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和父母,回忆及乡愁!那些铺满我们生命底色的美好和伤痛
年少时渴望远方,成年后却思念故乡!又有诗词云:“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故乡,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魔力,会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最醉人的回忆,那是我们对世界的第一印象,那是我们梦开始的地方,那是我们人生的起点,其实,最主要的,那是我们父母在的地方。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员流动的频繁,家乡容不下肉身,他乡留不下灵魂,成为大多年轻人的常态,其实,这之间,是间隔着我们深深思念的父母。
大多人会选择在年轻时,外出拼搏闯荡,在年老力衰的时候,回到家乡去安享晚年,这种想法,成为大多数人的内心真实想法。
可是,这个世界,大多想法永远停留在想法阶段,无法固化成行动,数十年都再回故乡,随着父母老去,其实大多关于故乡,往往已物是人非。
但是,在年少阶段,贫瘠的现实,在丰满的理想对照下,故乡的一切都那么苍白,逼迫着我们向外走,向大城市迁徙,能在家门口成家立业,发家致富,只能成为极少数人的选择。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自古至今,读书都是改变人生最便捷的路,不停辗转求学,然后在外面就业,结婚生子,考量到孩子的教育,将户口外迁,故乡,逐渐成为一个心灵深处的自留地。
在你远离的同时,又不停有人进驻,人类的迁徙,有着规律也无迹可寻。
就像故乡,其实是不好界定的,每个人的故乡,其实和其他都是无法相通的,人类的行为,只能互相理解,其实无法共通。
父辈的故乡,在孩子心中,是难于理解的,子女的故乡,或许只能父母发一处暂留地。
或许,每一个人的出生地,孩提生活的地方,就是我们的故乡,即使是姊妹,每一个人出生的地方可能都不一样,从而我们的故乡,我们的思念也不一样。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故乡为什么会深深印刻在我们的生命中?
有可能是那一栋老房子,老房子背后的青山,村庄前蜿蜒的小河,河山那时光斑驳的老桥,山村中冉冉升起的那一缕炊烟,一头老黄牛,或者是那一片五彩缤纷的稻田……
这一切,为什么会勾起我们最深的回忆,是因为我们的童年,有太多的美好时光,播撒在这些地方。
少年人的眼中,世界都是美好,年幼的心,从来不承载哀愁。成年人的心,大都枯燥而无趣,生活的重压下,只有柴米油盐,没有了向往和远方。
成年人回乡,发现的大都是改变模样的地方,那些日渐消失的老房子,那些逐渐少去的老人。少年人回乡,只要父母安好,故乡基本不会变样?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古语有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只要父母安好,父母健在,老屋就还在,亲情就还在,童年就在,回忆就在,从这个意义上说,父母才是我们永远的故乡。
父母,也是我们了解故乡的的窗口,他们每时每刻都在记录着故乡的变化。
哪家嫁女讨媳妇,哪家老年过世,哪家新添人丁,那条路硬化了,谁在哪里高就创业,那就又发生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记录在父母的日常中。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父母絮絮叨叨,就是“乡愁”的具象。父母的关注,就是我们的难忘。人生路远,可能每个人在追逐远方,又在渴望回到家乡!
当父母不在的家乡,那么,那片生养我们的地方,还能剩下什么?还有什么值得我们留念的呢?
父母不在的故乡,要么父母跟随子女,换了地域生活;要么父母已经离去,从此只能停留在子女的记忆中。不管哪种情况?没有父母的故乡,一般子女都很少再回去。
故乡有红白喜事,要么到场吃过晚饭就离开,要么会在亲戚家借住一晚。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那些疯长的野草,那些荒废的路径,那些物是人非,那些熟悉乡音下,但显得陌生的面容,故乡,随着父母不在,显然是回不去了!
随着社会结构的打破建构,常年漂泊的人,随着年龄增长,随着父母老去,有一个叫“乡愁”,逐渐在我们的地点中消失。
“总把他乡当故乡、此心安处是吾乡”,随遇而安的想法,逐渐填满漂泊的生命。
乡愁,逐渐过渡成段记忆,随着时间的模糊,记忆仅仅是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