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燕:郊区 | 青山文艺

“武昌在前头,逡巡不肯去;为爱青山矶,且对青山住。”这是明代文坛领袖、“后七子”之首王世贞对青山的印象。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青山依旧在,成为了武汉市的青山区。青山有文脉,展示青山文艺作品,关注青山艺术家,“青山文艺”应运而生。

作者简介   魏海燕,生于青山的画家,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研究生部彩墨专业。莫斯科国立苏里科夫美术学院访问学者。现任教于湖北美术学院动画学院。

参展简历

2017北京“独立精神·第一回”邀请展;

“元·澹”个人画展;

2016“多棱镜”武汉高校美术教师邀请展;“清风徐来”、“荷你不同”等主题联展;

2015“宁汉合流”诗画作品展;

2014首届艺典保利杯中国水墨大奖赛获水墨新锐奖;

苏里科夫美术学院二人作品展·莫斯科;

参加“非此非彼”、“镜像2006”、“镜像2007”、“水墨欲望”、“水墨演义”、“皆大欢喜”、“学院新水墨”展等;

“水墨文章”《美术文献》当代水墨陈列展;

参加“第七回/2008年中日友好交流展”;

作品《泳者·跃》入选2008年“奥运之光——湖北体育美术作品展”;

参加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创新与视界——中国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作品展”;

作品连续多次被收入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入围“中国青年杯”美术作品大赛;

参加中国抽象水墨文献年度展,作品收入中国抽象水墨文献;

参加黄宾虹·高等美术院校中国画新秀作品展获金信奖,作品被收藏;

作品《泳者》入选第九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览。

我家住在工业厂区,所以位于市郊,但并不一定像北岛所表述的,郊区的老鼠把城市和农村的好处都占全了——它不像城市那样日新月异,也不如农村那么质朴清新,二者的好坏兼而有之。讲起来,有些不伦不类,似乎倒是很直观地符合了当下流行的多元化与混杂的理论观点。只可惜,它始终像一塘死水,即便搅起水花也泛着些泥泞,想到此就不能让人很快乐。

我们所属的工厂以前是保密兵工厂,只用代号的,后来才开始使用全名。我的小学和初中都在那里的子弟学校念书。那个地方,说起来,也的确像世外桃源。当时不以为,总只觉得封闭,风风波波都是讨厌的搅扰人心的小打小闹,很想要走出去开开眼界,或找一片真正清静的桃源。现在想想,桃源很可能也就是如此这般,“官差木铎”拼进去,埃及就分了上下埃及。

反正我不会为离开家感到后悔,也始终为我的家而自豪,因为那里有一片非常美丽的湖。经我激励怂恿去玩过的同学,有的十分神往地称它为人间仙境,也有的戏称那里为部落。他们都是对的。

我记事的时候,家住老三村,在此之前妈妈带着姐姐住过技校,过过一段很艰苦的日子,那时候没有我。我上学之前就搬到新三村了,在那里住了十余年,至今在我梦中出现的“家”的概念仍是那套24平米的房间。爸爸和妈妈的卧室兼客厅餐厅,小房为我和姐姐专用,因为父母的宠爱,“灶下灰尘变黄金”——我多么喜欢在有阳光的下午坐在床边:窗前的书桌与我们的高低床之间只有一条极窄的通道,需侧身才可行走,然而阳光可以很方便地照到床铺上来;快下雨了就得先学会看云识天气,及时关窗,关上窗之后就可以安心地看雨,读漱玉词;下雪时,则伸手就能触摸窗台上积得厚厚的白雪,我有时会把它们满满地装在杯子里拌上一点糖,舌头舔着,又凉又甜,十分清爽。

工业区是没有任何文化背景的,除了唯一的一个小新华书店和学校的图书馆之外,我无法从记忆中找到任何有趣的文化典故来为它增色。

小时候妈妈教我唱的歌,是她小时候姥姥教她唱的,以及她后来学到的一些歌曲,更多是那时候的电影插曲,或她在文化大革命时学来的“流行歌”。歌曲剪贴簿上也是“梦驼铃”、“送战友”、“妈妈留给我一支歌”、“红红的雨花石”什么的,很好听,我也很喜欢。再记得的“解放军,进山来哎哎哎,帮助咱们闹秋收。那一年……多少往事涌上心头……一同打鬼子,一同打炮楼,虎口里救出了众乡亲,狼群里夺回了羊和牛……”还有“欧阳海”什么的,我唱的时候每每泪花也会闪烁。

另外也有民间歌谣,比如“龙王爷爷庙奶奶,显显神灵救大灾,保佑亲人不受难,初一十五供大斋……”那时候不懂得什么叫民间疾苦,只觉得唱这歌的时候心里有一种祈福的虔敬感,还模模糊糊有一种为什么东西献身的庄严感。印象较深的又有两首关于月亮的,一个是:“八月十五过中秋……妈妈说,月亮里有嫦娥,谁要幸福向它求,我说妈妈你说错了,月亮本来就是一个大星球。”有点新科学启蒙的意思。另一个是《啊,摇篮》里面的插曲:“八月十五月儿明啊,爷爷为我打月饼啊。我为爷爷唱歌谣啊,爷爷待我亲又亲啊……”我更喜欢这个,唱起来的时候,就跟坐在谷堆上面看白莲花般的云朵一般。

