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30)

本篇要目:

*******************************

1901.熊庆来故居

1893年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

1902.碧色寨车站

1909年                 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

1903.滇西军都督府旧址及叠园集刻

1911年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

1904.宝丰隆商号

1916年                  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

1905.周家宅院

1916年                  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

1906.糯福教堂

1921年                  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

1907.龙氏家祠

1930年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

1908.文兴祥商号旧址

1934年                  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

1909.丹桂村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与金沙江皎平渡口

1935年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禄劝县

1910.陇西世族庄园

1938年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

***********************************

1901.熊庆来故居


熊庆来故居坐落于云南大学校本部会泽院和至公堂东侧,“考棚”前的一座二层楼房,故居占地面积308平方米,现由云南大学文物管理办公室管理。居始建于1937年,座北朝南,一楼为熊庆来先生的接待室,二楼为卧室或办公室。主体建筑为土木结构二层楼房。

熊庆来故居是1937年建盖的,1957年至1968年,这里还居住过一位名人,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诗人、文学家,原云南大学校长李广田。李广田与原党委书记高治国密切合作,使六十年代的云南大学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也就是说,这里是云南大学历史上两个辉煌时期的两位校长的住所。1968年以后此楼一直作为办公室(原马列部办公楼)。


1999年7月,学校决定拆除此楼,校文物办根据很多教授和专家的意见:“熊庆来故居是学校的文物,应予保留,以作纪念。”校文物办遂将这些意见反映给校领导,后经校党委书记批示后,这件十分重要的文物才得以保留下来。2000年4月11日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访问云大,他特意到熊庆来故居参观,并回忆起少年时在此与熊庆来之子熊秉明一起学习、玩耍,看到严济慈、陈省身、朱德祥等老一辈科学家到此切磋学术的情景。他说这里的气氛熏陶着一代科学家。2003年,在云南大学建校80周年之际,熊庆来、李广田故居展览正式完成并对外开放,至今已接待国内外嘉宾4000多人次。


熊庆来(1893-1969)字迪之,云南弥勒县人,1937年8月,被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聘任为云南大学校长。他是国际数学界知名学者,在我国传播西方近代数学、开拓我国近代数学教学、科研领域,培养数学人才方面都取得过突出成就。他抱定“科学救国”的理想,以“培养人才建设祖国”为己任,还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数学研究机构和第一个数学学报,精心培养了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陈省身、杨乐、张广厚和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钱三强、钱伟长、赵九章、赵忠尧等杰出弟子。他一生中三度出国,三度归国、获得法国国家理科硕士、博士学位。取得被国际数学界誉为“熊氏无穷级”的重要学术成果。为推动中国数学教学和数学研究作出杰出的贡献。


熊庆来故居位于红河州弥勒市朋普镇庆来村,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熊庆来(公元1893-1969年)是我国现代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的先驱,是我国最早接触现代科学的先驱和高等数学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兼学者、教育家和科研组织家于一身,为推进整个国家的数学研究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熊庆来故居为滇南典型四合院民居建筑,坐西朝东,占地1055平方米,由大门、中门、书房、客厅、厢房、正房、厨房、寿堂、祠堂等建筑组成。大门雕梁画栋,门前置照壁,门上悬挂楚图南题写的“熊庆来故居”匾。故居大小共六个天井,正房和厢房为重檐硬山顶,客厅、祠堂为单檐硬山顶,雕楼和两厢为单檐楼房。


熊庆来故居保存完整,布局紧凑,建筑结构复杂,功能分区明确,是研究滇南民族地区建筑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同时又是展现熊庆来科学成就,纪念和发扬其科学精神的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故居在建筑布局、选料上独具匠心,充分体现儒、释、道等中华传统文化和卓越的国学修养。


由于年久失修和缺乏日常养护,熊庆来故居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急需对其进行保护性修缮。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的委托,于2014年3月进行现场勘察、测绘,4月完成设计方案并上报国家文物局评审获得通过。

