国作协会员、省作协小说委员会委员、济南市首批签约作家。已发表中短篇小说和散文、随笔等文学作品140余篇(部);出版多部长篇小说和长篇报告文学,并由《啄木鸟》杂志刊载。他主讲的题目是《短篇小说的拆解与建构》,主要从主题、故事、人物、结构四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和见解。
一、短篇小说主题的确定必须瞄准人性

我认为小说作家是研究人性的人,是通过小说发现、揭示人性的人。按照这一理解,我认为小说主题的确立,当然必须瞄准人性。

好的文学作品,通常都有较为丰富的“人性含量”。我们所知道的世界上所有的优秀小说作家都在写人性。人是这个地球上最智能最高级的物种,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是无穷的,有美有丑,有善有恶。小说对人性的揭示也是无法穷尽的。

小说作家写人性,要选择那些具有普遍性的人性存在、人性景观去揭示。所谓普遍性,我认为一个主要指标是大部分人都认同,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共情。
二、小说和故事的关系

小说和故事渊源十分深厚。对于小说的建构来说,故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元素。在小说发展的不同阶段,两者的关系也不同。

在传统小说里,小说和故事可以划等号,好小说等于好故事。现代小说虽然离不开故事元素,但对故事的理解和处理故事的方式,和传统小说大不相同。传统小说写故事;现代小说则是写人心,尊奉心理现实主义,故事仅仅是引导读者读下去的一个载体,一切叙述都要服从于人的内心感受来进行。

传统小说对故事的要求是完整。现代小说对故事的要求是不完整,主要通过时间手段,消解和颠覆故事在逻辑意义上的完整性。传统小说的故事的完整性是由作者完成的,现代小说的故事的完整性是由读者完成的。大部分现代短篇小说里,都有一个可以还原或基本可以还原的比较完整的故事,但也有一些根本无法还原。

对小说作家来说,重要的并不是要不要故事,而是怎样正确地使用它,所有的小说创作技巧也都表现在这里,这是小说创作的一条基本规律。
三、“活”起来的小说人物,身上能长故事

故事和人物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但如果小说人物“活”起来,就具备了强大的叙事功能,身上就能长出故事来。在这个意义上,对于短篇小说的建构来说,人物比故事更重要。

能触动作家创作灵感的往往是细节,可能是某个人的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表情。所有小说都源于某种或某些深刻、强烈、普遍的情感,写谁就要先爱上谁。

“人性”是小说人物区别于现实人物的一个根本维度。小说人物要有丰富的人性含量,如果没有或者不够丰富,作家要赋予他。作家设计、创造人物的过程,甚至比设计情节的过程都要重要、艰辛。只有钻到人物的心里去,才能贴着人物写。
四、短篇小说的结构无法穷尽

结构既是形式要素,也是内容要素。按照小说情节的组织安排的特征,我摸索出了五种比较常见的短篇小说结构模式,分别是顺序式线性结构、内外时空套层结构、极端情境爆发结构、一件事结构、双层时空交错结构等。

短篇小说的结构是无法穷尽的。采用什么结构,主要取决于怎样便于表现主题,怎样便于揭示人物的内心隐秘和人性存在。在构思小说的时候,也没必要过多地考虑结构问题,那样反而会限制自己的想象力。

市作协主席张鸿福,主席团成员董超岩、常芳、李剑、张玉山、朱荣梅及骨干作家40余人参加本次活动,段玉芝等作家进行了课后在线交流。

作家简介:张宝中,曾用笔名“老荒”,1968年生。中国作协会员,山东省作协小说委员会委员,济南市首批签约作家。发表中短篇小说和散文、随笔等文学作品140余篇(部);出版长篇小说5部,其中《海市蜃楼》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与他人合著的《蝴蝶面具》《黑桃皇后》《鬼枪悬案》《救赎计划》由《啄木鸟》杂志刊载;长篇报告文学《人民的保护神》由《啄木鸟》杂志刊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