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仲文:儿时的二月二 | 品读
许仲文
农历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人们在这天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二月二,传说还是尧王的诞辰,又是土地公公的生日,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这些自然是我长大以后才知道的,多了层理解与认知,更增添了对二月二的神圣与敬慕。
元宵节过后,秧歌卸架,年味散尽,大人们开始了春耕的准备,孩子们则眼巴巴地盼着二月二。在我老家虽然不是什么大节,也没有特色美食,但能吃上炒豌豆(蚕豆)。就算再困难的年景,再穷的家庭,为了满足孩子的愿望,大人们或借或用其它粮食换都要预备好豌豆。炒豌豆大都分两种:软炒和干炒。软炒就是提前几天将大豌豆在水中泡软再炒,干的就是不用泡直接炒。干炒的二月二当天全家吃,软炒的是专为小孩子准备的,炒熟后则用细绳或粗线一颗一颗串成串,或长或短,家里孩子少且炒的多,豌豆串就长;孩子多的要分配均匀,且串起来费时费力,大人也就只能应付一下。二月二这天,孩子们会不约而同早早来到平常玩耍的地方炫耀一番,大多数脖子上戴上“项圈”,胳膊上系上“手环”。往往后者出场的则是“焦点”,他会把自己“五花大绑”,前后分别交叉成十字,浑身镶嵌着“珍珠”,昂首挺胸,不可一世,每走一步,刷拉直响。其他孩子一挤眼,捣蛋鬼们顿时心领神会,偷偷藏到他身后,一颗颗摘着吃,一旦被发现,他只要猛一转身时豌豆串就会挣断,大家蜂拥而上,捋的捋,捡的捡,口里还念叨“谁让你得瑟”,然后一哄而散,也不管他哭到什么时候,虽然回家后免不了挨一顿打骂。这天,也是小孩子最快乐的时候,三五成群,说说笑笑,背着串豌豆走东头串西头,馋了就直接咬着吃,新鲜劲过了就挂在墙上晾干,或藏在柜子里等清明节吃。
“清明,吃上豌豆心灵”,也不知是不是大人哄小孩的,但我们馋的时候就偷吃几颗,一定要留到清明节吃,也可能是怕到时候别人吃自己眼馋。“清明前后,栽瓜点豆”,清明节吃豌豆也没聪明多少,但这种风吹的一直流传至今,我始终还是不明究竟,大概是为了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吧!
小时候最爱吃的就是母亲的干炒豌豆了,二月二前几天,母亲会挖来白土(一种盐碱土)用水浇湿,然后把挑选好的豌豆埋在里面,等到时候一颗一颗拣出来炒,这样炒出来的豌豆香脆可口,且容易剥皮。如果豌豆少,她会将白面烫好,加上猪油或清油,切成豌豆大小,炒出来的干面豆,咬一口咯嘣咯嘣,吃起来更加脆香,抓上几把揣兜里,其他孩子用豌豆抢着换。现在超市里也有卖的干面豆,但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也许那是有母亲的味道吧!
农历二月二,一年一度的“灯演戏”(老家方言,牛皮灯影戏)就来演了,这也是老家祭拜神灵的一种形式,由于年龄小,看不懂剧情,纯属凑热闹。紧锣密鼓下惊心动魄的武打场面,皮影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凡。加上韵味十足、优美动听的唱腔,一忽儿是男人,一忽儿是女人,当时不知道“生旦”之类,以为幕布后的小台上,坐着男男女女,好奇心促使我们钻到台下偷看,见只有一、两个男人唱,未免有些扫兴,但看着操纵自如的皮影仍羡慕不已。第二天就和伙伴用硬纸片做成“皮影人”,借着太阳光演,一边操作,一边口里胡乱唱着,也自得其乐。
“二月二,狼下狼儿子;三月三,狼娃子引上山;四月四,领到羊伙里试一试……”这是童年时天天挂在嘴边的童谣。不知二月二狼是不是开始下崽,但却是万物萌动,生机勃然的开始。狼在人们心中是暴戾凶残的,可这首童谣亲切自然,饱含慈爱,现在回想起来,不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吗?
儿时的二月二,童年的幸福快乐,永恒的慈母情怀,不变的故乡情结!
中国文坛精英盘点之90后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