2013年3月5日,熊庆来故居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02.碧色寨车站


碧色寨站,原名壁虱寨站,位于中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是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四等站,途经线路为昆河铁路、个碧石铁路。

清宣统元年(1909年)4月13日,车站建成,初定名壁虱寨站,后定名碧色寨站。民国7年(1918年),核定为特等站。1992年,碧色寨站客运停运;2010年10月,碧色寨站撤销 。截至2020年3月,碧色寨滇越铁路历史文化公园项目(一期)在建。


碧色寨站占地2平方千米,整个车站都属重点文物保护范围。碧色寨站站房,位于车站北端,东西向,法国式砖木结构建筑,红瓦黄墙,一楼一底,通高11.5米,面阔五间25.5米,进深10.2米,站台面阔25米,进深4米,为昆河铁路站房。碧色寨站旁边是法国员工的宿舍 。

碧色寨站还保留着许多历史遗存:大通公司、水塔、站房、火车站钟、警察局、法国员工的宿舍、哥胪士旅馆、红土地网球场,甚至还有当年法国人栽下的一颗葡萄树等。

碧色寨站在蒙自市投资对其进行重新打造后,再次成为了一个热闹之处。因电影《芳华》在此取景拍摄,而受到民众熟知,逐渐成为旅游打卡必到的“网红景点”;碧色寨站是昆河铁路的核心枢纽,是中国最古老的火车站之一 。


蒙自市与云南世博旅游集团等签订协议,计划实施总投资50亿元的碧色寨滇越铁路历史文化公园项目。2019年4月,碧色寨滇越铁路历史文化公园项目开始实施 。

蒙自市为开发碧色寨站,蒙自市将碧色寨站列为重点旅游开发项目。滇越铁路作为货运在运营,等铁路正式停用,将首先打造米轨的东面一片,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碧色寨旧时的法国风情。

2013年3月5日,碧色寨车站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03.滇西军都督府旧址及叠园集刻


西军都督府成立旧址及叠园集刻位于云南腾冲市第一中学紫薇苑内。其前身是为光绪23年(1897)所建财神庙。1911年10月27日,以张文光、刘辅国、刀安仁为首的同盟会发动的旨在推翻满清封建专制建立共和的腾越起义一举成功,于次日在镇署成立军都督府。腾冲抗战胜利后,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回腾冲收集前贤书法手迹174件,分嵌于滇西军都督府旧址后的县立图书馆墙壁,取名“叠园集刻”(又名“腾冲县立图书馆石刻”),今尚存98石。民国4年(1915)建腾冲县立中学于其旁,此后滇军都督府旧址一直为腾一中管理使用。


照壁


戏楼


厢房


紫薇苑大门

1911年10月腾越辛亥起义成功后所召开的成立滇西军都督府的旧址,位于今腾冲县第一中学紫薇苑内,它的前身为清宣统二年正月设于原财神庙内的腾越厅自治局。其左翼叠园集刻碑廊,为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搜集前贤遗墨制作而成。


1944年腾冲抗战胜利后,云贵监察使李根源为了弥补地方书籍文献资料的损失,多方收集得前贤书法手迹174件,全部双钩上石,分嵌于滇西军都督府成立旧址后的县立图书馆墙壁,取名“叠园集刻”(又名“腾冲县立图书馆石刻”)。经数十年世事沧桑,今尚存98石。这些石刻各种书体具备,刻工考究,涉及名人众多,为云南所罕见。是李根源先生对地方先贤、全国名家手迹的一次权威性调查整理,也是对全国书法名家艺术的集中展示,是研究腾冲厚重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


“叠园集刻”碑廊现存98方石碑,内容有名诗、格言等;字体正、行、草、隶、篆各体具备,章法布局形式多样,荟萃一堂,蔚为大观;选用精良石材,镌刻精妙。其规模之宏大,收集名人墨迹之多,在云南实属罕见。“叠园集刻”不仅是对外展示腾冲厚重历史文化内涵的珍贵文物,也是全国部分名家书法艺术的集中展示,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叠园集刻之一