小时候读的书大多是儿童文学,或许从严肃文章中看来一些儿歌,记得其中一首:“……你胁胛窝里夹的是什么呀?大皮袄啊。为什么不穿上啊?怕虱子咬啊。为什么不叫老婆给逮呀?老婆死了。老婆死了你为什么不哭啊?锅呀碗呀,你死了,谁给我洗碗刷锅呀。”小孩子不懂悲伤,更不懂悲伤后面的悲伤,只觉好笑,这叫什么哭丧啊。于是高兴的时候就念出来,大家就都笑。

那时候最大的娱乐,是在楼房下的大树间拴上猴皮筋,最经常跳的是《红色娘子军》:“向前进,向前进,革命的主义真,妇女的冤仇深……”唱得不亦乐乎,跳得不亦乐乎,也实在感到几分斤两。前些时读白居易的《七德舞》心中感动亦难受,是因这几行:“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至人腹。亡卒遗骸散帛收,饥人卖子分金赎。魏征梦见子夜泣,张谨哀闻辰日哭。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那一刻我似乎得知,为什么如今听得《国际歌》,竟每每浑身打起寒战来。

十岁吧,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凤凰琴。家里不富裕,爱好文艺的妈妈仅能以此满足我们和她自己。教我弹的第一支曲子是《满江红》,第二支是《苏武牧羊》,后一首我一直没学会,因为记不全曲调。我至今也想不通为什么妈妈买来凤凰琴就可以弹得那么娴熟的,我一直学不到她那个程度,也相信她以前绝没有学过这东西。但我从来不问。就像清明的时候我和姐姐会主动去摘艾草,雨后满草坪找地衣,夏天就摘马齿苋和野桐蒿,我们也不大问为什么,只惋惜妈妈喜欢的灰灰草,这里从没见到过。

所有那些歌曲,我更喜欢在田埂上走着的时候哼唱,不为词义,只为那韵节,就会十分地快乐。经书里说“歌永言”,又说“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不仅包括了当时的快乐,且将我此时的感慨都包全了。

那住宅区前面是湖,背后倚靠着一个小山坡,山坡上有水房、几户农家和好几条凶猛的狗。再后面是大片田地,有各种蔬菜作物,比如丝瓜、西红柿、油菜、马铃薯、蚕豆、豌豆、卷心菜什么的,间杂大大小小的池塘。其中两个池塘间有条小道,边上长满垂柳,每年初夏我都喜欢到那里去走走,看看柳树发芽了没。也曾经折过两次柳条,想将它种到前面的湖边去,可惜从未成功,是有心插柳不成荫的遗憾。

从早春的紫云英开始,接着是油菜花、豆花、丝瓜花一一盛开,再接着是柳树抽芽。夏天可以在路边摘到熟透了的野桑椹和野菊花,带两颗奶糖喂那条早已熟识我们的小狗;除了番茄地很臭,其它农地一般都清香。高中以后散步的机会就少了,小狗也长大了,不再认识我。暑假有时候携了画夹去,妈妈就陪着我坐在草丛边,提防凶猛的看家犬。

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大年初一去那山坡后面,看地里的紫云英。

屋后的田野左面筑有一座高堤,上有一条铁路,是厂里用来运送工业物资的,许久不用,已基本废弃。有两次我们沿着那铁路走到尽头,相当的远,比四村还要远(那时候觉得四村就是一个很遥远的地名),然后走到一村,再经过新老二村和老三村,然后才能回到我们新三村,这样走下来就得大半天。

初中时候流行“西北风”,特别喜欢的歌却是“三月三的风筝”和“故乡的山坡坡”,走在铁路上,一边唱歌,一边往远远的很低的池塘里扔几颗石子,偶有麻雀和喜鹊停在铁轨上。于是那些悠扬的曲调就到现在也还记得,伴随着张明敏的中国龙、王洁实谢丽丝的台湾校园、霍元甲和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曲或插曲,一瞥之间,少年时代似乎就是这样悠悠然。待我晓得什么是“游子悲故乡”、“游子不顾返”,这已经过去了十几二十年。

2004-7-24


诗歌 ✕散文✕摄影✕谈话✕音乐

《青山文艺》专栏,实时更新

点击标题可直接阅读


魏海燕:关于泳者的自述之一

晏芳:占据一整棵树的记忆

夏恵容:她醒来时,手里还握着一束光

万里霞:不能去拍北极熊,那又怎样?

槐树:我在纸上 ,写一个鸟字

艾先:在琐碎处柔软或者坚硬

崔立民:挂在窗棂上的红布兜

灰狗:每个人都有理由手舞足蹈

程琳:我们都将像这样告别

杨姣娥:接先客

梁爽 : 阿修罗

肖琳 :红房子

党京武vs周宏贵

青柚の风:中二病也要谈恋爱

艾先vs槐树:从东边来的积雨云穿过头顶

余修霞vs龚锦明:我的海水在冰山之下

刘士标、毛明月、池福新、马又甫、钟聪、王娟 :纸上湖北

最是多情中秋月:当现代诗遇上中国传统文化

诗里词里,草木深深:雷品荣木根须书法

刘鹏:青花瓷,以及其他

周国平:精神贵族

刘丹:唯香如故

郑建:撇王

晏芳 :雨后,散步 及其他

李霞:卡布奇诺

李大国:与灵魂对话

夏恵容:318,暗藏的锋刃

李榕:鱼形佩

小箭:极端和中庸的东方芝加哥

王立庆: 青涩花

董念涛 :深度报道

刘雯君:哈 子

熊玮:海豚湾

夏恵容:水珠挂在电线上

党京武:又见雪花(外五首)

李建纲:文学与公园

中国文坛精英盘点之90后专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