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人都爱苏东坡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说起“东坡”这一名字,我们往往不禁会莞尔一笑。这个原名为苏轼的人,身上有太多的标签,以至于我们把他称之为全能型的人才。林语堂所写的《苏东坡传》中,对其溢美之词更是无以言加,光是定义他是为何人就动辄三几百字。可见,东坡的魅力是深入人心的。
那么,问题来了。苏东坡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他有哪些独特的品质?为什么人人都爱苏东坡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走近这位伟大的诗人,以一观其全貌。
良好的家庭教养
01
四川眉州有一处苏家古宅,里面走出了三位伟大的文学家,这便是苏洵、苏轼和苏辙,史称“三苏”,皆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便在这个小城出生了。
我们知道,有一句古话叫知子莫若父。苏洵知道他的这个大儿子苏轼,有才华,但同时也容易外露。于是他给儿子取名为“轼”。“轼”是古代车前的横木,可作为扶手的作用,是看似无用实则又不可或缺。他父亲就是想告诉苏轼,你虽然有才华,但要学会收敛。希望他能像扶手一样,有大用却不显眼,低调却不张扬,锋芒而不毕露。从这个取名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苏父的用心。
苏轼的母亲呢?她是一个很有教养的人,对苏轼的人格影响也是非常大。典型的一个例子便是苏母教童年的苏轼学习《范滂传》的这个故事。范滂是一个英勇无畏的人,在一次与朝廷小人的抗争中,英勇牺牲。听完了这个故事,小东坡对她的母亲说:“妈,我长大之后若能做范滂这样的人,你愿意吗?”
你猜她母亲是怎样回答的?她说:“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听听,多么深明大义的母亲!也唯有有这样高尚人格的母亲,才能培养出如此正直、坦率、为民请命、坚持正道的苏轼。所以说,天才苏轼有这样的爸和妈,想不优秀都难。
千古传唱的兄弟之情
02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听着唯美的歌词从天后王菲的口中唱出来,我们的心也要陶醉了。这首《水调歌头》中传递出的思念的情感,超越了国界,成为了以中秋为主题的最杰出的诗歌,至今无人超越。但你可知,那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是为了他的弟弟苏辙即为子由而写的?两人不仅是骨肉至亲,同时也是友人知己。无怪乎苏轼曾说苏辙是“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
东坡的很多杰作,不少是写给子由的。比如刚刚我们举例的《水调歌头》,另外还有《和子由绳池怀旧》这一诗。这首诗我们课文中没有系统学过,可能不少人会感到陌生。但其中包含的哲理,那种对人生转瞬即逝的珍惜,让此诗广为流传,至今也是苏轼的一篇重要的代表作。
和子由绳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子由也同样敬爱他的这个哥哥。东坡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入狱,所有人都不敢给他求情,单单辙弟上书皇帝说“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苏辙 《为兄轼下狱上书》)他愿意用自己的官职换长兄的自由。这能是一般的兄弟所能做出的牺牲吗?