2013年3月5日,滇西军都督府旧址及叠园集刻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04.宝丰隆商号


宝丰隆商号是民国年间个旧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炼锡炉坊和商号,是目前云南省保存较好的锡业冶炼遗址和重要“老字号”,是研究个旧锡业发展和锡文化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还是重要的工业遗址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宝丰隆商号为个旧富商李聘丰于1916年开始兴建,1926年建成,耗时10年,坐西朝东,占地面积7714平方米,建筑面积5132平方米。宝丰隆商号整个建筑依山势而建,盘曲而上,规模宏大。中式建筑风格和法式建筑风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完美的中西合璧艺术风格,是云南同建筑类型中的代表作。


现保存有前大院,其中包括东门楼及戏台、法式主楼、左耳房、绣楼、配房、左碉楼等建筑。门楼为中西合璧式三层土木结构建筑;法式主楼为四层砖混结构建筑;左耳房为砖木结构二层建筑;绣楼为砖木结构三层建筑;配房为砖混结构三层建筑;碉楼为砖石结构三层建筑,是集锡冶炼、加工、商贸为一体的近代工业和居住场所。其建筑耗资巨大,时称个旧楼房之最,对研究个旧锡冶炼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个旧宝丰隆商号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胜利路宝丰巷42号。建于1916年,1926年竣工投入使用。建筑材料来自省内各地及法国。主要技师从越南请来,工匠来自通海、石屏等地。房主李聘丰为石屏县人,民国年间个旧的名商巨贾。1951年至2002年间,宝丰隆商号先后被改造作为个旧市第三看守所、个旧市戒毒所,期间北部四合院二层楼房和南部四合院及右厢房被拆除,并新建为监舍及个旧市人民法院办公楼和审判庭,;2003年交由市文物管理所管理使用。


配房有外廊


配房石踏步


门楼背面

2013年3月5日,宝丰隆商号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05.周家宅院

周家宅院位于武庙街,是蒙自很出名的老房子,为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蒙自富绅周柏斋所建,是一座中西合璧式宅院。周家宅院曾经是西南联合大学女生宿舍,现在是望云传统文化博物馆。


周家旧宅,是当时蒙自豪绅,富滇银行副行长、个碧石铁路协理周伯斋的旧居。南北座向,单檐硬山顶木结构,住房与园林结合的四合院建筑。设有主房庭院,共四院90间楼房,占地面积2808.4平方米,建筑面积3258.4平方米。院内和方形石柱上刻有对联19副。东侧院里的一幢青砖楼房,取“颐养天年”之意。名为“颐楼”。

1938年春在蒙自设文法学院,主人得知联大学生避乱到此,便慷慨借让了这一处蒙自城中幽静豪宅。周家老宅成为了学院的女生宿舍。因楼高风大,同学们又忧国思乡、常御夜听风、难以入眠,女学生们并把“颐楼”称为“听风楼”。原楼高三层,在抗战中被日军飞机炸毁一层,经修建后现余两层。


走进宅院的大门,你就进入了一个大门厅,穿过左边的墙洞,你就可以看到一个亭子,很大,曾经第一感给我一种戏台的观感,(亭子前面有一颗枇杷树)亭子的正对面有一个客厅,里面展出了许多的红木桌椅,上面也摆放了物件,虽然这些桌椅物件已经不是周家的东西了,但是它的摆设是和客厅一样的。

2013年3月5日,周家宅院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06.糯福教堂


糯福教堂,系美国浸信会基督教堂。该教堂为拉祜族干栏式围廊建筑,内部装修为欧美教堂风格。平面布局呈纵向双十字形相连之木构架,平挂瓦屋面,内有礼拜堂、拉祜文教室、牧师休息室。基督教传教士活动至1949年解放时终止。


