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信仰的-雅利安人
雅利安人,或译为亚利安人(梵文:âryâ,“高尚”),属高加索人种(欧罗巴人种),该人种身材较大,皮肤浅白,面长多毛,鼻骨高,瞳孔颜色浅,发色多变。原居于今天俄罗斯南部乌拉尔山脉附近的古代部落,使用印欧语系的语言,被认为印欧语系民族的共同祖先。
公元前3000年,雅利安人还是一个部落联盟,其生产力发展已进入铜器和青铜器时代,他们本来就是一个游牧部落,所以畜牧业在他们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畜养公牛和乳牛,牛粪则被做成圆饼,充当燃料,驯养的动物有马、水牛、绵羊、山羊、猪等,他们选用马和马车作为交通工具,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其社会组织形态尚处于父系氏族部落和军事民主制时期。
为了寻找新的水源和牧场,雅利安人部落开始不断向外迁徙,向西进入欧洲大部分地区,向东深入欧亚的腹地,向南则伸入西亚和南亚,在人类历史上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世界性游牧部落迁徙浪潮。
公元前3000年代末至西元前2000年代初,居住在黑海沿岸的一支,从俄罗斯南部的库班地区越过高加索山脉进入小亚细亚的安那托利亚高原。这些人和当地原居民杂居、融合,被称为卢维人、帕来人、赫梯人、吕底亚人。
进入中亚及中国新疆地区形成吐火罗人(后来的塞人)。
进入东欧和巴尔干地区形成维内德人(斯拉夫人)。
同一时期,居于黑海沿岸的另一支,进入巴尔干半岛的东北部,接着陆续分批进入希腊,被称为希腊人。
公元前2000年代初,居于东欧草原西部的一批雅利安人,沿多瑙河向西挺进,他们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被称为拉丁人。拉丁人是这些迁移民族中最著名的一支。
与此同时,另一些雅利安人继续向西和北两个方向迁移,形成了西欧的凯尔特人和北欧的日耳曼人。
也是从公元前2000年代初开始,又一支雅利安部落从里海西岸分批南下进入伊朗高原,称为伊朗雅利安人,早期进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先后在两河流域北部和南部分别建立了米坦尼王国和加喜特王国,居民被称为米坦尼人和加喜特人。
后来进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则定居在这一地区的西北部和西南部,分别建立了米底王国和波斯帝国,被称为米底人和波斯人。
雅利安人的另一股势力曾经入侵南方。说梵语的雅利安民族,早在公元前1000年以前,就已经沿西路进入到了印度北部。在这里,他们与最早的黄褐色文明--达罗毗荼文明接触,学习了很多东西。其他一些雅利安民族还扩展到中亚的高山地区。这些地方迄今尤有金发碧眼的北欧系诸种族,不过他们如今用的是蒙古语.
在后期吠陀经典描述的时期里,雅利安人占领的地区继续扩大,重心也向东转移。到了《梵书》[Brahmanas]时代,雅和安文明的中心地带是俱卢人和潘查拉人的国度,大致相当于今天印度的北方邦。与此同时,位于旁遮普的西部拓居地则退居次要。进一步向东扩张已在进行,在这个地区中最重要的国家有侨萨罗、迦尸和毗迪诃。雅利安人在这一时期的主要进展是沿恒河而下,基本上保持在这条河以北。迁徒的主要路线可能是沿着喜马拉雅山脉的丘陵地带前进,首先是避开河流附近森林密布的地区。在这一时期的典籍提到的部落和王国中,位于恒河以北的最多。恒河以南的则非常少,例如切迪人Cedis、萨特万特人(Satvants)和维达尔巴(Vidarbha)王国,提到它们的次数也很少。这时,雅利安人的周围是各种各样的非雅利安人的部落,《爱达罗氏梵书》中列举了这些部落的名称:安陀罗人(Andhras)、奔那人(Pundras)、穆蒂巴人(Mutibas)、普林陀人(Pulindas)和沙巴拉人(Sabaras)。从这些资料看来,鸯伽国和摩揭陀国还只是部分地雅利安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