真挚的情感,是不会被距离阻断的。即使兄弟二人聚少离多,两人的情谊也未减丝毫。苏轼死前的三个月,还去见了子由。兄弟二人走在水滨之上,互诉衷肠。手足情深,足以跨越千年的时空,依然感动着现世的人们。
相濡以沫的夫妻之情
03
苏轼一生中,一共有三个女人。在苏轼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她们给了他无尽的温暖和理解,始终不离不弃,陪伴在他身边。可以说,除了宦海中充满了挫折,他生活上的顺利是离不开他的妻子的。
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王弗。王弗在16岁的时候嫁给了19岁的苏轼,照现在来说他俩都没到结婚的法定年龄。但在古代我们知道,宋代的男子15岁,女子13岁即可结婚,所以大家无需担心他们是早婚呢。王弗知书达理,知识广博,是苏轼的得力助手。每当苏轼读书忘词的时候,王弗总能不动声色地在一旁提点,这让苏轼有点意外。“没想到,我这妻子竟深藏不露。”当然,他俩更为有名的是王弗“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这人,心无城府,坦荡直言,所交朋友多不胜数,但其中也有损友。而王弗较为理性,也会看人。有一次,苏轼和一人相谈甚欢。事后,王弗对他说:“你呀,费那么多工夫跟他说话干什么?他只是留心听你要说什么,好说话迎合你的意思。”这样聪慧的妻子,可惜年仅27岁便去世了。
爱妻逝世十年后,东坡在密州再次梦见了王弗,写下了千古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字一句,如诉如泣。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第一任妻子王弗去世之后,苏轼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王闰之也是一个温柔贤惠之人,虽说名气没有王弗和朝云大,但她却是陪伴苏轼度过最为漫长和沉浮的岁月,成为这个男人背后的女人。
苏轼的最后一个女人是朝云,她始终是妾,到最后也没有被正名。朝云虽是一个妾,却是最了解苏轼的人,可称得上是苏轼的知己。他俩也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天,苏轼吃饱之后摸着他的大肚皮,就问身边的侍女:“你们说说看,我这肚子里装的是什么?”有侍女说:“您肚子里装的都是文章。”苏轼摇摇头。又有一侍女说:“您这装的都是见识。”苏轼又否定了。直至朝云说:“学士您这装的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这时东坡哈哈大笑,正中了他的下怀。后来,朝云去世后,东坡在六如亭中写了一副对联“不合時宜,唯有朝雲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便思卿”,用以表达对朝云的思念之情。
至朝云死后,苏轼一直再未续弦。
俗话说:“一个伟大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女人。”而苏轼这个伟大的男人背后竟有三个女人,这怎能不让人羡慕呢?
享受生活的美食家
04
东坡若是生活在现代,定然也是一个吃货。不然,他便不会有诸多的独创——东坡肉、东坡饼、火烧羊骨脊……在现代以东坡为主题的餐馆中,这都成为了招牌菜。这些美食的来源,可都有一些故事。
以最为著名的东坡肉为例。东坡被贬黄州之时,当地盛产猪肉,但却没什么人食用。有钱人不屑于吃,穷人不想吃。东坡就自创出了一种烹饪手法。他用清水慢慢炖,再放材料加以调味。这样做出来的猪肉肥而不腻,香嫩可口,很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苏东坡带领百姓疏浚西湖,将西湖中的淤泥和水草这两大问题都解决了。百姓对苏轼感恩戴德,听说他喜欢猪肉,就在过年的时候给他送来不少的猪肉和美酒。苏轼为了回馈百姓,便吩咐家人将猪肉红烧,送给疏浚西湖的人们。百姓吃到东坡送来的肉之后,无不称好,于是在人们的口口相传的良好口碑之中,东坡肉就闻名全国了。
东坡具有极强的创造能力,有不少新鲜的点子。例如在惠州贬谪的时候,他买不起羊肉,就自创了火烤羊脊骨,说是有螃蟹的味道。他还戏谑道:“用这种方式吃羊脊骨,会让那些等着吃骨头的狗很不高兴。”我们看到这,心中不禁感叹,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老顽童啊!