糯福教堂,系美国浸信会基督教堂,该教堂为拉祜族干栏式围廊建筑,内部装修为欧美教堂风格。平面布局呈纵向双十字形相连之木构架,平挂瓦屋面,内有礼拜堂、拉祜文教室、牧师休息室。


由于教堂史料缺乏,人们对这座建于1920年的教堂的历史所知寥寥。在澜沧、孟连等各县的文史资料和档案文献中,有关糯福教堂建立的神话几乎成为历史事实,这个故事延续了云南当地非常流行的“外来僧侣骗地建房,终于战胜了土著神灵”的普遍性类型神话,就像著名的南诏的历史神话那样,观音化为番僧,骗得土地建庙,最后战胜了邪恶的故事。这个有关糯福教堂建立的故事版本是这样的:美国传教士永牧师从缅甸来到糯福,向当时管辖糯福的孟连土司买来一块地,要建一座教堂。迫于洋人的压力,孟连土司不得已允许他在这里建一所教堂,不过开出一个苛刻的条件:最多只能让给永牧师一块“牛皮大”的地皮来建房。对于土司的刁难,狡猾的永伟里也想出一个办法来对付:他将一张牛皮割成细细的皮条,在地上绕成一个圈,这块“牛皮大”的地也足够他盖成了一座教堂。


假如没有来自伊利诺伊州某个小镇的永牧师于1920年在糯福建了这所美国基督教浸信会教堂,没有他带来的美国教堂唱诗班音乐,就一定不会有如今流传在老达保等拉祜族村寨的流行音乐样式,而且,这一音乐样式还成了代表了“中国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音乐符号。与此同时,拉祜族的传统音乐“嘎门达”调式,也就在大众媒体推广的“拉祜族老达保流行音乐”的覆盖之下,渐渐消失了。也就是说,在一个世纪之前,在澜沧和中、缅、泰、老山区各山区少数民族当中,不仅带来了新的宗教,也带来了美国教堂音乐。当然了,糯福教堂给山区民众带来的影响不仅仅如此,因为这个教堂,澜沧县和糯福山区的某个角落,一下子跟十九世纪末以来的世界政治体系联结在一起。

2013年3月5日,糯福教堂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07.龙氏家祠


龙氏家祠位于云南昭通城南10公里簸箕湾村,系民国时期云南省主席龙云祭祖修建的家祠。始建于1930年,竣工于1942年,城墙内占地26亩,主体包括祠堂和宅院两大建筑群,并有门楼、粮仓、月牙池、花园、碉楼、网球场、城墙、护城河等附属设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龙云任云南省主席前,龙老太君已驾鹤西去,1928年底,龙云为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先将母亲的灵柩迁葬于昭通簸箕湾小松山正北边后,1930年在回龙湾选址建家祠。龙云修造的龙氏家祠的目的是想通过对义和孝的诠释,唤起家族的荣誉感、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使家祠成为家族的精神家园。


龙氏家祠占地26.5亩,由龙云的胞妹龙志桢负责修建,祠堂于1933年完工。宅院及附属工程1935年因龙志桢病故停建,1938年龙云派次子龙绳祖和时任云南省昭宣师管区副司令的陈纯初继续修建,于1942年全部完工。


1943年5月,龙云携全家回昭通祭祖,受到昭通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龙云以彝族弑牛最高礼节,祭拜了龙氏列祖列宗,尔后龙云全家来到小松山为母亲扫墓。龙云回到昭通的时间并不长,在龙氏家祠里仅住几天时间里,他在接待了昭通政府要员、亲朋好友和乡绅代表,龙云在家祠里发表两个多小时演说,畅谈了抗日救亡及自己的主张。


祠堂是龙云家族祭祀和举行重大活动的专用场所。由三进院落构成四合六天井,包括照壁、卷门、过厅、两厢、正殿。过厅前雕有“五龙捧圣”石刻,正中悬挂陈荣昌书“龙氏家祠”;正殿单檐歇山式,覆琉璃瓦,屋脊饰二龙戏宝,殿前石砌月台,饰栏板望柱,置有蒋中正书“封鲊丸熊”等匾额和章太炎等人题写的楹联,殿内供龙云祖先牌位。


宅院,为传统的四合五天井建筑,包括正房、倒座、两厢及东、西两角碉楼。整个建筑气势恢宏,构件中柱、础、槅扇、雀替、挂落等或镂雕人物故事、瑞兽芝草、博古图案,或彩绘云龙、珍禽、小景,反映了当时云南在木作、石雕、绘画等方面精湛的艺术水平。


从西城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祠堂的西大门,大门采用法国科林斯式样建筑风格,外观华丽庄重,门廓高大,须弥座台上设石望柱及门柱支撑门庭,柱子独立对称,使门框受力均衡,两侧立柱上各有一个装饰攒尖,砖砌弧形的门外部用白膏泥拉浆粉饰,并做有彩塑花卉叶片。在方柱两边彩泥心形标志的中间有一横飘,上面刻有1933阿拉伯数字,标明了龙氏家祠建筑的年代。家祠大门分东西门,门头有石横匾,书有“源远”“流长”字样。朱红色大门上安装了传统的狮兽头门环。

跨进大门,里面门的式样又改为中国传统门式样,檐口雕有龙凤,柱头悬空,穿架榫卯紧扣,两扇红漆大门上安了中式的门梢,两侧中部还有顶门的石榫。祠堂一进院里高大的三叠水式照壁是昭通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建筑之一,在照壁中央嵌有三块大理石山水石屏,照壁四角翘有兽吻,脊上镂空的石榴宝顶用清花瓷器碎片贴饰,檐上的“天菩萨”豁达而笑容可掬,它最具彝族的代表性。


正殿屋脊歇山顶上二龙对宝葫芦嵌满青花瓷片,葫芦上安装有铁制避雷针和风向标,巧妙的地与正殿有机的结合。整个家祠虽没有北方建筑的大气,却有着江南、湖广、云南等特有的灵秀。清水墙勾勒出的线条,穿枋雕龙刻凤,琴棋书画,福禄寿禧,花鸟鱼虫图案随处可见。其手艺精道,就连花格窗棂空闲处的喜鹊闹梅、松鹤延年等小品都透着别致。

2013年3月5日,龙氏家祠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08.文兴祥商号旧址

文兴祥商号坐落在玉溪市棋阳路与人民路交叉口,占地面积715.29平方米,是玉溪人郭兴民在上世纪30年代建造并用来做棉纱换布生意的一个商号,

它是中西结合的“五天井天台”的建筑代表,是玉溪市唯一保存较完整的近代优秀建筑物,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文兴祥”建于三十年代,中西合璧,设计精美,能建成这样的规模、风格,当时也算财大气粗的商人,但短短十多年后,到1942年,创始人一死,两个平时游手好闲的儿子分家,洋纱号停业,坐吃山空。

解放后,这里成了政府的家属大院,一直到文革期间。在原来的玉溪城党政军机关所在地的建筑物几乎被全部拆除后,这里成了唯一一个保留完整的建筑物。当时的政府机关家属大院,每家基本是住二间房,所以在这个大院住着许多可以一起玩耍的小朋友。这个“五天井天台”成为小朋友爬高上低,捉迷藏的地方,经常晚上还会爬到房顶上去玩耍。也由于机关幼儿园离家近,也方便了经常可以从幼儿园逃跑回家。在这里留下了儿时的很多欢笑和足迹。知道这个地方叫文兴祥也是后来的事。

2013年3月5日,文兴祥商号旧址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09.丹桂村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与金沙江皎平渡口