他丰富的创造能力,神来的想象力和唯妙唯俏的话语都能博人一笑。他就像是一个可爱又调皮的儿童,你只能无奈地摇摇头,但眼中所表达的无不是喜爱之情。东坡给我们带来的,正是此种感觉。
贬谪生涯中最大的赢家
05
被贬之前,他还只是那个才华横溢的苏轼。被贬之后,他才成为了苏东坡,成为文学史上温暖的、具有人道主义情怀的、豁达乐观的东坡居士。
在他晚年之时,曾作一首《自题金山画像》。诗中写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首诗很好地概况了苏东坡的后半生。在他贬谪的几个地方之中,他最为满意、杰作也最多的地方即是黄州。可以说,黄州是除了眉州和杭州之外的他的第三个故乡。
因乌台诗案,他被贬于黄州。在他贬谪黄州期间的1082年-1083年,他分别创作出了名垂千古的诗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和《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在1082年,他创作了第一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此诗被收录于高中语文课本之中,大家也更熟悉一些。
这首诗深刻地代表了苏轼的人生哲学——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自得自乐,淡然处之的乐观心态。
除了这一首,还有一首作于1083年的《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在乌台诗案中,苏轼好友王定国被牵连,被贬岭南。其歌妓柔奴也一同南下。当时的岭南为蛮荒之地,恐生活不易。苏轼便问柔奴那边的生活怎么样?没想到她回答:“此心安处,即是吾乡。”这让苏轼大为感动,便写下此诗。
除了这两首诗之外,还有闻名天下的《念女娇·赤壁怀古》及前后《赤壁赋》,都是在黄州所作。那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诗句,让多少人读来荡气回肠,想起了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我们常说,苦难是天才的垫脚石。这句话,用于东坡身上是再也合适不过的了。黄州这五年,虽然艰苦,却让他脱胎换骨。流传千古的诗歌文章(《念奴娇·赤壁怀古》)、书法作品(《寒食帖》)、美食(东坡肉)、知己(朝云)以及朋友(陈慥等)都在这个阶段与东坡相遇了。可以说,乌台诗案是东坡的一个大劫,同时也是他一个无比幸运的转折点。如果没有黄州这五年的历练,这历史上就少了一个大名鼎鼎的诗人了,也许他也就不会入选为法国《世界报》“千年伟人”中唯一的中国人了。
才华横溢的天才
06
天才的出生总不免有些神幻的色彩。相传苏轼出生的当天,天空并没有降下云彩。直至一声婴儿的啼哭,天空中瞬间发出一道刺眼的光芒,让一切都黯然失色。这个天才的降生,确实让所有人都成为了配角。
他二十一岁科举时,在388人之中脱颖而出,荣获榜眼(第二名)。但这并不是他的实力。当年,他遇到的主考官刚好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当时的试卷都是要把名字给掩去的,所以当欧阳修看到苏轼的文章时,连声叫好,认为此篇当为头冠。但他竟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为不徇私,便给了个第二名的成绩。拆封试卷后,欧阳修傻了眼,惊呼原来还有苏轼此等人才。后来,他对儿子说:“三十年之后,将无人再提起老夫。”果然,一语中的,东坡最终坐上了欧阳修的位置,成为新一代文学盟主。生前死后,其诗词皆为人们传诵,至今仍然是文学史上最为耀眼的宝石之一。
一代宰相王安石,虽与东坡政见不合,但并不影响他喜爱他的文章。在苏轼贬谪黄州之时,每逢遇到从黄州来的人,王石都忍不住要问:“子曕近日有何妙语?”一次,东坡写了一篇文章。王安石命人即刻拿来,不等进屋,就站在廊檐下,趁着月光,一字一句地细读。后来,东坡从黄州归来途中,拜见王安石。两人吟诗唱和,把酒迎风。在金陵分别之时,王安石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大江东去
千古东坡
这些例子只是冰山一角。他是全能型的才华横溢的天才——是伟大的诗人,是引领一代词风的词人,是独具创意的美食家,是为民做实事的好官,是书法家,是画家,是集儒释道三派为一体的哲学家,是田间的东坡居士,是天真率性的乐童,是士大夫精神的杰出代表……总之,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苏东坡。每个人从他身上都可以读出不同的味道,可作为治愈伤口的神奇的妙药。当然,苏东坡也并非完美,他也有太过于坦率直露、张扬的不足,需要我们全面地看待。但这点无伤大雅的小小欠缺,又哪里能影响我们喜爱苏东坡呢?
又是什么呢?
你喜欢东坡的理由
关注珍重
图片:网络
文案:珍重
想与你一起,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