丹桂村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位于寻甸县柯渡镇丹桂村195号。原为丹桂村民杨家郎(曾参加北伐并担任过营长)的宅院,占地面积591.49平方米,建筑面积880.11平方米。


1935年4月,中央红军第1方面军军委纵队和1、3、5军团于4月28日由马龙进入寻甸。4月30日,中央军委纵队经可郎河进入柯渡坝子,行程约70公里。中央军委总部住在丹桂村何本恩家四合院里。周恩来、朱德、刘伯承在这里住宿办公,毛泽东住在紧靠总部驻地杨明修家的广式楼房里。周恩来在总部向陈庚和宋任穷传达了抢渡金沙江的决定,并对抢渡金沙江作了周密的安排部署。这对红军巧渡金沙江取得胜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丹桂村也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名村,1977年10月在丹桂村建立了红军长征纪念馆。


云南昆明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皎西乡的皎平渡,位于昆明市区200多公里的金沙江渡口,在会理县的东南方47公里处,1935年的5月1日至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在皎平渡36名船工7条船,3万名红军胜利甩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真正地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自此皎平渡写入了中国革命的历史。

金沙江皎平渡距云南省禄劝县149公里、四川省会理县城南70余公里,1994年修建了连接川滇两省的渡江大桥,聂荣臻元帅亲自为红军巧渡金沙江纪念碑题写了碑名,

皎平渡位于彝族苗族自治县境北部皎西乡皎平村,两岸崇山峻岭,悬崖峭壁,是云南与四川之间的主要渡口之一。中国红军一方面军长征经过云南时,3万多人靠7条船,在36位船工7天7夜的奋力摆渡下,胜利甩掉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真正地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1965年辟为红军长征纪念馆,至今仍保留了当年毛泽东接见彝族代表和地下党代表的厅堂布局原貌,并陈列文献、文物、图片近200件。

2013年3月5日,丹桂村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与金沙江皎平渡口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10.陇西世族庄园


陇西世族庄园位于玉溪市新平县戛洒镇耀南村民委员会大平掌村民小组。整个庄园分为主体建筑、花园、马厩三大部分,占地面积4.2亩,建筑面积为1837.42米,共由69间房屋组成。


陇西李氏兴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祖先李毓芳因征战有功,被皇帝诰封为“云骑尉”,其子李显智又被封为岩旺土把总,后来数代都为世袭土司。李有富,陇西世族末代传人,这位袅雄掌权后,采取黑吃黑、走私贩盐、经商、办厂等手段,在短短的十余年间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使李家一步步走向暴富。

1938年冬天,李有富经筹划大兴土木建盖陇西世族庄园,并从省城用马帮驮来红毛泥(现今的水泥),在十里河开炉炼铁打制人造钢筋用于建房。经过5年的努力,1943年春,这座哀牢山深处的土司庄园终于建成问世。


庄园建筑风格与形式采纳了欧洲中世纪城堡式和中国庭院式的建筑风格,能工巧匠们采取依山就势、层层深入、三院一堂的风格各异的做法,可概括为“完整平衡、宽敞适用、中西合璧、俨然紧凑”。从外观上看,庄园有坚厚的墙基、高大的外墙、雄伟的尖顶欧式大门。正大门两侧、正房厢房后檐墙等外墙处均有征粮剿匪弹痕。科研价值。


庄园门前有800平方米的广场,广场边缘有高为2米的12颗大理石石柱,石柱上刻有12生肖的浮雕。庄园内有百年杉树、柏枝、缅桂、金桂、杏树、铁树等珍稀树种,庄园外有银杏和核桃树等。整座庄园具备了住宅、防卫、休闲等诸多功能。陇西世族庄园是滇南地区保留最完整的土司制度历史缩影和实物,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


由于年久失修和自然气候等因素影响,庄园出现了一系列的安全隐患。瓦件酥碱、缺失,夹垄灰不饱满、脱落,有下滑趋势,滋生杂草、渗漏、椽子、封檐板糟朽。各单体建筑部分大木构件上出现细小干裂缝,个别单体建筑墙体后期改造,增设窗洞、门洞,多个单体建筑室内陆面后期人为改造为水泥地面,原状地面做法缺失;部分墙面抹灰层多处空鼓、脱落,罩面色污染严重。现存原状油饰褪色、龟裂、脱落;院内彩画褪色有色污。院内多个天井地面铺墁石板走闪、下沉、凹凸不平、石缝内滋生杂草。安防、消防及防雷措施缺失。

针对上述病害因素,受新平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体育局委托,我所承担了庄园修缮工程的勘察、测绘和设计工作,并作以下修缮方案: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下,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保护方针。尽可能真实完整地保存陇西世族庄园的历史原貌和建筑特色。在维修过程中以建筑现有传统做法为主要的修复手法,适当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最大限度的延长建筑物寿命。


施工中尽可能多地保留现有的建筑材料。加固补强部分要与原结构、原构件连接可靠。新补配的构件,应完全按照现存实物进行加工制作,不擅自改变原来的图案及样式。在维修过程中认真做好基础清理工作,发现新问题及时调整设计。对院内电路系统进行整改,避免火灾隐患。院内现状无防雷击设施,由具有专项资质的单位进行统一设计,避雷系统施工时,不得损伤文物。

2013年3月5日,陇西世族庄园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0)

相关推荐

  • 寒假自驾18:蒙自的西南联大旧址与碧色寨

    --点击右上方<天地沐春风>添加关注-- 从广西进入云南后第一站的落脚点,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首府蒙自市.说起来蒙自这个千年古县在云南可是赫赫有名.它是云南第一个海关.第一个电报局.第 ...

  • 关于蒙自的记忆,芳华依旧

    或许再远也没有关系 南湖的月亮 就像我的眼睛 看过很多风景 却只有你 你未必了解过蒙自,但你一定听过"蒙自源".蒙自源,按理顾名思义,是源于蒙自的意思.但你错了,蒙自源和蒙自没有半 ...

  •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国立中央博物院(旧址)

    原国立中央博物馆旧址,说到为什么这里会旧址,那就有摆了 带逸动体验那久久相传故事 作为中央博物院旧址,李庄抗战文化陈列馆就设在厅房之内,展厅中珍贵图片及雕塑生动再现了李庄在艰苦卓绝抗日战争 ...

  • 中国有名的十大古街你去过几个,来,旅游姐姐带你们看看

    大家好,我是旅游姐姐,一个无私奉献给你们分享旅游攻略干货的小姐姐,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今天的攻略,你们知道中国的十大古街有那几个吗,本文将给你详细介绍. 古街一:北京烟袋斜街略 烟袋斜街是位于什刹海前海东 ...

  •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

    五.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共计329处) 本篇要目: ********************************* 1608.东堂 清                          北 ...

  •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

    本篇要目: ***************************************** 1621.梅兰芳旧居 1951-1961年                      北京市西城区 16 ...

  •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3)

    本篇要目: ******************************** 1631.马厂炮台 清                         河北省沧州市青县 1632.开滦唐山矿早期工业遗存 ...

  •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4)

    本篇要目: ******************************* 1641.光明戏院 1934年                     河北省沧州市河间市 1642.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旧址 ...

  •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5)

    本篇要目: **************************************** 1651.南茹八路军总部旧址 1937年                       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 ...

  •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7)

    本篇要目: ******************************** 1671.辽宁总站旧址 1930年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 1672.奉海铁路局旧址 ...

  •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8)

    本篇要目: ************************************* 1681.辽源矿工墓 1931年                          吉林省辽源市西安区 1682 ...

  •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9)

    本篇要目: ********************************** 1691.伪满洲国哈尔滨警察厅旧址 1933年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

  •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0)

    本篇要目: **************************************** 1701.金陵刻经处 清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 1 ...